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
(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福建 福州)
1.自主合作学习的定义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4~6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自主独学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完成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先行的可以快速发展,帮助同组同学学习,教师指导学习较慢的学生,促进全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情感。
2.初中阶段影响学业质量调查结果分析归因
(1)小学教学和评价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不够。小学教学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良好,而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不高。
(2)传统初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多数教学以“启发式”问题教学为主,缺乏指导学生自主地对新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进入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影响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教师专业引领和有效教研不足。教师教研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采取专题讲座学习、学习先进教书信息手段、教材课标分析,对“教”的教研活动较多、往往忽略对“学”的研究。
3.现阶段我校七年级学生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发展层次差别很大。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每年招生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逐年递增,加上私立学校招生我区优质生源部分流失,入学我校七年级学生层次差别很大。
(2)家庭教育环境不良为数不少。调查显示:12%的学生在家里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近10%学生家境困难,有的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亡故而处于单亲家庭,缺少双亲关爱;近三分之一父母忙于生计,忽视或者无暇督促子女的学习。
(3)部分父母教育思想不正确,造成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部分家长迫于生计,过多考虑经济利益,没办法站在孩子教育的立场考虑问题,导致孩子过早承受社会负面压大,导致孩子孤僻、好斗心理形成。
1.课堂特征
学校构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围绕“先学后教、自主合作、反馈纠正”展开。学生预习反馈,教师精讲,学生合作学习,反馈交流。
2.研究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研讨、教师准备阶段。确定“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试验教师深入课堂实施行动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准备:①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坚定教改的决心和信心。组织试验班级教师到先进经验学校参观、跟岗学习。组织专家到校开设专题指导讲座,提升理论修养。②实时教学研讨,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定期开展研讨。每周一次研讨课听课、磨课;每周一次集备反馈教改困难剖析;每月一次年段全学科经验交流。③加强硬件投入,制定制度保障。做好教改硬件准备,如可移动小黑板或是电子设施,学生小组组牌,学生个人意愿表达指示牌,班级小组评分板,年段表彰展示板等等。小组合作课堂组织管理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小组长、小组成员、教师学生评价等各项制度切合实际、鲜明、可操作性。
(2)第二阶段:阶段性汇报展示,总结改进。在研讨课的基础上开设汇报课,分阶段、分学科先后开展教学改革专场点评会,通过专家点评、同行听课,在校内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改进中实现如下成效:编制适合本校全套导学案,保证课堂的实效性;细化小组培训进程,提升小组的学习力;完善小组评价标准,强化小组的管理力;分阶段建设、表彰小组,确保小组的执行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保证教改持久性。
(3)第三阶段:初见成效,实施推广。近一学年的试验班级“自主合作”推进和完善,试验班级竞争合作文化氛围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规范,交流能力提升,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有竞争感,学习有获得感。成绩进步明显。进入八年级全年段推开“先学后教、自主合作、反馈纠正”课堂教学。
良好推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落实“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
1.做好教师培训,全体教师参与观摩课,骨干教师开设示范教学,教师日常教研以专题教研为主,开展打破学科界限的年段大教研活动。
2.教师结对发展,例如我校12个班级,分三个楼层,每层四个班级,每学科集为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每楼层每两位教师结成对子,日常坚持相互听课、磨课,每两个班级任课教师形成管理共同体,共同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立德树人,德育先行。养成教育、小组精致管理模式建立为先,再推行“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4.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先学后教预习指导、反馈为主,前期可以利用课堂实践指导预习,合作互助学习先行,推进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尝试综合性问题合作学习)先行,再推进小组交流展示,反馈纠正教学。层层递进,使教师逐步由主体转向主导。
5.小组合作学习推进:学生预习指导—小组建立培训—小组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展示。
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对结果分析找准教学改进的方法,结合学生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在教学中实践研究,大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推行“先学后教、自主合作、反馈纠正”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