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综合项目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2-26 13:16王志伟曹菁孙玲吴轶群
职业时空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王志伟 曹菁 孙玲 吴轶群

摘要:通过对国内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针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学交替缺乏设计、校内外项目教学交叉融合不够、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不适应自动化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基于企业综合项目的现代学徒制高职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全程介入,以企业工程项目课程为主线,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为助力,技能竞赛和科技社团作为补充,多样化培养懂设计、精技能、满足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企业综合项目; 电气自动化专业;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

国内高职院校以及本校部分专业在前期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上已初显现代学徒制的一些基本特征,但许多实践在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上践行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1)学徒的权利义务缺乏界定,造成“学徒”身份不够明确;(2)在人才培养的设计、实施、评价中,主要是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顯;(3)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需对现代学徒制的工与学之间进行精心设计,而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缺乏过程设计;(4)在岗学习的内容、方式等较为含糊,课程教学内容不适应自动化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在内涵上根本不是现代学徒制,只是以前的顶岗实习。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并不只是在企业中顶岗实践,学习是他们企业活动的重要内容,故国内现有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中,更多的是培养技能单一的安装工、操作工,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2~4]。

“专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产业升级转型及其高端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二是产业跨界发展的融合性趋势;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依靠原有单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已很难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3]。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懂专业、精技能、能设计、高素质、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一方面坚持学生的基础平台的理论、专项技能和素质培养,同时也要适应工业机器人、移动互联控制、控制系统大数据平台开发与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对今后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提出的更高要求,而原有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及本专业的师资、实训体系资源已很难适应自动化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故课程体系的“专业+”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基于企业综合项目的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适应智能制造以及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基本教学项目为基础,企业工程项目课程为主线,专业+为助力,开发整合该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创新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基于专业+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平台进行数字化、远程化建设,打造满足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信息化平台[5~6],平台建设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

(一)专业基础资源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通过学校、校内不同专业与企业等进行硬件设置的调配,明确校企双方实施理论、实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化,按学生发展计划,协议规定学校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轮换时间。

(二)专业核心资源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首先确定专业核心资源课程组成,由企业导师及专业团队主要成员配合实施核心课程的项目信息化,并将自动化行业和企业标准融入课程,通过微课、慕课、网络开放性课程等的建设,针对性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并实现校内外的远程教学和评估。

(三)学生成绩及教学效果评估

在该模式下针对专业+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与评估,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并采取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制定评估制度并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同时通过定期调研、毕业生回访和麦克斯报告,回馈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二、能瑞创新班在该创新培养模式下实施过程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

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专业选择合作企业的总体特征是,规模大,需要企业有较大的容量来适应学生不同课程和专业方向的需求;为高新技术企业,能代表电气自动化主流及前沿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发展前景好,具有较长时间的合作时间和较广的合作空间,以保证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有较好的持续性。

而与本专业长期合作的南京能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作为自动化行业和新能源技术的代表性企业,在企业规模、产品和设备上涵盖了上述要求,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公司业务围绕三大板块:一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板块,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研发、制造、充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充电设施承建运营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少数具备充电设施、设计、制造、电力安装施工一体全资质企业;二是信息采集系统与电能计量板块,广泛适用于电力行业各种用户的计量、监测、控制、管理和信息采集,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三是能效监测分析与电能质量治理板块,为客户制定节能运行管理标准值,实现合理用能。加上该公司用于生产和检测的诸多设备的研发、改造与维护,所需专业技术涵盖了自动化行业的主流和前沿技术,保证了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广度和前沿性。

(二)师资队伍的配置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同时教学团队选择理论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和课程负责人,组成相应的教学团队。按工程项目要求,该团队成员以自动化行业发展的不同学科方向进行分组,包括了以PLC为控制核心的系统集成、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应用开发以及移动互联控制平台、控制系统大数据平台开发与应用等方向,辅以企业经历丰富的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的教师,使得团队成员完全能满足教学和项目开发的需要[7~9]。

(三)基于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建设中,以行业和企业标准融入、信息化支持教学环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实现校内教学项目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岗位化改革建设。最终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双赢的前提下开展与推进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学徒制岗位要求,在专业平台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联合校内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依托专业课程团队和社团,对学生进行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专项拓展能力。在《各型充电桩安装与调试》《智能电表的安装与调试》《电量计量及智能电网组网》《生产及测试设备的研发与改造》4门企业综合工程项目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将电气控制技术、电子及单片机技术、PLC与组态控制技术等以及“专业+”内容包括移动互联及(APP)开发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充分融入智能电表和电网系统组网、充电桩的安装与调试以及生产设备的升级与改造中。

除了以工程项目课程为主线外,同时借助企业工程师和本专业教师正在主持开发的企业工程项目,通过“传帮带”,让有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参与其中,并独立完成部分子项目研发,从而使学生在工程项目研发能力上得以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打造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的“内外结合、功能互补”立体化实训体系

根据《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纲要,本专业依托中央财政、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经费和企业支持,打造了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的“内外结合、功能互补”立体化实训体系,并依托自动化专业博士工作站、自动化研究所、南京能瑞等校外学习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以及与企业、政府合作在校内共建的“能瑞综合实训中心”(其包含了充电桩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实训室、充电桩营运实训基地等校内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工学交替的硬件条件。

(五)学生多样化创新能力培养

近几年中,专业已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依托校企合作企业、自动化专业分别成立的自动线创新社团、机器人创新社团、电气柜社团、无人机创新社团等平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利用相关实验室全天候开放的机会,一方面补全补强自身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练习以往各项技能竞赛的竞赛题,让学生积极参加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的各类技能竞赛,强化学生专项及综合应用技能。

三、基于企业综合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

1.该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型、创新型、技师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以企业工程项目课程引领,将企业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并整合校内不同专业资源,运用“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将分层次、个性化培养模式整合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培养学生在理论、操作水平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成才率,改变了原有千篇一律培养操作工的现状。

2.结合自动化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研究并实施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并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能瑞充电桩生产性实训》《Iphone手机配件装配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中,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规范和标准。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根据项目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与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编写有特色的项目化教材,以翻转课堂为牵引、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推手,打造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

3.在理论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需要,在保证基本专业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利用专业现有的博士工作站、自动化研究所等多个平台,通过专业团队成员在企业工程开发的项目积累,通过资深导师引领,学生积极融入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在某个特定学科方向上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4.寓赛于教,赛教互补。将技能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互融互补,构建寓赛于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倒逼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研能力,以适应技能竞赛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创新培养模式下的阶段性成果

自十二五以来,已进行了多年的专业+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初步研究,在专业师资培育、学生培养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团队利用自身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五年来完成了纵横向课题及企业课题30多项,到账金额达500余万元。

专业团队教师近五年以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包括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等10余项,完成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多项,出版省级、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和校企合作教材10余部,建成了8门市级、院级的开放性精品课程。

“十二五”以来,已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突出、各项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包括如全国“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冠军等的省级和国家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60余项。

同时学徒在企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合作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的规定,遵守协议,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保证了学生的切身利益,以能瑞创新班为例,学生与原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40%以上的学生在未毕业之前,已成为该企业的生产、销售、生产设备及产品研发和维护、生产线工艺管理等岗位的骨干,95%以上的学生适应了充电桩、智能电表的安装与组网、专用制造设备的升级改造与维护等几十个岗位的需要,部分优秀学徒与专业团队、企业共同编制了《充电桩安装与调试》等3本主干课程配套教材,并成为了15级同学的带队师傅,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五、总结

本专业从2012年开始在本校自动化专业进行基于企业综合工程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研究,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工程项目课程为主线,专业+为助力,开发整合该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创新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基于企业综合项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及创新意识、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炜.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70-73.

[2] 林琨智,姜洪文,陈立波,王桂芝,聂英斌.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6-31.

[3] 张宁新,张荣胜,崔琪,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26-31.

[4] 曹礼静.政行企校协同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人才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39-43.

[5] 王志伟.高职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3):10-14.

[6] 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7] 殷利华,刘志兵.高职院校“双师型”師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1,(6) :126-128.

[8] 谢志远,朱赛萍,刘巍伟,等.高职导师制的创新与实践——“导师+项目+团队”模式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 (4):52-55.

[9] 宋燕辉,江志军.高职院校“校企互通,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63-66.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