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二律背反

2018-02-26 05:25王朔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

王朔

摘 要 社会与个体是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两大主体,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凸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阶段性冲突依然存在,加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育功能的有限性,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间存在着突出的二律背反。主要表现在:目的的相悖,即乡土的封闭与流动;内容的错位,即农业的守护与逃离;形式的差异,即需求的长期性、整体性与现时性、差异性。对此,要从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等角度寻求破解之道:跳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中心,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差别补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个体需求;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1-0057-05

三农、职业教育需求、社会与个体关系三大问题交织起来,共同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社会与个体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社会与个体是农村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而农村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求,则是二者是否愿意推动其发展的前提。从需求的视角谈农村职业教育,无论是对社会与个体的满足,还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从理论上来讲,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现阶段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例如企业无人可用与农村人口无法充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对农村个体教育需求的满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产生了系列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剥夺了农村个体的受教育权利,扩大了教育的不平等,并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凋敝。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体现,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适切的应对策略尤为必要。正如康德曾提出的在纯粹理性的辩论中必然会涉及的三个问题:哪些命题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律背反、此二律背反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此矛盾之下是否还保留着一条通往确定性的道路[1]。

一、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现状解读

二律背反是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指两个互相冲突的、在形式逻辑上完全相悖的命题,但各自都有自己在逻辑上言之成理的根据[2]。简单来说,即两个分别成立的命题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康德提出了宇宙论中的四个二律背反命题,然而,二律背反不仅局限于先验辩证论的范畴,而且在一切种类的、一切对象之中,在一切表象、概念和理念之中都有二律背反的存在[3]。借用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来描述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是较为贴切的,主要体现在目的的相悖、内容的错位和形式的差异三个方面。

(一)目的的相悖:乡土的封闭与流动

社会需求即农村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①。社会需求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范围直接限定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限定于此。也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将农村地域之外的城市排除在外,关注的仅仅是农村经济社会的自身发展。这种封闭性不仅体现为目标的设定,还表现在实现目的的途径与工具等方面。社会需求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本区域的人才,或更为贴切的说是能够长期留守在农村这一地域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可看做,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能够留在农村地域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最终达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个体需求即农村个体出于自身发展实际对职业教育的种种需求。农村个体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吃穿住用行的物质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等各方面。其中,與教育相联系的多为发展性需求,即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以改善弱势的不利境地等等。当前,社会分层凸显,贫富差距、城乡分野的沟壑日渐增大,农村似乎成为了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农民也不再是职业的称谓而异化为了社会身份与地位的代称。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农村个体自我发展与生活境遇的改变,往往伴随着农村的逃离,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社会流动就成为了个体教育需求的重要目的。从这个层面看,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体需求可视为,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发展的本领,通过逃离实现生活境遇的改善。这就不难看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目的的封闭性与个体需求目的的流动性二者之间是相悖的。

(二)内容的错位:农业的守护与逃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的直接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内容的涉农性。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始终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农村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荣辱。虽然,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跳出了农业本身,并且在逐步探索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建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然而,无论从国家发展战略抑或是农村发展现实来看,农业依然是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依然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基础。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着手,必须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相应地,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内容就必须面向农业、服务农业,因而具有极强的向农性。

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这一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或许他们是被迫的,或许他们很无奈,但他们现实的选择是对农业的舍弃②。因为,通往城市的道路并非坦途,农村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成为了他们必须要逾越的一条鸿沟,他们必须要掌握在城市生存的基本技能,于是他们寄希望于职业教育能提供相应的内容,这些内容则是与农业发展无关的。有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71.72%的农村个体希望得到与第二、三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对建筑业、加工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等的需求最为强烈[4]。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个体需求的内容就更多地面向了第二、三产业,具有极强的离农性。显而易见,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内容的向农与个体需求内容的离农二者之间是错位的。endprint

(三)形式的差异:需求的长期性、整体性与现时性、差异性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形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需求的长期性与现时性之间的差异,以及需求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农村经济社会的改善是渐变的发展,而非疾风骤雨式的变革。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明确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围绕长期的规划不懈努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形式呈现长期性的特点,农村职业教育应关注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通过教育手段预见性地引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然而,与社会需求相比,个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是短期的,具有极强的现时性。农村个体从自身的发展现实出发,关注的焦点在于职业教育能够提供的哪些立竿见影的内容,需求的重点在于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获得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

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其强调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关注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它追求的是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③。相反,农村职业教育个体需求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众多农村个体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于是就呈现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体需求。虽然,理论上讲多数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以单个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为基础,二者可以有机融合。但现实中,多数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并不只是单个人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相加,单个人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简单汇总不必然等于多数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于是,存在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整体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的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目的的相悖、内容的错位和形式的差异三个方面,不难看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存在突出的矛盾。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会以牺牲个体生存发展的利益为代价,而个体需求的满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这一矛盾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无法有效调和的。

二、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原因阐释

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二律背反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下去。借用斯密的话,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这两种独断的背反理论冲突,并无一种主张能够证明其胜于另一主张[5]。导致这一背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阶段性冲突,以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一)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各种教育实践以及围绕教育实践的种种讨论都逃不脱社会这一制约因素。农村职业教育自然也是如此,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二律背反不仅只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交織作用下产生的。要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问题的制约,否则无益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具体而言,这一问题反映在社会领域,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生产力已获得大幅提升,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在长期的差异性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社会已具有了明显的阶层分化。陆学艺曾对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作了全面分析,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我国的社会群体划分成了十大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6]。其中,以农村和城市为代表的社会分层尤为突出,农村与城市俨然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区域。梁漱溟先生在与毛泽东同志的讨论中所提及的“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乡村空虚”等现象,也是对城乡差距的形象描述[7]。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这一现象,该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存在冲突成为必然。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阶段性冲突

在哲学层面有众多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讨论,其中有观点认为社会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二律背反。赋有主体使命的个人为了争取内在的自我确认、维护自身的利益,一直和社会处于争吵之中;而社会则作为日常生活的体现者,充当着对抗和敌视个性的角色[8]。在社会现实层面,农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存在不协调甚至还有着激烈的冲突。

农村发展的弱势地位无法满足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于是,逃离农村成为了农村个体价值实现的无奈选择。虽然说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一个以逃离农村社会为目标的个体,农村社会的发展于其而言又有多大意义?在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个体寄希望于通过向城市流动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以改善不利的社会处境。于是,就出现了农村社会精英逃离农村的现象,并且正在逐渐向大众群体蔓延。虽然,我们无意指责这种被迫做出的无奈的行为选择,但这种个体的逃离与农村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悖的。因为,缺少了人这一核心要素,农村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农村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农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阶段性冲突,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教育资源与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产生,一方面,根植于现实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与农村职业教育能否为社会与个体提供并满足其需求直接相关。教育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但教育并非万能,其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其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二律背反。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农村职业教育则是短板中的短板,其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资源总量短缺、资源配置失衡以及资源整合度不高等问题[9]。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满足其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成为了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共同实现就只能停留在美好的愿景层面,在具体实践中二者只能是此消彼长的状态,难免出现各种现实的冲突。endprint

同时,教育功能的有限性也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实现,建立在教育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之上。然而,遗憾的是,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当超出教育本身所能影响的范围之后,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对农村职业教育需求而言,无论是社会需求抑或是个体需求都根植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带有很强的社会色彩,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功能的作用范围。农村职业教育只能通过有限功能的发挥,来部分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而很难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共生共融。

三、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破解之道

二律背反或者说悖论无处不在,人们面对悖论历来有三种基本态度,即废弃、限定和有条件的解答。就如何有效解决悖论而言,主要路径在于考辨导致悖论生成的前提,在对公认的正确背景知识进行考问的基础上,寻找悖论产生的原因,从而消解悖论[10]。

(一)跳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诸多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主客”“灵物”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我国当下审视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仍然有着重要影响。诸如,“向农”与“离农”的矛盾可以看作二元对立思维抽象出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使然。城乡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是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向农”与“离农”讨论的现实基础,但隐藏在这一现实基础背后的城乡二元分离的思维模式,才是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城乡二元取舍上产生非此即彼矛盾的深层原因[11]。

因此,应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整体、动态的视角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坚持辩证的思维看待和处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上,既要关注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忽视农村个体的现实需求;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既要体现对农业的守护、服务农业发展,也要包括各种非农的内容,满足个体的非农需求;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举办形式上,既要关涉需求的长期性与整体性,引领农村社会发展,还应具有一定的现时性和差异性,以满足个体的切实需求。同时,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充分体现职业的民生属性,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差别补偿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还是以个体需求为出发点,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在职业教育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这对矛盾体始终存在着。如若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要关注社会需求,又要考虑个体需求,这自然是对的。然而,这似乎又不具有多少现实意义,因为其会遮盖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实际上,在特定阶段与一定范围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将个体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民生价值,尤其要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改善,在可为的空间内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差别补偿,以弥补社会的不平等。

这样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与社会相比,人始终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虽然说社会与个体是教育的两大参与及受益主体,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但人始终是教育的最终指向,社会发展最终都归宿于人的发展。其二,人是教育发展的载体。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均要通过人这一载体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视为社会对人的需求,因此满足了个体的教育需求也就间接满足了社会的教育需求。其三,从正义的视角来看,不能以牺牲个体现实利益为代价来谋求农村社会的整体、现实发展,尤其是不能将社会发展的代价转嫁到农村弱势群体身上,这是不合乎道德理性的。所以说,坚持以人为中心,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差别补偿,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现阶段,优先考虑个体需求的满足并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差别补偿是现实选择。这种行为选择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能完全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有机统一。由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阶段性冲突的存在,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提供富足的社会资源,即当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鸿沟逐渐被填平,农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有机统一,才具有了彻底破解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现实可能性。

在面对这个棘手的现实问题时,要坚决抵制教育无用和教育万能两种极端思想,既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全部矛盾,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之外的社会因素才能起到根本作用。要恰当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外部社会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于当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一些现时性的问题,又要放眼未来谋求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两步走的发展策略最终完成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二律背反的破解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2.

[2]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15.

[3][德]黑格尔.逻辑学[M].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5.

[4]李璐.安徽農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

[5][英]斯密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98.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23.

[7]郑鹏.现代性、国家与人口治理术(1949-1980年)[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34.

[8][俄]л.и.诺维科娃,и.н.希泽姆斯基.个人与社会的二律背反——H.别尔嘉耶夫的人学体验[J].舒白,译.哲学译丛,1997(4):66-69.

[9]王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8-23.

[10]王习胜.“二律背反”消解的悖论方法论价值[J].学习论坛,2008(10):31-34.

[11]金军.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J].教育与职业,2004(17):5-8.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
公共营养师社会需求现状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