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高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8-02-26 13:16贺晶晶
职业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贺晶晶

摘要:“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人才培养战略,国家对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促使高等院校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研究。高职新工科創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引入三螺旋理论,以“两协同三融合”为落脚点开展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共同实现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目标。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新工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背景下 ,从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模式、新经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建设里的“复旦共识”里指出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表现为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并进行现有工科专业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比如探索实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展现创新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众多企业缺少优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尤为应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它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整合、对接和融入等协同机制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开设工科专业,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建设,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意义重大。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早。相关文献研究表明1919年美国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上世纪50 年代德国创建了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法,德国政府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的口号,将创业教育新模式融入教学改革中。1966年印度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改革思路,鼓励大学毕业生大胆创业。同样,澳大利亚也重视创业教育,依托小企业建立专门的学院开展针对如何创立小企业的创业教育。1994年日本开设了创业必修课程。学者Seymour Nicole(西摩·妮科尔)在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分析了美国的大学、社区学院以及商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Noll(诺尔)在文章 Planning Curricul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中指出创新创业课程应包括对entrepreneurship 进行具体的定义;客观的自我评价;想法创新;设计商业计划书;实战运行及国际政策环境分析这六个内容。

国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晚,但发展比较快。尤其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备受我国学者的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成为近年来诞生的人才培养新理念。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题在CNKI中检索,仅2014-2018年间就有相关文献1090篇。主要文献集中在对校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创新创业机制研究等等。有的学者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能力递进,课程对接”的课程体系,以特定岗位设置为目标,建立“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分阶段递进式的实习实训体系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的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并就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及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以及梳理协同创新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具体关联,提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还有学者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深入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路径。在“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从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践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指导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双创人才培养的有益思路。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将三螺旋理论引入高职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中,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培养双创人才体系,并突出机制协同的重要性。

二、三螺旋理论阐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了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即三螺旋理论。其主要核心指政府、产业和大学三个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协同合作,政、校、企三方在保持其各自职能的同时,支持和协助其他主体完成其职能[3]。

三螺旋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将创新主体由高校个体或校企合作拓展为高校、政府、产业三个主体,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发挥各自主体资源、功能等要素的最大作用。高职教育研究中引入三螺旋理论,主要应用于研究如何利用高校、政府、产业三个层面进行双创人才的培养。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文化导向、经费投入,从宏观上支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高校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产业给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领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发展。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工科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职业教育重要环节,同时更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高职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育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即由政府引导的经费、政策和文化体系,以及由师资、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组成的学校核心培养体系,还有由企业支持的技术、人员等的体系,最后包括必要的机制协同保障体系构成,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一)培养目标协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基础

政府、产业和高校作为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三螺旋主题,有其自身的目标。政府的组织目标是协调各方资源,为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组织目标是利用各方人才和资源,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主体,则是高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实 施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和孕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这一目标与相应企业和政府部门 的需求是相契合的。因此,高校、政府和产业三者协同目标一致,那就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4]。

(二)管理机制协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关键

机制协同的主要目标就是让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按照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使系统稳定而有序地发展,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整体功能放大或倍增的效应。

从目前高校实际、社会需求出发,不断强化校内外协同, 谋求构建政府、产业、学校复合型的教育运行模式。工科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个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各主体之间进行良好的协同和配合,来引导和支持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活动。首先,政府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文化引导和经费、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减免税收、创业培训、给予创业补贴等。其次,学校也应结合政府的政策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了更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及打造了创新创业基地,借助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激发了学生创业激情。最后,企业和学校可建立长效合作与管理机制,校企协同特色育人,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企业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

(三)“专业+双创”课程体系融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新要求

融入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和时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任务,高职院校应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创新人才模式,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实践层面可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一般而言,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包括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企业文化课等,并可以进一步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课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即总体思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深层次的创业教育,改革现有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5]。此外,课程资源可以更加丰富完善,例如纳入企业开发的课程,政府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学习形式可以采用线上课程,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为工科学生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四)师资团队融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核心

高职院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既有专业、创业知识背景,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经验的双创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可以引入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从事过技术工作及企业管理的教师,并对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专业培训。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的交流研讨平台,如高校专职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生产;企业教师参与高校创新交流等,针对创新创业主题,开展科学项目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创新平台融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催化剂

为了培养工科大學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创建多功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地是集“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教学实验、创新研究、创新创业竞赛”等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同时,高职院校利用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发展,鼓励各专业组建科技创新型学生团队;另一方面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来催化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四、结语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学校、企业三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渗透。“政府引导+学校培养+企业支持”的三螺旋高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各组织在保持自身职能的同时,支持和协助其他主体完成其职能。通过“两协同三融合”实现政府的文化导向、扶持政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等有机融合,保证政府、学校、企业三主体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均能找到其发挥所长的着力点,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共同实现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新工科双创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EB/OL]. https://baike.so.com/doc/25631306-26683165.html.

[2] 佛朝晖.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机制协同[EB/OL].http: //www.jyb.cn/zgjyb/20180605/099244.htm1.

[3] 陈晓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州地 区高校校企合作情况为实证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38-39.

[4] 郑勇文.略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河北职业教育,2017,(4):11-13.

[5] 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1-104.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