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摘 要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并相应地做出调整,以实现师生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成性教学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的相融合,教师要以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巩固这三方面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得教学高效生成。
关键词 初中化学;生成性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76-01
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教学现状,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承载并推动现代课堂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其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以及优化发展。因此,笔者根据初中化学课堂的现状问题,探究并实践了生成性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最后总结出以下三点个人心得。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生成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情境,是指以思维较为广阔,无唯一的、封闭的问题为中心,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氛围。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进行思考,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并找出不同的答案,培养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保证提出的问题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另一方面要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或直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有利于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笔者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首先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块融化、食盐溶解等物理变化,发现其前后质量未发生改变。而之前学过的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氧气的制取等,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了变化。由此,笔者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上思考,并尝试做出假设。其次,笔者提出主要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综合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同?学生对比常见的物理变化,将之前所学的化学变化作为构建思考的对象,实现化学反应的“质”到“量”的思考转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能变大、不变或者变小。
二、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实现化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是目前的课堂实验教学过多的强调对实验步骤和结论的识记,而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仪器选择的原因,实验方案设计背后的原因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实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学生主动分析实验的目的、原理,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这一生成性教学优势。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镁条燃烧实验”为例。笔者将点燃的镁条放置于石棉网上方,迅速用大烧杯罩住石棉网及镁条。实验结束后,取出石棉网及生成物再次称重发现,装置气密性较好,完全控制了白烟逸散的过程,实验结果非常精确。对此,学生进行了归因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处于开放空间,导致生成物以白烟形式散到空气中,从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偏小,而上述实验将开放空间变为气密性较好的空间,这样一来控制白烟的精度最高,实验所达到的精确度也最高,所以用大烧杯罩住燃烧的镁条,可防止氧化镁逸散造成的质量损失。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丰富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检验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成性教学课堂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相互间的平等关系都有清晰的认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自己帮助纠正错误,进而给予二次评价。除此之外,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应当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学生之间信息得以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从而逐步提高化学综合水平。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为例。笔者选择课后第六题为随堂作业,要求四分钟内完成,并选择了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针对学生一的答案“63.5t”,笔者做出如下评价:这个答案不太符合现实,它违背了质量守恒规律,生铁大部分质量Fe来源于Fe3O4,原理铁矿石质量比生铁大才合理。同時学生对错误进行了自我反思:我读题不够仔细,把3%当作生铁中Fe的质量分数了,因为生铁的主要成分是Fe,含C量的范围只占2%-4.3%。另外题目中已经告诉用Fe3O4冶炼生铁,我为了求快就思维定势地写上了Fe2O3。可见,笔者在注重评价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表现,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此检验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成为思想,通过营造创生性的课堂氛围、弹性化的教学实验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以及三维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生机勃勃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勇胜.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师,2017(26).
[2]王雁婷.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微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