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霞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高素质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都更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呢?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有利配合,这样才能促进高中阶段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创建。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课堂导入 活动教学 引导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教授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的,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而,在高中阶段,许多老师依然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无法使学生感知语文学习的乐趣,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为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本文我将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高中阶段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程的开端,良好的导入,就让是一部戏剧的序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据了解,凡是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导入对课堂的影响,因为其有效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对教师高效率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为了能使学生充分的体会作者笔下的姑娘丁香般的气质,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为学生播放了一首丁磊的“丁香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闭着眼睛慢慢的感受歌词与旋律营造的氛围,很快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可见,在课堂导入环节,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注重导入带给课堂的积极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兴奋的状态,进而充分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二、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因此,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组织相关的语文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用心灵去感悟,用情感去体会,用思想去判断,用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雷雨》这节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人物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对话表演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先将学生根据雷雨的人物进行了分组,然后要求学生尽量脱稿来进行舞台表演。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认真的阅读文章,认真的合作彩排,当然最后学生所呈现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活动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对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总结能力的有效方式。实际上,学生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逐渐的自我总结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完《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科的总结能力,我要求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出在这节课堂当中,哪个环节自己最感兴趣,哪些知识点自己掌握的不够牢靠,哪个地方自己还有异议等等,然后写下了以书面的形式交给我。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还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的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反思,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課堂的教学效率,充分地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而构建出活力而又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邓伟忠. “高效”路上的追寻——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
[2] 周香.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