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生态位的优化

2018-02-26 13:16胡立
职业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态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生态是生态主体、生态客体与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形式及其之间的知识流动资源循环、信息传递的顺序关系。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生态因子是如何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生态系统,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生态、实习实训生态和学生业余生态,才能有效地增加毕业生的生态位宽度,使之不但具备岗位胜任能力,更具备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生态位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跨入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新时代,但目前社会吸引力不強、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的现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局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生态存在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失衡的状态。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有明确的市场定向性,加之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使得高职毕业生相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初次择业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是其就业后后续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生态位占有上并未占有其优势。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生态位现状

(一)专业设置的同质化

专业设置的同质化造成了“千人一面”,无特色的专业设置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的资源浪费,加剧了毕业生的“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目前,湖南省2012年的招生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67所高职院校中,开办率最高的是会计专业,达55所,占82.1%。开设“ 英语  ”专业的占 51 所,该专业开办率高达76.1%。其中45所开设“商务英语”,6所开设的是“应用英语”,还有些院校“商务英语”与“应用英语”专业均开设。其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47所)、电子商务(41所)、文秘(38所)、机电一体化(34所)、模具设计与制造(34所)、市场营销(33所)、旅游管理(33所)。[1]

(二)能力定位与实际生态位的不匹配

岗位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不适应,造成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被接受度低。而就业的实际生态位一般要比理想生态位要小,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在就业的理想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中找寻一个最佳的均衡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因为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实训,能直接参与到服务经济建设的岗位上。其能力影响到实际生态位的占有的质量,实际生态位占有越多,与岗位匹配程度越高,就越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据麦克思研究的调查报告,像医学大类这种职业特定技能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持续都很高,2011届、2012届、2013届分别为81%、86%、87%,[2]但比同年的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要低。2011~2013届的高职高专旅游大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分别为46%、53%、50%。 [2]具体到某项职业工种,也是呈现职业资格要求越高的专业,其专业对口率便越高。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执业护士(有从业许可证的)达100%,其次为注册护士(99%)、船员(98%)、护士助理和护理员(97%)、医学及临床试验的技术员(96%)、紧急医疗救护及护理人员(96%)、医生助手(96%)。[2]这些职业本身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度很高,专业性强的工作性质使得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高。而专业对口率低的工作,则是专业要求相对较低的一般性技能工作,如数据录入人员(28%)、保单处理人员(28%)、社会及社区服务经理(28%)、个人理财顾问(29%)、市政行政办公人员(29%)、档案管理员(28%)。[2]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的个人能力定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匹配能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岗位胜任程度。

(三)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不高

只有在一个优良的就业生态之中才能构建一个尽可能高的人才金字塔。当一个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只是以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高薪就业”光环来吸引学子,而不是以学校的专业特色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刚入校的学生只了解或关注学校的就业,学校的办学文化和办学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容易被忽略。当其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高薪的职位,或者是努力很长一段时间仍没有成为那个“大家都想成为的人”时,就会失落,就会抱怨学校当初是“欺骗”了他,而忘记大学生涯所带给他的种种体验与提升。优秀人才只是空间中的一些“点”,如何通过优秀人才的培养,将内在的这种品质与精神转化成一种“面”,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一种理念的吸引下走向成长,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文化的积淀,这种“面”便会构成一个“体”,这个“体”就会形成一种大的气候,在这种气候的润染下,便形成一种人才培养与激励的机制与文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生态位的影响因子

(一)课堂教学生态影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理念中,过度强调就业的导向性容易导致过分追求“零距离”就业,“无缝对接”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秉承“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思想;就业岗位不需要的,教师便不教,学生也就不学,在这种意义下的职业教育与一般的就业培训也就存在本质的差别。

高职教育与大学的区别,就在于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活动。“就业为导向”能较大程度解决毕业生的“出口”问题,若“就业为导向”量化成以学生就业率的多少,则会失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阵地,是为社会各行业输送“螺丝钉”的场所。然而高职教育中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学校里的师生。教师们以“这个知识或技能是很有用的”来吸引学生,学生以这门课程或知识是否能对将来工作有用来判断,是否值得一听。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性不明显。职业教育的课堂若依旧还是停留在教室,而不是实习实训室,教师仍停留在自己接受大学教育时传统模式课堂教学方式,而不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岗位适用性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就差别不大了。当然,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能力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但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硬技能和软技能。[3] 单纯注重技能的掌握,极易使高职的人才培养陷入操作主义、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泥潭,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从而遮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本真要义。[4]学生“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具体的“实体课堂”来提高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的熏陶过程,只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意识到这些“软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职业训练中予以适度的关注。

(二)实习实训生态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时间上,高职院校未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占62%。[5]实习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之前和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即时的、显性的“实用”功能,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形成等其他非技术要素,更多关于其“软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业余生活生态影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软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业余活动等来实现。这是就业培训所无法实现的。在调查中,在对“母校学工工作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中,42%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而有28%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活动。[5]

软技能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的技能培训中达成,而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下长期形成的。“受个人性格、阅历、家庭、生活环境、爱好、价值观、人生观、理念及接受教育的各个芳年因素的影响。”[6] 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就业,保质量”是职业教育的中心。而目前课程的同质化是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你无我有” “你有我精”的理念,才能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生态位建立策略

要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应该协调人才培养主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协调发展,各生态位处于平衡的状态,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一)将“实用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教师在促进专业能力建设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职业院校的教师务必要从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走出来,以适应职业教育环境的需要,加强自身实践素质。自古有“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之说。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桶水”不应该是“一谭死水”,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水体蒸发,水体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水中溶氧减少。为防止水体的老化与干涸,这桶水而应该是动态的,是要跟上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的。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一潭活水”,从而使富含“溶氧”和何种营养元素的“活水” 且从源头不断地得到补充,因而水体不会干竭,由于水体不断更新,因而水体不会贫营养化,也不会衰老化”。[7]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对于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及付出的努力必不可少。因此,在学校—人才市场这条供需链条上,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的“能力”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需要建立敏捷生态链。[8]

(二)将“实践知识”内化为动手能力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占82%。[2] “实践知识”内化为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真实的工作环境。技术技能的训练除了时间保障外,还需要实践的体悟,从书本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中的操作训练。

“实践知识”内化为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真实的环境。技术技能的训练只有通过时间上的保障外,还需要实践的体悟,从书本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中的操作训练。如果职业教育仍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仍旧将自身局限在半封闭甚至封闭的教育系统之中,使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职业生涯的实践,同样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一旦离开学校这个小生态环境,毕业生走入社会,其个体甚至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校内实践人为地创造了适宜学生技能增长的环境,企业的顶岗实习为增加毕业生的个体及群体的生态阈值,拓展毕业生的生态位,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毕业生取得“双证书”,双证书的获得率较高,都在90%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一定有直接联系,如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具备的实践知识内化成一种岗位能力至关重要。

(三)将“业余生活”转变成“个人修养”的内化过程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解决复杂的问题等。[2]学生在校期间的业余时间的利用,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社团活动,如何在生活中与人沟通等都无形中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了人力资本。有研究证明,高职院校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后,业余时间的使用更合理,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9] 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社会兼职、团体活动等方面花的时间更多,而非学生干部则在上网、睡觉等上面花的时间更多。

学生在校期间有许多自由时间,学生如果利用好时间,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积累。若整天沉迷于游戲,将大部分时间锁定在寝室,其精神面貌消极,会失去大学生应有的风采。今日业余生活的方式为明日的工作提供了无形的滋养。作为学院而言,应该教会学生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兼职,参与各种专业类的竞赛活动等。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在多样化的业余活动中逐步获得并增长。

(四)人才培养注重职业定位

毕业生在个体行为中的非理性会影响到就业的质量。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群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中,如何促进群体行为朝着理性方向发展,使之在择业中理性地对自己个人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职业转换率来看,专业性要求越高的职业转换率越低,服务性行业转换率较高。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职业转换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餐饮管理与服务类(69%),最低的是铁道运输类(22%)[2]。

学校的课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载体。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说过,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10]而目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理念为“教给学生适应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也将“学以致用”作为了专业学习的信条。高职院校,不是职业训练的场所,而是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获取“职业知识”的能力,比教给学生“职业知识”更重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技能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习得职业能力,比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更能感化学生;将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蕴含人文的教育理念,比在课程设计中,开设“职业素质”类的课程更能产生长远效应。

毕业生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作用。但这种调节的技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在就业系统本身维持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当就业压力恢复到一定的环境限度,它能逐步实行自我恢复与调节。如果就业压力超过就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和“容量”,而且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调节,则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总之,在办学过程中要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对本地区及相关地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结构作出预测和分析,并结合学院自身的社会、经济优势和条件吸引订单企业的参与。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应集中力量办好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而不应求大而全,求专而精。打破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等限制,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兼顾毕业生当前职业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毕业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避免就业市场上的“人职不匹配”。

参考文献:

[1] 湖南职成信息网.2012年高职学院招生备案专业. http://www. hnvedu. com  / show  / 90, 966. html, 2012-6-13/2015-10-18.

[2]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

[3] 白永红.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 郝超,张秋玲.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8,(7):62-64.

[5] 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

[6] 白永红.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51.

[7] 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新世纪版)[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0.

[8] 胡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生态系统的平衡[J].大学教育科学,2016,(3):44-51.

[9] 戴亚娥,王芳.高職院校学生课外时间使用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3,(5):55.

[10] [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生态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