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育人功能的思考

2018-02-22 11:32徐静茹陈嵩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职业院校

徐静茹 陈嵩

摘 要:教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在教材规模、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虽成效显著,但在育人方面仍存在时代性需增强、教材体系衔接有待加强、网络资源作用有待提升等问题。由此建议加强思想教育在教材中的渗透与融入、编制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课程标准、构建以人为本衔接顺畅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体系、推进公共基础课教材网络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徐静茹(1987-),女,江苏扬州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陈嵩(1964-),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材局委托项目“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规划研究”,首席专家:马树超,课题组长:郭扬,执行组长:陈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034-04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1],而公共基础课教材是奠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石。开发优质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正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2],要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渗透,加强教材育人的实效。

一、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注重教材育人实效,教材呈现职教特色

重视教材的精神培育和基础作用。为发挥公共基础课教材在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加强改进公共基础课教材,编制基础知识、政治修养、文化涵养与职业素养均衡体现的教材,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例如,提高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政治文化素养;又如,把语、数、外三科教材分基础、职业和拓展三个模块,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养成,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在那里他继承发扬韬奋精神而为终身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3],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案例,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历史给予当今现实的有益启示。

教材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教材编写由以知识体系为依据向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转变,教材从学科知识的载体向着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转变。教材內容设计融入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采用案例作为知识点导入导出的工具;将知识、实训内容融入教学任务设计;版式设计趋向图表化,使教材不仅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自主学习训练。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由传统的选拔功能向强化育人功能的转变。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祖籍太仓的科学家吴健雄精神为主题,编写了新生入学教育必修教材《走进健雄》,将职业精神培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4]。

(二)落实课程学时要求,依据大纲改进教材

课时分配适当合理。据调查,各地严格执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的国家要求,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文化基础课为配合专业课教学需要,课时安排侧重点也有差别,理工科侧重数学,文科侧重语文,商科侧重英语。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文化水平,既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也可为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考入高校打下基础。

教材编写有章可循。教育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等文件,对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进行编写与审查、督导与评估;部分地区制订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等。据调研,近六成的教师认为省级规划教材编制有依据,而且课程标准比较清晰①。

(三)加强教材制度建设,教材形成一定规模

中职教材稳定发展。为加强中职学校教材建设,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使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等教育部项目,这些举措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国家规划教材中德育课达到324种,文化基础课教材有1390种②。

高职教材形成规模。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材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批准万种新教材建设研究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的指导下,在“国家精品课程(高职)建设”、“万种教材”等教育部项目的推动下取得一定的进展。据统计,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中思政课教材有38种,文化基础课教材有1369种③。

(四)规范教材编写出版,教材体系逐渐完善

统筹编写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教育部组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专家库编写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省级部门组建编委会编写省规教材,如江苏省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开展国家规划教材工作、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活动等,全国开发了一批反映国家人才培养需求、体现职教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国家统编教材,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体系。

规范教材出版秩序。全国出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一批承担公共基础课程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发行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不少出版社还设立了职教教材出版业务部门。据统计,国家规划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课教材占71.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政课教材占57.89%④。部分地方出版社承担了省级规划教材的出版发行,比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等。此外,地方教材研究工作也在积极开展,如江苏凤凰传媒职教出版中心是江苏省教材研究基地,重庆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承担了市内教材宏观研究工作。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高质量教材选用制度基本形成。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全国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国家定期发布《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各地完整转发该目录,并补充省级教材推荐目录,如江苏省制定并发布《公共基础课程推荐教材及教辅目录》供中职学校选择;学校有明确的选用程序,中职学校一般经教研室、系部与教务部门讨论、校级审定等环节选用教材;高职学院建立校级教材建设管理委员会选用教材。全国公共基础课教材选用以国家统编和推荐教材为主,以省级规划教材为辅。德育和思政课全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及中宣部资料,文化基础课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其次是教育部推荐教材和省编教材,最后是校本教材。

教材编审、立项申报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基本建立了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省级部门和职业院校分工负责的职业院校教材编审体制。首先是开发制度,教育部统筹编写全国通用教材,省级部门规划编写省规教材,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如江西省政府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元素编写省规教材;其次是审定制度,教育部建立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规教材审定,省级政府专设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省规教材,如重庆市成立了中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三是立项申报制度,教育部公布国家规划教材选题指南,各出版基地通过立项竞选形式参与教材编写,经过专家评审立项,组织出版单位编写(修订)。

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有待增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职业院校教材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但由于教材编写有周期性,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变化较快,学校往往不会轻易自编校本教材,导致教材案例、图片、注释等更新落后于时代步伐,比如部分语文课本中古文注释部分对地名的变更没有及时更新。此外,部分公共基础课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意上的挖掘还不够,在反映时代精神内涵方面也有待增强。

(二)教材建设受课程标准未统一的制约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编写缺乏国家级课程标准作参照,教材建设缺乏指导性文件,造成部分省级和校本教材开发以各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缺乏统一指导。地方课标开发往往是经验层面的,且较多考虑区域性和本地特色,课标开发水平有差异,使得我国公共基础课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从国家职业教育公共必修课课程标准开发的必要性看,大多数(73%)教师认为很有必要,主要出于学校和地方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有限性的考虑。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材中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缺乏国家统一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三)不同学段职教教材体系衔接有待加强

调研中,半数以上的教师反映所授课程教材忽视课程之间的联系。这说明教材编写存在亟需完善的部分:一是教材适应学制变化需求的程度需要提升。各职业院校探索实施了中职与高职、中职与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的五年一贯制、3+2和3+4等模式,公共基础课教材覆盖职教内部各个层次,但部分教材在不同学制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明显差异;部分院校虽然依据不同学制开发了教材,但开发质量受到教师开发能力的限制,质量千差万别。二是教材内容的衔接性有待增强。主要是不同学段的文化基础课内容衔接不畅;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现不出差异;同一门课程低年级与高年级教材内容衔接不紧密。校本教材中此类问题较为普遍。

(四)教材网络资源的育人作用有待提升

教材网络平台与数字化教材资源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但其作用还有待提升。目前各地虽然建设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但多数网络平台的公共基础课栏目设置较少,与育人有关的内容往往在很短时间里就被覆盖掉。此外,教材的数字化配套资源建设滞后于课程教材建设,配套资源在民族文化传承、道德素养培育等方面的作用也有待开发。

三、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本次调研,我们对强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育人功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统编教材中的渗透与融入

语文、历史、德育、思政四科教材是职业教育政治修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加强国家统筹。所以这四科全国通用教材要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审查与使用。在编写过程中,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定期更新;在审定过程中,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和国民形象、选文选材价值导向等方面审查教材内容,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使用过程中,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确保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二)研制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教材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编制由过去的“参照普通教育编”转向“依据专门標准编”,是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着力推进语文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增强其思想性。统一规范教材建设,教育部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语文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国家课程标准,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均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

(三)构建以人为本、衔接顺畅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体系

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科技进步的新理念与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构建一个中高本各层次的知识表述一致、内容衔接顺畅、不同学段价值观完整体现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体系。即增强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注重同一专业不同教材之间横向协调,如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材的协调;以及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段间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如中高职英语教材的衔接。同时,教材的选文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容量适当,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四)推进公共基础课教材育人网络资源建设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材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教材等资源建设,发挥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等网站建设,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栏目设置,扩充网络教学素材,推动职业院校与教材育人有关的信息资源及时汇聚,打造育人资源库,使这些网站成为全国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建共享的平台。二是注重数字化教材的育人作用。加强数字化教材的育人功效,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及其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贯穿于教材配套资源开发中,增强亲和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各地可以结合区域特色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可供推广的公共基础课数字化教材。

注释:

①本文是教育部教材局委托项目“职业教育课程教材规划研究”在对职业院校德育思政课与公共课教材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调研对象为江苏、江西、重庆三省(直辖市)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德育、思政、语文、数学、外语等)的教师。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其他数据来源均为课题组调研所得。

②③④数据来源:中国职成教教材信息资源平台(http://vocbook.cvae.com.)。

参考文献:

[1]陈嵩.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效益评价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0.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

80910_348145.html.

[3]周海霞.科学家的生命历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42.

[4]马树超,郭文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5-3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挖掘音乐育人功能,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