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二站镇中心校 黑龙江大庆 166542)
在农村许多青壮年为某生不得不到城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留下许多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压力的儿童,这些儿童称之为“留守儿童”,通过接触、调查留守儿童心理可知,他们内心脆弱且极其敏感,有些留守儿童因缺失家庭关爱与教育引导,出现道德观念扭曲等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为使留守儿童德育教育质量得以提升,思考其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通常情况下农村教师会依据自身道德教育目的,结合育人体系并遵照相关教案落实德育目标,将学生置于被动接收德育内容的境地,使其无法与教师德育教育进程保持不同,并无法深入分析并理解道德教育内涵,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成效。
其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为使农村留守儿童充分掌握德育教育内容,并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讲述更多德育知识,教师通常采用口传心授育人方法,向留守儿童讲述道德内涵,遵守道德重要性及道德对儿童未来发展的积极效用,这虽能使课堂教学时间得以充分应用,但却未给留守儿童消化吸收德育知识的时间,使其德育思想始终滞后于教师德育教育节奏,削减农村道德教育成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育人思想沦为空谈。
最后,德育教育渗透性不强。除专门开设课程讲述德育知识外,教师还应适当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德育,将德育教育化作春风吹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成长,发挥道德教育价值。然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渗透性,无法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身心成长诉求相契合,丧失道德教育价值[1]。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知,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滞后,是影响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道德教育与学生身心成长切实需求存在差距,德育教育缺失渗透性,也是阻滞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使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农村德育教师需立足实际思考相关对策,旨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1.转变德育理念。为使道德教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教师需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留守儿童视为德育教育主体,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波动,从儿童个性化成长需求着手,规划道德教育内容,确保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身心成长相契合,达到提高道德教育质量的目的。
例如,有些留守儿童因缺失关爱及家长正确引导极容易情绪化,一旦其他儿童触及其敏感的神经,该明儿童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破坏班级和谐稳定的教学氛围。基于此,教师应率先围绕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探寻其内心脆弱、脾气暴躁的内因,从中探寻引导其走出极端的方法,使其能树立团结有爱、和谐互助互相谦让、宽几待人等集体生活意识,达到道德教育目的,使留守儿童能在集体生活中找到缺失的爱,感受到来自同伴及教师的关注与温暖,逐渐融化其内心的尖冰,帮助其褪下攻击与防范的铠甲,引导其敞开心扉让德育阳光照射在留守儿童心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质量。
2.丰富德育方法。自“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推行依赖,以此为由所开展的教学实践及创新活动不胜枚举,并得出许多先进且富有施行价值的教学方法,能完善现有育人体系,为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需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况,以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需求为核心,创设高效德育课堂[2]。
例如,教师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诚实守信道德品格时,可以故事为载体,丰富道德教育方法,使留守儿童借助故事深入领悟诚实守信内涵,如宋庆龄有一次答应了要去一所小学与学生进行互动,可是约定之期却下起了大雨,学生都认为宋庆龄奶奶不会来了,没想到宋庆龄仍然冒雨赴约,就算衣服淋湿了,仍然面带笑容向学生问好,并将诚实守信的种子埋在学生心中。教师在选择德育故事时需注意内容精简且具有互动性,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如教师可以在故事结尾处设下悬念,鼓励学生猜测宋庆龄奶奶会不会遵守约定,要是你会怎样做?通过设问调动学生德育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进程中,使学生能更好理解德育教育内容。
3.提高德育教育渗透性。道德教育应无处不在,需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状态保持同步,为此教师需秉持渗透性原则,在生本育人思想加持下,关注留守儿童日常表现,分析其内心世界对德育教育的渴望,使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满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需求。
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频繁使用手机,并不分场合玩儿游戏,网络世界中色情、暴力等消极因素,正侵害着农村留守儿童纯净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需以此为由展开道德教育,分析留守儿童依恋手机的内因,通过丰富儿童日常活动形式,充实其内心世界,削减其对手机的依赖,满足儿童渴望与他人交流的内心诉求,引导儿童正确使用手机,免受互联网“垃圾”消极影响,如教师可以“家乡的美”为主题,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用手机或其他形式记录并表现出家乡的美,继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热爱家乡、敬畏自然,达到道德教育目标[3]。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形式,为此教师需不断学习先进育人方略,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通过丰富道德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进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建和谐高效道德教育氛围,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伙伴与教师的关爱,提高道德教育渗透性,使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满足儿童个性化成长需求,丰富现有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农村道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