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娜 曹菁
摘要:产业技术更新与跨界融合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不断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如何紧跟产业转型、企业发展的步伐,需要通过联合知名企业、建立企业学院,将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规格、高端设备、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名企管理和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整合高端资源、构建高端平台。依托企业学院,基于系统论,整体设计校与企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招生、标准、培养方案、团队、教学、管理、研发与评价八大关键要素的系统融合。形成“高端平台+要素融合”的校企融合发展路径,在校企深度契合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培养融合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形成“一条路径、多种模式”的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校企融合发展; 人才培养; 协同育人模式
产业技术更新、跨界融合速度加快,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性+复合型+高素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实验实训设备、教师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力如何同步产业发展?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如何同步企业用人需求?虽然国内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种研究与实践,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式、2+1培养、混合办学等,但仍然普遍存在校企短期合作多、持久性差、深度不够等合而不融的问题。对于校企之间“为什么融(利益)、融什么(内容)、如何融(方式)”,高职院校还缺乏一体化、成体系的顶层设计研究,缺少系统完备的“施工图”,导致合作常常虎头蛇尾,在实践中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
刘延东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一批大型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切实发挥好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大型企业,二是学校主导和企业协同的合作定位。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才和技术储备的需求。人才储备、项目研发在大型企业是一项关系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发展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高端企业可以形成“资源整合+要素融合”的校主导、企协同、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格局。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困境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产业技术更新和跨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提出到2018年信息技术将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到2025年,“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因此,传统企业的转型、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创新融合型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如何紧跟产业,提供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型人才?必然是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亮点纷呈,但仍然普遍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仍然明显
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了专业、实训基地、师资等多领域合作,但真正落实到教学实施时,速度差问题凸显。首先,高职专业教学内容更新相对产业技术更新滞后。从技术更新,到培训资料形成,到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到融入课程体系,到融入课程标准,到进入教师教学设计,到进入学生课堂,转化过程长。究其原因在于企业不能全程介入人才培养,且深度不足。其次,实验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慢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要求。高职院校由于资金限制,通常采购行业成熟设备,经教师消化、学习后应用于教学。前沿设备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不具备普适性,高职院校不会采购用于教学。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设备不能紧跟或超前生产设备。第三,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跟不上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即校企人员的团队合作性不足。原因在于校企的人事管理、绩效考核、薪资体系等存在差异,使得校企人员虽是一个团队,但工作目标、方向并不统一。
以上速度差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和学校是两个追求不同利益的主体,代表高职院校发展载体与代表企业发展载体不同,导致合作中往往过于关注代表自己的载体,而缺乏一个专门的平台,来研究实践中如何去协调统一两个有交叉但却不相同的关注点。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总是合易融难,“教”总是滞后无法同步或超前。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校企平台,即搭建一个企业学院平台,致力于围绕校企发展交叉点的协同研究和实施。从而协调好校与企的资源与管理,将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的利益聚焦、人员聚焦、资源聚焦、管理聚焦。从而使得企业学院成为产业技术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最大限度降低了教育与产业的速度差,甚至达到同步和超前。
(二)校企缺乏系统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路径设计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实践中虽然积累了很多合作模式和经验,但学生职业素养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仍然是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即一方面校企合作在进行,另一方面合作培养的人才仍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问题,系统论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不能从单个要素去片面的分析。因此,校企深度融合并不是師资、设备、项目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合作问题,而是一个成体系的整体系统,因为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把产业、企业要素贯穿其中,产生融合效应,更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才能实现校企共同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计整个系统合作时,抓住构成该系统的关键要素,形成关键要素体系,从而实现校与企在关键要素中的融合,产生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的深度融合效应,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二、新路径内涵
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与实践,形成校与企、产与教之间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平台、要素”的校企融合发展路径。
平台:即依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知名企业联手打造的企业学院,作为协同校企合力的平台和着力点,将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规格、高端设备、高端技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和文化等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高端资源、构建高端平台。
要素:即依托高端资源,按照系统论研究,由企业学院全方位实施校与企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招生、标准、培养方案、团队、教学、管理、研发与评价八大关键要素中的系统融合。通过校企平台资源整合,通过校企系统化的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要素融合,实现校企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系统路径如图1所示。
三、新路径研究与探索
(一)以专业领域的大型企业为合作对象
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应面向区域经济的各种类型企业,包括大中小型企业。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合作对象正如刘延东讲话中所提出的,要与大型企业合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的需求。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在大型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是一项关系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知名企业在人才储备、应用型技术研究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同利益。这就让合作存在相对稳定性、相互依赖性和可持续性。而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其资金和短期利益的局限,合作往往因市场波动而经常中断,甚至导致合作终止。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项目、一个订单班、一个定制班、一个创新班没能坚持到学生毕业就中途夭折的现象,这主要出现于中小型企业合作项目中。
2.大型企业具有最新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知名企业拥有领先的技术、高端的设备与人才、特色管理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3.大型企业与高职院校有着共同的社会服务意识。大型企业希望在人才培训和储备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文化、理念影响整个产业。而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一部分为本企业的人才储备,一部分贡献给社会,从而将大型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整个产业。
(二)以企业学院为高端合作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因此,大型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运行和管理的二级“企业学院”可以成为双方深度融合的平台和着力点。
当前,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中,或是以学校为平台,或是以企业为平台,均会出现某一方的不便或不利。例如以学校为平台,久而久之会出现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以企业为平台,则会出现学校担心学生权益无法保障,学校失去教育教学主导地位的问题。因此,校企资源整合的平台应当是校企双方共建、共有、共管、共用的一个混合体。这个混合体既代表并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功能,也代表并承担企业人才储备、培训、技术服务功能。这个混合体能向学校保证同步企业技术更新而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向企业保证按照企业需求、体系培养的人才,并能向企业提供最好的人才资源。混合体从而成为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与员工培养、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教学团队与技术服务团队有机融合的平台,成为校企的利益结合发展点,从而使得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利益得以聚焦并不断发展。
(三)基于企业学院平台,实施资源整合
基于企业学院这个代表校企双方利益的合作平台,围绕校企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合作共赢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实训资源、师资资源、技术项目、管理与文化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为校企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人才培养规格整合。高端知名企业有着明确的岗位标准,有着成体系的培训机制。因此,在企业学院平台,首先就是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培训标准等与学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开发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和高端知名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规格整合,将校与企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思想、思路进行融合统一。
2.实训资源整合。实训资源整合方面,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实训设备的实时更新。而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经费无法做到,因此,必须由企业来负责设备的更新,整合中要确保双方的利益。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资建设,包括设备、装修、文化布置等,学院支付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的部分费用给企业。因此,在资源整合中,学校可以获得资源更新和人才培养的收益,企业可以获得场地使用、设备使用收入和人才培养收入的收益。企业学院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进度与企业协调实时调换实训设备,可以根据企业项目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师资资源整合。这里关键是要形成真正融合的校企师资团队。目前高职院校经常采用人员互聘的方式,但是互聘的企业人员有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校企合作项目,有的兼管而不是全面负责与学校合作,因此,企业师资往往很难全力投入,使得师资整而不合。要提高校企师资整合的实效,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知名企业高端人才做法。即人才为企业所有,为学校所用。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学校根据其在校企资源对接、整合、二次开发的工作考核情况,由学校高于企业标准发放津贴。即企业专家由企业所安排的任务与由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致的,其考核与薪资也是与任务一致的,只有三者统一才能使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全身心投入,并根据高职院校、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资源、加强资源整合。
4.技术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之所以会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通过师资整合,企业专家的全力投入,可以使得教师团队及时跟上企业步伐。而教学内容的更新,就需要师资团队对企业最新技术项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
5.管理与文化整合。人才培养规格的整合,使得企業、产业追求卓越和学校能力、素养培养人才培养理念文化整合;实训资源的整合,使得企业的7S管理和学校的严谨治学文化整合;师资资源的整合,使得企业人员管理、发展与学校教师管理、发展理念整合;技术项目整合,使得企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理念在教学内容中整合。通过企业学院最终形成企业管理文化与学校办学文化的整合。
(四)基于系统论,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校企关键要素体系的融合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其论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指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其基本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的规律,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大于局部的效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产教要深度融合实现最大效应,就要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个环节关键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与科学设计。从培养过程看,包括招生、标准制定、方案制定、团队组建、课程开发、学习管理、项目参与、学习评价等因素。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重点开展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合作,缺乏对所有环节关键要素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落实,使得合作实效总是不能达到预期。因此,课题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提炼校企合作的八个环节关键要素:招生、标准、团队、方案、教学、管理、研发、评价。通过整体设计,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实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
1.招生融合。企业学院平台的建立,会在招生时赋予专业更高的价值和吸引力。当前,高职院校在企业项目招生时,常会出现填报率低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及家长不愿意因为选择了企业项目而使自己的选学和择业权受限。企业学院仍以专业招生,但将企业项目、企业机遇赋予专业内涵,丰富专业价值。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所希望的专业,获得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同时建立企业学院学生双选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进入、退出、转换相关专业。
2.标准融合。这是校企合作实质性融合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企业岗位有行业从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学校有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要将几个标准相互融合,企业学院可以利用自己的整合平台优势,将高校和企业标准开发人员组成团队,将企业标准融入,开发满足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合的标准是后续人才培养实施的施工图,尤其是课程标准,更是具体面向学生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3.培养方案融合。企业学院的优势在于团队企业人员和学校人员可以将丰富的企业综合项目和应用项目开发为适合高职教学的课程群项目。通过综合项目与核心课程群模块的融合、应用项目与拓展课程群模块的融合,构建核心能力+多个应用复合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选择核心课程群来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拓展模块课程群来决定自己的复合专业方向,构建灵活开放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跨专业构建知识体系和技能。
4.团队融合。以企业的综合项目、典型应用为纽带,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完成单元项目课程开发;将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引入学校创新工作室,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完成研发项目。
5.教学融合。实施基于企业真实项目,以培养专业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专业课程改革;将职业素养、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改革;将职业、社团、竞赛互融互通改造英语课堂;将职业素养贯穿于各类课程,从而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管理融合。教学周期服从于企业生产周期,实施完全学分制,提高学生选课的比例和学制的弹性,从而更好地调和企业的生产周期、学校的教学周期和学生的学习周期。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各类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创新实践,并对学生创新活动、创业实践以及产生的相关成果给予学分认定,提高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7.研发融合。将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学院创新项目结合,将企业技术服务经费和学校创新创业资助经费结合。通过企业学院的双主体平台,可以对教学团队的项目研发既给予技术服务的企业荣誉认定,又给予创新项目的学校荣誉认定,既能服务企业,又能服务学校,从而提高校企融合团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8.评价融合。借助企业学院平台,可以将大型企业的证书能力体系、评价体系等融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开发学生单元项目、综合项目和岗位能力的更为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校企动态联合评价。
四、结语
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融合发展路径将系统论引入校企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将人才培养过程作为整体系统,将企业、学校作为两个主体要素,基于高端平台,校与企实施了“培养规格、实训资源、技术项目、师资、管理与文化”五个方面的资源整合,实施了“招生、标准、培养方案、团队、教学、管理、研发、评价”八大关键要素的融合。基于企业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实训资源、技术项目、师资资源和管理文化资源,开发教学项目、实训项目、创新项目,实施以培养专业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教学改革,将职业素养贯穿于课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灵活的适应校企不同体制主体的人、财、物管理制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相互推进的良好效应。有效解决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滞后性,校企缺乏系统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路径设计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全力推进教育改革目标任务落地落实[N].中国教育报,2017-8-2.
[2] 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政府主导、產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5-10.
[3] 邓志良.打造“信息产业园”,构建合作办学新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5,(15):2-6.
[4] 戴勇.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2-26.
[5] 楼平.企业学院视角下“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123-125.
[6] 李曾辉.混合所有制下高职院校“企业学院”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7,(5):57-62.
[7] 苏志刚.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47-151.
[8] 宋丽娜.中加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状况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108-111.
[9] 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10-12.
[10] 周建松.系统论视角下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9-93.
[11] 张海臣.关于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