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困惑与文化自省

2018-02-26 23:18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价值

陈 飞

道德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价值追求。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日益提升、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历史任务不断对高校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对于塑造学校道德风尚、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道德教育水平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酝酿了良好的道德教育传统,为当今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和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推进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道德教育依然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表现

高校道德教育能力和成效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和质量规格,进而作用于各个领域的道德文化建设,对全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战略意义重大。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认识和解决。

(一)道德教育目标:社会与个体的统一性不足

道德教育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引导道德教育的实践发展。任何道德教育目标均有双重指向性,既服务于人的德性塑造,也服务于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所蕴含的终极价值追求是通过道德教育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在目标层面多体现出社会本位取向,注重道德教育的社会发展促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个体道德素养培育的价值局限,因而目标宽泛,缺少道德教育实施的现实指向性和个体针对性,无法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充分兼顾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兴趣,进而制约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个体道德素养提升的价值实现。正是如此,道德教育过多表现出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忽视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品质的个性培育,难以全面而充分地协调道德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成长价值,割裂了道德教育服务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统一性。学生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成为“对象性”的存在,难以在主观世界中形成道德学习的获得感。

(二)道德教育内容:知识与生活的契合性不深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传播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技术手段,多元道德价值体系也在跨时空、跨地域的“无界限”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生。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变化,时刻面临着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困惑。人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作为道德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性的存在。[1]当学生要求发展和进步,不满于自身发展水平而在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中不断寻求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时,多元文化影响下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则成为巩固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然而,高校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方面相对落后于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发展需要。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期待,在与时俱进方面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与前瞻性,滞后于社会生产新环境和当代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从而使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内生性[2],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应有功能。如此便会导致道德教育知识体系与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契合程度不高,造成学生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二元分化,在生活中缺少积极而深刻的道德学习体验。

(三)道德教育方法:教授与建构的协调性不强

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适切性直接影响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传统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过于重视道德灌输,忽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主观建构以及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的道德教育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成就。总的来看,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方法能够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会引发学生主体建构的能力和效果不足。类似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化、外在化、程式化倾向,抑制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内生性完善和内涵式发展,导致学生道德学习的有意义内化受限,自主性不高,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驱力被压制。这种以固化、单一的方法手段进行的道德教育不但弱化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也不符合道德教育的本质规定,严重影响到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

(四)道德教育评价:科学与价值的互补性不够

道德教育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工作,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完善具有诊断、引导、激励、反思和促进作用。当前道德教育评价存在评价方法不合理、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指标不健全、评价管理不到位等问题[3],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局限等现象依然严重,割裂了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性与外在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学生的道德知识评价,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评价;过于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成绩测评,忽视道德评价的人文关怀;过于注重教师的外部评价,忽视学生自我的感知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学生的日常评价等。相关问题反映出高校道德教育评价的机械化倾向,是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的表现,致使道德教育评价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五)道德学习主体:“小我”与“大我”的辩证性不清

高校道德教育最终以学生道德品质完善发展为目的,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学校道德教育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在认识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既有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主体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方式也严重影响到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当前学生坚守着“个性化”的道德准则,对于道德教育价值与功能的理解与认识相对不足,甚至表现出“形式化”的道德学习倾向,对自我的品德修养缺乏足够的内在生长动机,没有正确看到个体道德素养提升和道德品质完善的必要性,难以充分认识个体接受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提升的重要性,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上缺少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此类问题进一步昭示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价值复归的重大意义。

二、高校道德教育实践困惑的根源探析

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实践困惑有教育本身的缘故,需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改革完善。置于大的发展环境下,这些困惑的出现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需要立足教育、社会、人之间的作用关系来综合考察。

(一)全球化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价值冲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快捷、便利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的生活群体,加速了文化交流,也加剧了文化冲突,同时带来人们对于多元文化价值选择的不确定性。文化的多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文化繁荣,但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定冲击。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文化价值观走向多元,变得模糊,在新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尚未全面蓬勃且深入大众心理阶段,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出现了“迷茫”;二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外来道德观念相继传入,浸染着我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去中心化、无规则意识等对我国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破坏。传统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求利益等观念获得认同。[4]在个体层面,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使当代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到以往鲜见的国内外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物所反映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学生群体,造成部分个体价值选择的失当,引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足。这为当前我国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文明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竞争”思维下人才评价机制单一片面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才众多,市场经济的繁荣形成了以“竞争”为筛选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人才评定标准被无形打破,随之形成的并非是人才评定的综合化、全面化,而是以个人实用价值最大化为衡量机制的评价模式。“人的全面发展”理念饱受冲击,甚至被支解,折射出社会大众对文化价值和道德力量认识不清、理解不足。受多元因素制约,教育尚未完全摆脱智育优先、能力至上、实用本位、效益第一的惯性,导致道德教育难以突破局限,其价值和地位并未得到充分正视和足够重视。个体层面对利益的最大化和私有化谋求,进一步加剧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总的来看,道德教育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发展任务很重,提升空间很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理解中凝聚共识,寻找答案。正如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难题,这些难题能否得到有效的破解,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做出合乎历史和逻辑的文化选择,将是影响未来道德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5]

(三)主体性道德认知偏差与道德观念弱化

道德认知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6]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的前提,影响着学生对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认知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自愿、自择的认知行为[7],能够通过行为结果反映出学生的主观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水平。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学生主体性道德认知偏差和道德观念弱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道德底线脆弱、漠视社会规范、社会公共道德观念匮乏、诚信度偏低、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缺失、缺乏奉献与服务精神、法治意识淡薄、物质占有欲膨胀、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等。如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有45.2%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8]这表明学生对社会道德价值规范及个体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程度不深,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道德教育的良好开展。除此以外,学生的早期家庭文化因素对其道德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家庭的德育失当、理念偏差、方式不妥,家庭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溺爱与娇惯、重视智育成绩、轻视德育修养以及离异、重组、单亲、留守等家庭结构变化会在早期对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观念产生根本性影响,成为开展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前提。

三、文化自省与高校道德教育内涵发展

聚焦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挑战,面对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多元文化环境,围绕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的现实任务,需要寻找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社会与人的有力发展。这种力量蕴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值得坚定自信,反思自省,始终遵循。

(一)继承文化传统中的道德精髓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精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和道德精髓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规范作用,道德教育也在不断得以巩固和创新,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引导人的思维方式,引领社会价值体系的发展,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化根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饱受外来侵略势力冲击,文化发展“风雨飘摇”,道德秩序跌宕起伏。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9]文化的发展、道德秩序的形成绝不是割裂文化传统的革命,而是在巩固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形成正确的文化和道德发展逻辑,结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进行文化更新和价值塑造,为道德教育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和价值基础。

(二)正视文化多元中的道德矛盾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格局多元林立,为异域文化融合与本土文化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价值选择,但也构成新的挑战。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价值冲突所引发的矛盾日益显著,人们陷入了道德文化选择的“迷茫不定”,弱化了认知、觉醒、批判、继承的理性支撑。“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代各种文化和教育的所有层面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创造性地对付多元的世界观和视角彼此相撞而产生的强大的影响。”[10]现时代的道德教育已经陷于文明的对抗和文化的冲突之中,这些问题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亟须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立,对道德教育的“何去何从”做出理性回答。

(三)坚守文化发展中的道德追求

在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选择之间,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巩固传统道德精髓的核心地位,形成新时代符合我国社会和个人发展要求的道德追求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需要。在多元文化林立并存的今天,形成理性的道德追求需要人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追溯历史、审视未来,用宽阔的视野去放眼世界、反思自己,在多元文化交流对话中坚守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吸收文化精华,构建文化谱系,树立价值规范,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引领道德教育走出现实困惑。道德追求是道德教育的前进方向和内在动力。如果说道德使命赋予了道德教育时代责任,那么道德追求则是道德教育在承担时代责任过程中的精神导向。因此,高校道德教育更需要在多元文化的互学互鉴中萃取精神内核,形成道德追求,促进自我发展。

(四)树立文化冲突中的道德自觉

世界文化多元林立的格局并没有确立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地位,文化对话之间缺少尊重。文化多元的整体格局存在等级差异,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多半带有文化侵略与文化殖民。强势文化的登场对弱势文化进行着文化灌输与文化同化,致使后者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动摇,进而丧失其文化主体性。纵观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后殖民理论观点确实在现实性上揭示了当代文化危机。道德与文化相依并存,文化殖民势必会引发道德殖民,道德认同危机也会相应出现。我国固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道德价值体系,在现代化转向中也不免在道德信仰、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多方面遭受外来对立文化的侵蚀。因此,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理,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深化道德认同,坚持道德自觉,坚定不移地走文化自信、价值自信、道德自信发展道路,坚决抵制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价值选择混乱与道德方向迷失。

(五)构建家庭文化中的道德根基

家庭是构成社会文化、民族精神、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组织。古往今来,家庭道德教育在我国社会道德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建立、健全具有深刻影响。重视家庭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道德文明风尚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学生个体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紧密联系、高度契合,忽视任何一方德育力量都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甚至造成学生的人格残缺。其中,家庭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婴幼儿时期乃至以后的德性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为顺利开展学校道德教育,宜结合家庭德育力量,树立德育的一致性价值取向,改变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偏差与错位状况,两者相互衔接、彼此协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稳步提升。这也对家庭道德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学生道德观发展的家庭文化因素复杂多样,既需要社会大环境道德文明建设的引领,也需要政府、社区打造积极的地域和社区文化,更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自律与自觉,从小做起,逐步推进,养成公民意识,维护社会公德,遵守社会法律,尊重文化传统,信守伦理规范,等等。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价值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