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8-02-22 12:02王勇朱作付王方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王勇 朱作付 王方杰

摘 要 调查发现,江苏省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认识不足,缺少专项能力提升课程,分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素质课程仍是空白,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未能有机融合,实践教学安排有限等方面。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为依据,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构建了一种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其中,“平台”分别是指素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划分为3个子模块,融入素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之中。

关键词 “三元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9-0024-05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分析对象,探讨“三元融合”模式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其中的“三元融合”即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性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论,该组织认为未来的大学生除了要接受传统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外,还必须接受“创业教育”的洗礼。1998年,我国政府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理念[1]。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它是帮助学生在将来能够可持续性地开办企业、“创造性”地发展[2]。这种新的教育目标和理论,必然会推动现有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更多的学生去创新和创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性质

整体来看,无论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质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问题的回答,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基于整个社会和谐的顶层设计[3]。专业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更加被视为人在社会立足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根本。因此,专业教育必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4]。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够在未来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三种教育理论都蕴含着人的“发展性”这一核心内涵,都体现出人对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为客观深入地了解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笔者对江苏省南京、徐州、无锡、镇江四地的6所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7%。此次调查学生群体中,大一学生为242人,占总人数的20.2%;大二学生为417人,占总人数的34.7%;由于大三学生面临创业更加迫切,因此本次调查选择的大三学生人数较多,为541人,占总人数的45.1%。调查人群的专业构成方面,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数为276人,占总人数的23.0%;理工类专业人数为389人,占总人数的32.4%;经管类专业人数为457人,占总人数的38.1%;其他专业人数78人,占总人数的6.5%。

通过调查发现,在“您所在的学校有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课程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864人表示“有开设”,占总人数的72.0%;表示“没有开设”的人数为156人,占总人数的13.0%。除此之外,还有180名受访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所在学校有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江苏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还有少数学校尚未开设,或者是已经開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些课程的重视,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印象不深,如此一来学生就更加无法重视创新创业课程。

在有关“您认为学校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上,107人表示希望以“必修课”的形式,占总人数的9.0%;选择“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为172人,占总人数的14.5%;选择“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学生人数为699人,占总人数的59.0%;选择“与素质教育课程结合”的学生人数为256人,占总人数的21.5%。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将创新创意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其次人数最多的是与素质教育课程结合。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以何种方式开展的选择上,显然选择“选修课”的学生要比选择“必修课”的学生人数多。

在有关“您所在学校有哪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问题上,49.8%的受访学生表示学校有类似创业街的实践平台。但是这些学生同时还反映,虽然学校的创业街能够进行创业实训,可是由于店铺有限,只能满足很少学生的实践需求。在有关“您所在学校是否有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训基地等”的问题上,表示“没有”或“不清楚”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2.8%和39.1%;表示“有”的学生比例只有30.1%。

通过此次调查,比较近距离地了解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态度和认识,发现了其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认识不足。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归结为经管类课程或者就业指导课程,这就造成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教育目标走形,并且课时也相对不足。这是学校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二是缺少专项能力提升课程。在笔者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中,多数学校开通的是《创业基础》这一门选修课程。这门课程虽然对基本创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有所涉及,但是缺乏创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而校方很少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加以补充。

三是分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素质课程仍是空白。普遍观念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学生的每项素质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分阶递进式培养,这样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相适应[5]。具体到创新创业素质也是如此,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然而,江苏地区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其重心放在了普及性创新创业课程上,还没有开发出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高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课程。

四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未能有机融合。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江苏地区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明显,其典型表现为专业课讲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课讲的是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之中,否则所谓的创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6],学生自然也就很难理解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于他们将来寻找出路有何帮助。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五是实践教学安排有限。很多高职院校都是把创新创业课程当成一门理论课开设,实践教学的比例相对有限。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比较容易操作,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低。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接受创新创业知识的熏陶,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7]。但是要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激情、锻炼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素养,就必然要接受大量持续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当把学生送到各种实验室、创业实训中心、创业街、创业园、创业孵化器或者各种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训,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可是,目前江苏地区还有比较多的高职院校没有这样的教学安排和制度保障。

三、高职院校“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中,构建科学的、适宜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有了这样的课程体系,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创新创业的魅力,就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人生发展与创新创业连结在一起。在构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之初,首先要明确几条必需的构建原则。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保证学生参与的广度。只有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和素质性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广泛开设类似“创业基础”的普及性创新创业基本课程。“创业基础”课程的宗旨在于,让所有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然后,在通过接受“创业基础”课程的初步熏陶之后,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些兴趣浓厚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组织或者班级,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培养的核心还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培养方式则是按照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阶梯递进式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結合

从现实情况来讲,大多数学生选择上高职院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手艺”。在这种现实情形下,如果把创新创业课程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那么自然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例如,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尝试了创新创业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的结合,从而新开设了“设计与创新”“设计创业导引”等新兴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授设计类企业的创新设计和创新营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一些高校则看重跨学科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他们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继而使学生掌握更加广泛的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借鉴此类经验,积极推行和专业课程衔接的或者跨学科式创新创意课程。例如,开办有汽修专业的学校,可以开设“汽修店创办与经营”“汽车配件供应与营销”等课程;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跨学科参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没有耽误本专业的学习,而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洗礼,使得他们的专业发展之路更加开阔。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

从课程内容的属性来看,可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显性课程。这种课程知识主要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并且是可以代代相传的知识,比如课本内容等,其特点是课程知识多是理性的。第二种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分为两种,即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所谓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某种以互动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则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理性+感性”获取隐性知识[8]。环境课程则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虚拟现实空间,然后让学生在一个接近社会环境的空间内,去捕捉创业的技能和机会。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特点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和环境中去体验获取知识,并且这些获取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因此叫做隐性课程。从创新创业行为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是创业者不断在社会活动中交流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课本知识(显性课程),另一条是活动知识、环境知识(隐性课程)。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四、高职院校“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与课程安排

(一)“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通过走访调查江苏省高职院校当前的课程体系发现,其结构模式大致由“形式构成”和“实质构成”两部分组成。“形式构成”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室内课程—室外课程;“实质构成”则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本文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为依据,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构建了一种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结构模式如下:

1.构建形式——“平台+模块”

“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其中,“平台”分别是指素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然后将创新创业课程划分为3个子模块,融入素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之中。

公选通识教育平台即素质教育平台,其中搭载有“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其一般在高职的第一、二学期开展,面对学校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之余,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初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核心宗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课程子模块2”一般在高职的第三、四、五学期开展,其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教学对象则是那些创新资质较高、对创新创业有较强兴趣的学生。这一模块的教学方式中,一般理论教学占1/3,实践教学占2/3。“创新创业课程子模块3”载于专业教育平台中,一般在高职的第五、六学期开展,其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性知识,甚至在本专业内进行创新创业。其教学对象一般为本专业学生,也可以对有志于进行跨学科式学习的学生开放。教学方式方面,一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实施,实践教学课时稍多于理论教学。

2.构建形式的特点

“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形式的特点在于:一是借助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这一纽带,能够将学校里的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连结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载于素质教育平台上,不仅能够实现创新创意普及化的目标,锻炼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志向所在,将那些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筛选出来,为学校将来开展创新创业教学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成功率;三是作为中间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2”,有效地衔接了子模块1和子模块3,使那些创新资质较高、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得到重点培养。子模块2的学生在学习进度上可以与专业教育课程并行,其学分也可以与专业课程进行互认;四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3”,能够有效融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

(二)“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安排

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为切入点,构建“三元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高职院校在按照以上课程安排进行设置时,需注意要始终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这条主线,教学方式上要更多地将选择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多地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案例之中。

总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因此,需要广大教育界同仁不断在实践检验中摸索和前进,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虽然通过构建“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能够打通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这三种教育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层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只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结构模式,充分挖掘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之处,就必然能夠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 考 文 献

[1]王成名,黄祥.创客教育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2):44-48.

[2]朱益新,颛孙丰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40-45.

[3]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2-54.

[4]倪晶晶.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地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8-121.

[5]王琳.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23.

[6]马冰清,刘蜀,段昌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调研分析报告[J].经营管理者,2017(11):192-193.

[7]唐丽.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6(34):252-253.

[8]杨丽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183-184.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