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丽 曹立梅 陈慕杰
摘要: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劣,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并就建立和实施“双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才观; 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双主教学
面对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激烈挑战和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21 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也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
(一)自主性
大学生是学习和思维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但是,要做到学生们的自主和主动去思考,要求教师设计各教学环节,甚至争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其不受传统思维模式或者现成思路所左右,通过自身对信息的深加工,得出别人未所思或者未所得的结论,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批判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大学生们只有具备并养成了良好的批判能力,才能更好地批判性地吸取所学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通过自身主动学习,还可以在分析和鉴别中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批判性的学习,在认识和对待学习对象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发现新事物,才能提出新的观点,甚至新的理论。
(三)发散性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是客观的,但是科学也需要再创造,而再创造是离不开幻想的,幻想是灵感之源,有了幻想才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充实和发展科学,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历练和培养,以一个信息源为中心,提示或引导学生向外扩散成一个多维的信息群,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或者思考,向新知识或者未知领域探索。
二、大學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位过于突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师的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创新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推陈出新,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有存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单一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大大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传承和接受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鉴别、质疑、反思和改造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离开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育与教育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其目标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本质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创新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同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突破了传统教育只注重课本知识传承的壁垒,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创新教育”是超越式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育的发展和升华,创新教育是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必须建立现代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二)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建立了在特定教学环境中教与学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善了活动进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教与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中心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学生是对象、媒体是工具、课堂是舞台、教材是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期末考试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低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形成相对较高的教学效率,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有利于管理教学组织和调控教学过程,但其缺陷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学生很少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质疑,这大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现代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和指导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体;教材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其缺点是没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忽视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受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学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不适应当前的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应辩证地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型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新型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构建
“主导、主体双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学生、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发展和深化了两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理论,吸取和发扬了单一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是两种教学模式的辨证统一。“双主教学模式”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创新热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双主教学模式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提示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组织协作学习,引导、监控、帮助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双主教学模式”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确认了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步骤:
1.教师教学激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布悬念,以奇激情。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疑惑、惊奇,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旧引新,自然过渡。通过复习逐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源、思有路,在循序渐进中探求知识的内涵和联系。创设情境,以趣促思。借助电教手段、模型、实物,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学习兴趣横溢,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讲课前要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一起讨论。
教师对自学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础内容、找出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3.教师指导学生质疑问难,活跃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好问,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研究型学习。
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设疑、质疑、解疑,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从“会答”到“会问”。
4.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争辩,引导学生追求真知。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划分小组,使学生之间交流研讨、互帮互学。
对学生研讨争辩结果中有争议的问题扩大范围再争辩,教师要适时指导,讲知识的内在联系、讲学习方法,讲重点、难点、疑点,以讲激思、以讲解惑,使学生从“教会”到“学会”。
5.教师精讲课程重点内容,教导学生把握规律。教师对课堂学习内容要高度浓缩,抓住本质,提纲挈领的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结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6.教师优化课内外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练习有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练习,假题假做、真题假做、真题真做等练习形式,要根据教学难点、重点,合理布置设计难易程度。
教师要优化练习的内容,使学生从“少而精”的练习中悟出规律,提高以“少而精”到“多而广”的能力,使学生从“会学”到“会用”。
7.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想,逐步培养和渗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迈进;引导学生去做,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课后能亲自动手实践。
四、结语
总之, 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大趋势, 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在高教改革中,创新教育要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有所作为的创新意识和追求新知、意志坚强的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力等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会学习”到“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造就一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萍茹,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2):53-57.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4):44-45.
[3]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5-26.
[4] 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30-31.
[5] 金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嬗变:基于数据与政策的联结[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4):47.
[6] 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89-92.
[7] 张琼. 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16,(3):62-67.
[8] 樊治平,李慎杰.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02-105.
[9] 陈佑清,吴琼.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分层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