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萍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对甫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然而,在过去知识传递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记录、记忆或者做题,然后接受考试。这种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扼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是难以实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模式,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课堂,即“问题导学型”课堂。
问题导学法最先是由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他认为:“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2]而本文认为,“问题导学型”课堂指的是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进行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则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创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体验和探究的空间。两者定义并不冲突,从教学本质上都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从教学内涵上看,课堂教学都是从“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
河北省银丰学校校长钱××在《中国教育报》上对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进行深刻的解读,其中他简述了“问题导学”课堂的课型,包括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评价课、问题拓展训练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单元回归评价课、情感发展体验课六大基本课型,课型的课堂结构包含五个模块,即课前知识储备、目标解读、问题引领、训练评价、总结学习。而笔者认为,任意一种“问题导学型”课堂的课型都有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需要刻意选择某种课型,关键取决于它的课堂实施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课型的模块结构还可以细分六环节,分别是:(1)形成问题。让知识点成为问题,学生在课前提出预习,发现问题。(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身的自学能力探究获得新知。(3)合作探究。学生通过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组内生成新的问题。(4)展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问题时,在课堂上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教师合作解决。(5)总结梳理。教师在全班同学完全暴露问题并解决问题后的总结和梳理。(6)巩固升华。学生获得新知后,通过教师设计多样的练习巩固,并在生活的情景中运用升华。这六个环节是密切联系的,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同样“问题导学型”课堂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中实施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导学型”课程模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导学案是实施“问题导学型”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导学案首先要在课前发放,并且学案中要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计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学生能根据“导读”提示,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上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都应设置10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交全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答疑,而教师关注活动过程,适时进行点拨,能达到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在课堂导入时,如果教师能立足教材,巧设问题情境,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主动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给学生呈现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的情境,然后向学生提出“他们在为什么争吵?”的问题,接着在得到“他们在比较谁的面积最大?”的答案时,借机让学生猜想“哪种三角形的面积最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面积”,这样的导入充分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为后面的组拼活动做好铺垫。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不是唯一方法。有时教师也可以创设质疑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如,在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学生得到列表法、画图法后,教师可以连续设疑:“假如头数和脚数更多时,列表法和图画法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探究鸡兔同笼问题多种解法的欲望,并会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答案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刻性记忆和运用。最后教师提供乐学的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喜欢学了,很多问题自然解决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问题导学型”课堂更直接反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注重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在“问题导学型”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从过去“单打独斗”式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鼓励学生通过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节省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了团队意识。同时,还能生成组内的新问题,也就是组员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留待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及交流,这样问题使班级内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良好交流模式的形成,促进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为提升课堂质量奠定一定的基础。
问题导学并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在充分运用校本资源的基础上,在课后可以通过开展数学特色活动,推进“问题导学型”课堂的实施。如,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篮球投中率,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学校操场分组投球活动,并且即时计算投中率,比一比哪一组的投中率最高,把课堂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对知识更能学以致用。另外也可以充分运用生活周边的资源,定期给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等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知识运用到课外生活中去,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点变成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课堂知识兴趣的提升。此外,通过适当的课外活动,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而忽视了课后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很多教师认为课下学生思维的练习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只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参加一些发散思维的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就可以,这一点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老师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要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反思和总结,针对课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及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总结。
首先,“问题导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来讲,一般情况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提出课堂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还要在课下针对“问题导学”工作作出适当的反思,总结一下,这堂课提出的导学性问题是否恰当,学生是否对此种类型的问题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到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课下要做的教学反思工作内容。
其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总结自身课程的特点,不要将“问题导学法”仅仅局限于“提问”,提问只是问题导学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针对各自课程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过去的机械式学习中脱离出来,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总之,“问题导学型”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用“问题”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用“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可持续的,这样的课改也才能走向深远,也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要关注“问题导学型”课堂的反应,关注学生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下的进步与变化,对“问题导学型”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将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于下一堂问题导学型课程能够起到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改变和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军.问题导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之友,2012(4):22-23.
[2]钱洪涛.“RQE”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解读[J].中国教育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