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强
(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白水小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研读教材是老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数学课本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习题,所以备课时读懂课本内容,活用课本中的习题,是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老师要读懂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老师要用活教材,盘活课本中的一些习题,通过改造加工设计出多个学生有兴趣又有探究价值的习题,发掘习题的更大潜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上的习题资源,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课本的习题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习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如何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让每一道题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这就需要老师从众多的数学习题中给学生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达到“以一敌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除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总是掌握不好,于是我就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0页的第10题:
10.有一组互相咬合的齿轮。
(3)小齿轮每分钟转400周,大齿轮每分钟转的周数是小齿轮少。大齿轮每分钟转多少周?
通过这道习题,及时帮助学生理清了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的模糊点,学会用不同思路解题。一道题,已经把分数乘除法的几个知识点复习一遍,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不同于旧版本,旧版本教材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完全呈现,老师只需要通过例题过渡,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上提供的基础知识、概念和公式,再练习教材上对应的习题,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现在课本上有习题却没有对应的例题,有例题也不一定有对应的练习。教材这样的编排给了老师在授课时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通过预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材上没有对应的例题,那怎样才能巩固并掌握这些知识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教材中的习题资源,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回顾、总结,从而掌握这些数学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习题就是原材料,用好这些原材料,课堂效率会更高。老师如何活用这些习题呢?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些习题,多问几个问题,从而达到“练一题,带一串”的目的。提问题,习题的内涵就丰富了,学生对百分率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教材中的一些习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尽可能地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解法,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六年级上册第113页第3题的第6小题:
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和这件衬衣的价钱之比是3∶2。这条长裤售价是多少元?
首先按照题目的特点学生会想到用比的知识解答,然后我会问: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你能用分数乘法方法解答吗?接着再启发学生:用分数除法又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本来一道普通的课本习题,通过多种解题思路,贯穿多个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同一道习题,条件不同或者是问题不同,习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如六年级上册第66页第10题: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完成求周长后,进一步提出,你会求这个图形面积吗?通过一题多变充分利用教材的习题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题”尽其用的目的。
总之,认真研读教材是教师使用教材的重要途径。“用教材教”,就要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资源,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坤鸿.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编制的改革与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07(32):6-8.
[2]张勋.理科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