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18-02-26 05:21沈鹏熠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沈鹏熠

摘 要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联和内涵,我国高校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从树立“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强化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的结合、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等内生途径层面以及从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课程和专业、增强留学生教育管理等外延途径层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一带一路”;国际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1-0032-05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包括“絲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目的是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构建一种政治互信、平等交流的多边合作机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沿线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特别需要人才的支撑,因此,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和特征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非常必要。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联及内涵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联

从逻辑关系看,“一带一路”倡议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一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旨在通过全面提升“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理念、结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与人文交流等,从而实现沿线国家的繁荣。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又能促进我国高校广泛和深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经贸往来亟需不同专业领域人才,这将推动基建、贸易、翻译、物流、金融、旅游等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从而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大量机会。我国高校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广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中外合作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

从现有文献看,“一带一路”的研究内容侧重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目标、与相关企业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1]。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于津平等提出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2];李晓、刘卫东等人分别从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理科学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的内涵[3][4]。总体而言,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涵盖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追求的是开放包容和互联互通。同时,国外出版了许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图书,主要涉及地缘政治、合作路线图、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等。一批海外智库也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从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角度解读“一带一路”。但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来专门探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应从“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怎样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得怎么样”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具体而言,必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思维、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从人才培养思维看,应坚持区域性思维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对跨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看,应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将我国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相结合,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培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技术、地理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过程、方式等。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过程、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阐释我国高校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我国高校应积极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积极从事“一带一路”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了解,形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兴趣,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国际化和特色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和特色化、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联合培养、多语种教学、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指要构建一套对我国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我国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明确了该人才培养模式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见图1。

图1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同,“一带一路”对知识层面的需求非常特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项目建设、人文交流等内容紧密相关。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会催生对交通、通讯、能源、建材、化工、电力、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同时,金融支持对“一带一路”建设也非常关键,尤其是我国发动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这对培养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并且从事投资、并购、金融衍生品交易和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高级国际金融人才提出新需求。“一带一路”建设还需要大量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培养大量懂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物流、国际企业管理的人才。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处于高政治风险地带,需要培养熟悉和了解当地政策法规的国际法律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许多不同的语种,需要培养精通小语种并且熟悉当地文化习惯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加强“专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这与传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和重视英语的培养有一定差异,“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应重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小语种教育,从而提高在当地的沟通水平和交往能力。endprint

综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既需要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国际企业管理和物流等专业性国际化人才,也需要金融、法律、翻译、国际贸易等保障性人才,其所需要的人才应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且熟悉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文地理环境。因此,本文认为,“一带一路”人才需要具备与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翻译(小语种)等相关的知识。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运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国际化视野、智力和情感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一带一路”相关岗位工作。总之,加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能更好地服务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内生途径

1.树立“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首先应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高校应以服务“一带一路”发展为导向,切实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提高人才适应日渐多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形势的能力。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树立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能力。“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大学生国际意识与能力的强化则是我国高校的主动选择。我国高校应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反映到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且,面对“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求缺口,我国高校应充分借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学位教育和非学位教育等形式,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学生国际化能力和知识的更新换代。我国高校应将国际化作为目标,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应该鼓励教师“走出去”,提高国际化教学和科研能力。例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可设立“‘一带一路师资培训出国留学专项基金”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鼓励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访学和交流。不断完善教师出国研修考核评价机制,对公派留学教师进行考核评估,提高出国留学质量。另外,我国高校应积极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派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通过暑期学校、短期访学、海外实习等形式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活动。同时,为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有必要构建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运行机制,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建立健全人员交流和学术交流机制,并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推进中外高校之间国际交流机制的运转。

2.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多样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大学、教育基地和教育合作项目,积极构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高校应加大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办学力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广各种优势资源,逐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处于初期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阶段,这需积极组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和人才培训机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中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和产业对接的需要。在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我国高校应基于自身优势和不足进行选择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有选择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开发“一带一路”教育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定,逐步建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另外,我国高校可与沿线国家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设置相关专业,共建特色专业和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

3.与“一带一路”国内外企业合作,把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产业对接和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关键,但是我国还缺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和合作的经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校进行“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和举措。“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结合。因此,我国高校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和企业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与产业界对接方面,我国高校应积极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方进行深入和耐心沟通,并围绕产业合作和发展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推动与产业界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同时,产业界也要及时向高校传递“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具体信息,从而帮助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策略。高校和企业应在“一带一路”框架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我国高校应积极与高铁、通信科技等“走出去”的代表性行业企业(比如华为、中兴、中车等)开展深入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的联系。基于这些企业的项目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在这些企业项目所在国办学,把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企业项目建设相结合。同时,也可以推进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外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技术、项目管理、语言、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另外,可开展多渠道教育融资,坚持跨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生的跨国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围绕“一带一路”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一带一路”专项培养计划

我国高校应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工程、管理、贸易、法律、语言等学科专业开发联合培养项目,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不同高校间课程学分的相互认可,发挥各个高校的优势,培养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需求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大力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境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更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诸多小语种,我国高校应考虑开设更多小语种课程,不断加大小语种师资力量培养,逐步建立起与“一带一路”倡议接轨的课程体系。要合理规划和增设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小语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涉外法律、金融资本运作等,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出一大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小语种+X”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应充分整合理工、农学、医学、经管、文学、语言、宗教、历史、地理等学科专业,尝试围绕“一带一路”项目设立新型专业学科群,从而促进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积极开展“语言+国际金融/国际关系/国际新闻传播/国际法/国际中国学”等人才类型的培养实践,并且还要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增加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文化、歷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我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国家情况,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应鼓励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教育、产业和民生发展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咨询和技术支撑等专项培养计划。endprint

(二)外延途径

1.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课程和专业

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迅猛增长。但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还不够大,来华留学的高校分布也不均衡。针对此,我国应加快启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要求,我国每年应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从目前来华留学生源看,主要留学生生源地集中在日、韩、东南亚国家、美国,而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来华留学生较少。因此,根据“一带一路”区域分布,可以把中亚、西亚、中东欧、非洲等地作为未来来华留学生生源地进行重点开拓。同时,应努力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依托我国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集中力量开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来华留学教育,建设对留学生有吸引力的品牌专业。考虑到我国高校在化工、油气、地矿等学科研究和教学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和具备一定优势,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我国高校可将自身的专业特色体现在来华留学教育上,形成吸引留学生的优势。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依据“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强化特色”的标准,我国高校应推进工程类外国留学生教育。另外,我国高校还应做好来华留学教育服务,积极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多种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课程与专业,促进来华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研究与“一带一路”倡议密切配合的留学政策,增强国际化教育管理,形成完备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管理保障。随着来华外国留学生的不断增长,我国高校必须探索和建立先进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人格道德培养,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我国高校应通过成立各种专职机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力量,比如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语言中心、海外教育学院等。通过这些专职机构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不仅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汉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服务,而且也为我国师生提供小语种培训服务以及为我国学生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同时,要加强各个专职机构的内部管理,使我国高校留学生培养工作有序推进。另外,我国高校各职能部门应齐抓共管,探索实行“趋同”管理。尝试将“趋同”管理引入到对“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中,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逐步采取和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节省教育成本。并且,这种“趋同”管理也需要灵活掌握,应考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另外,应针对“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形成完备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志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路径与对策研究[J].湖湘论坛,2016(1):98-102.

[2]于津平,顾威.“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风险与策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5-70.

[3]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

[4]劉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38-54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