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思考

2018-02-26 13:16姚洪运
职业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人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姚洪运

摘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最大的症结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应强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而且具有启智功能,可以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创新的资源。应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开展传统文化育人活动,采取课堂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熏陶化育学生,并构建起立体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保障传统文化育人的全面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 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结晶,是积累传承下来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直至今日,仍然或隐或显地塑造、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再生,是凤凰涅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建构并普及,这样才能化作我们前进的动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便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高职院校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近一半,在校人数众多,不可不高度重视。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育人的工作,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虽然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据知网统计,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或国学教育为题名的文章,大大小小约有500多篇,但这些文章往往泛泛而论,大同小异。普遍存在着不足:一是对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二是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开展传统文化育人的工作。笔者结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以期推动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

一、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最大障碍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活动,虽然早就有人提倡呼吁,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技能的教育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传统文化教育常常只是點缀,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缺少传统文化课, 有的也常常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师资教材都缺乏。尤其是学校常常将专业技能与文化教育割裂开来。症结何在?根据实际调查和学者的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最大障碍或不理想的症结应该是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

早在2011年,刘景忠就批评了这一教育功利性的倾向:“职业教育本来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二是为单位用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功利化,一切为就业,为技能,变成了培训机构。他痛切地指出:“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岗快、下岗快、转岗慢、职业稳定性差、迁移能力差,无不与职业教育的功利化有关。”[1]冯增俊也指出:“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来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但许多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为高职教育就是追求技术技能, 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的教育;就学生来说,迫于就业的压力,也顺应了学校的急功近利,只重专业课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培养,对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教育淡漠无兴趣,认为这些都是无用之学。对此,很多人纷纷呼吁,应该抛弃过去单一维度的“工具人”“机器人”的培养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以人为中心和目的,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对教育的异化。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专业技能才是有用的,才是真本领。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是极其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教育的目的是人,培养人的人文素养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须。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陶冶以及自身学习与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而非产业工具。这不但对产业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幸福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如果没有人文素养,学生的专业发展也往往是短期的,因为技能的培养提高以至于自我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甚至直接来源于其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新发掘与再认识

人们大多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实际上,传统文化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道”注重的是道理或理论;“术”注重的是技能或具体方法。而不论是“道”还是“术”,都有应对人类社会内部的人文内容和应对自然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或者说,传统文化从内容上说,有人文的内容,也有科技的内容;从层次上说,有“道”的层次,也有“术”的层次。《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有“技进乎道”的说法,儒家也有“儒学”和“儒术”之分,所谓“有体有用”之学。“道”与“术”或“技”的关系是:由“技”或“术”可以至“道”,“术”蕴含或体现着“道”,而“道”则对“术”有隐形支配、定向制导作用。古人早就意识到,单纯地学技或学道是不可取的,二者本来融为一体。如《礼记》中所讲的“射礼”,不但重视射箭技术,而且注重品行的修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也启迪我们,高职教育虽是技能型教育,但不能仅仅学习专业技能,还必须用文化育人。

由以上论述可见,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应该有“德”和“智”两个方面。以前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养“德”的作用,而对于其启“智”的价值关注不够。我们的先民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而且也创造了无比辉煌的物质文明。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大量的技能、技术、技艺等智慧被发明创造出来,只要看一看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就一目了然,累累若珠玉珍宝,可是这些科学技术发明的智慧没有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被忽视,实在是令人遗憾。有人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技术发明了永不松动的螺丝,有人利用传统的医药技术制造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有人汲取古人的生态理念以用于今天的环境保护,还有人利用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寻找超新星等等,传统文化启“智”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发明与成就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外,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甚至神话也能启人心智,特别是创意设计产业方面,有的甚至成为了创新创造的直接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如日本、美国等动漫大国的动漫创作,大量使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了如《西游记》《花木兰》等受人欢迎的动漫作品。最近美国的《寻梦环游记》同样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场景、情节甚至构思,都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所以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大大受到了限制。

当然,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道德品行的塑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及和合相处的为人原则等等。在这里,针对高职院校的情况,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育人的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将来是中国产业大军中的一员,而现代产业都是集体化的工作,所以,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孔子曰“敬事而信”[3]这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本保障。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行。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因为诚实是合作的前提,是一个团体完成一件工作的主体条件。三是自强自立的精神。《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将来从事的可能是平凡的工作,但是行行出状元,积极进取、自强自立是由平凡而至非凡的必由之路。

三、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举措

(一)针对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进行传统文化育人

这里的“特殊性”包含有三:一是学生的特殊性。育人首先要对育人对象即学生有全面的认识。从生源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中学时就文化基础薄弱,在做人上也存在缺乏自信、自暴自弃、不求进取的倾向。对此要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体可感的方式进行,使他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培养自信心,养成自强自立的精神。二是学校培养模式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鲜明特点是校企合作或产学研结合。即为了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劳动者,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行业等机构联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训练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实际掌握相关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技能的由来,产生的历史和创作者的故事,并从实践中理解并培养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协同”理念以及积极进取精神。三是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资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本地,用地域文化育人,更贴近于学生的认知,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冷漠。如笔者的学校所在地济宁,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结合利用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育人,被教育部文化教指委确立为“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熏陶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并推出了《<论语>心读》《职业人文素养》《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等系列校本课程,起到了传统文化育人的定向和主导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作用是研究、筛选与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修养,并能够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课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教室、图书馆、食堂、宣传栏以及营造的各种人文景观,构建文化氛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陶冶人的品行与人格。如果说课堂属集中教育的话,那么,良好校园环境则是随时随地的给学生浸染与熏陶。学生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着诸如经典诵读活动、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文化演讲活动、诗词大赛活动等等。

(三)构建传统文化育人的全方位体系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一训三风”打造精神文化:“崇德尚能”是校训、“敬事而信”是校风、“诲人不倦”是教风、“学而时习”是学风。“崇德”来源于儒家,“尚能”来源于墨家,“敬事而信”“诲人不倦”“学而不厌”都出自《论语》,充分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环境文化建设则采取了提升教学实训区和生活运动区的文化品味措施,具体做法是建设经典名言文化墙及实训文化、专业文化长廊、公寓文化走廊,布设中国印、书法等刻石文化微景观汉画博物馆、鲁班工匠馆等。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十佳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校园”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这些活动中。通过这一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学校取得了重要成就,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创新奖”,据统计,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

总之,开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活动,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既要发挥其“养德”的作用,又要发挥其“启智”的效能,认清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课堂内外相结合,建立立体的文化育人网络,这样也许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景忠.要警惕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1-12-22.

[2] 冯增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8-24.

[3] 楊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

[5]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3.

猜你喜欢
育人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