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芬(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下第7课。
【教学目标】
1.归类积累文中的词语,了解关于科学的基本常识。
2.发现课文的故事性,学习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方法。
3.迁移运用故事性的表达方式改写课文结尾。
4.通过阅读,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流程】
1.第一组词语:
太阳系地球火星彗星陨石慧星和陨石风暴
(1)(出示:太阳系地球火星)
①(逐个出示词语并朗读)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专业名词,大家了解它们吗?
②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地球和火星是其中两颗。按与太阳从近到远的距离,地球排第几?火星呢?(地球和火星是“邻居”)
(2)(出示:彗星陨石)
①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地球和火星经常会迎来“不速之客”。第一个“不速之客”是彗星。大家了解彗星吗?
要点:彗星的形状很特别,像扫把,俗称“扫把星”。(“彗”的本义是扫帚)彗星是由什么构成的?(气体,尘埃,大块的冰块。)
②第二个“不速之客”是陨石。陨石是由什么构成的?(石块,也有一部分是水。)
(3)(出示:彗星和陨石风暴)
大量的彗星和陨石经常造访各个星球,多得就像下雨,形成“彗星和陨石风暴”。它们的造访,会给原来的星球带来巨大的改变。它们给地球和火星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要点:它们给地球和火星带去最初的水。
(4)连起来读一读这些专业名词。
2.第二组词语:
潜藏分离释放飘散落下
(1)发现了吗?这些词都是一类词,都是动词。课文用这几个动词概括了火山爆发时潜藏在矿物中的水成分形成湖泊和海洋的过程,这是火星上水的第二个来源。谁能用这几个词语说说湖泊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2)交流。抓住这几个词,原本一个复杂的过程似乎变得简单了。
(3)但是,这过程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水的成分如何潜藏,你知道吗?矿物如何分离出水,如何释放等,你知道吗?等你读初中,读高中,学了专业的知识后,你就会真正明白这个过程。
3.第三组词语:
推测推断研究证实
(1)这组词也很特别,和科学研究有关。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点:在科学研究中,当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可以依据已经知道的事实进行想象,这个过程就叫推测或推断。这些推测如果通过科学家进一步分析研究后被证实,那么,这些推测就成为科学事实。如果无法被证实,推测则永远只能是推测,而不能称为科学事实。
(2)齐读。
4.三组词语虽然意思不一样,但有共同点,谁能发现这些共同点?(都是一些专业名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环节的学习中了解了关于科学的基本常识,为接下来的阅读建立了认知的基础。】
1.科学小品文中往往会出现读起来比较严肃、比较无趣的词语,因为这样的文章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科学内容,所以要特别讲究科学性。这篇课文也有很多这样的专业名词,但是,整篇文章读起来枯燥吗?无趣吗?作者就像一个亲切的长者,似乎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火星的“人生故事”。喜欢读故事吗?故事一般有哪些特征?
要点:故事一般都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题目;故事一般都有吸引人的语言;情节比较曲折等。
【设计意图:相对于教材中其他科学小品文来说,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照理来说,阅读这篇文章是吃力的。但是,由于作者在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外包裹了“一层糖衣”,使得比较枯燥的知识有了可爱的模样,文章就有了可读性。我把这一篇科学小品文的“外在糖衣”概括为“故事性”,文章内在的科学知识就显得不再生涩与深奥。】
2.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你从哪里读出了故事的特征?边读边用笔圈画出你的发现。
提示:
这篇课文的题目有趣吗?读读题目,读读课文,再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的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比较吸引你?哪些地方吸引你越读越想读下去?
3.学生交流。
要点一:和地球进行比较
(1)“孪生兄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语,用这个词来说明火星和地球特别像,但它们也有不同点。火星和地球像在哪里,不相同之处又在哪里?
(2)故事的主角虽然是火星,可是整篇课文8个自然段,只有几个自然段没有提到地球?1个自然段。其他7个自然段都把地球和火星进行了比较。“这兄弟俩”这样的称呼在课文中出现了4次。在像与不像、相同与不相同的比较中,我们逐渐认识了火星。
(3)为什么不把彗星、陨石、太阳系与火星进行比较?(地球与火星最像;地球是我们最熟悉的,介绍一个不熟悉的事物,可以拿熟悉的事物与之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容易读懂。)
(4)这篇课文中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把原本复杂的科学内容讲得简单了。
【设计意图:知道“作比较”不是目的,知道如何选择事物进行比较,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要点二:用词形象
(1)第三自然段中“寂寞”“袭击”“四处游荡”“家常便饭”。
这段话其实讲述了一个科学事实:“最初,火星和地球都没有水,没有生命,非常荒凉。它们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的撞击。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飘荡,彼此碰撞是经常的事。”火星、地球、彗星、陨石,是没有生命、没有性格的,但是,加上课文中的这些词,它们就有了性格。有了性格,这些星体就有了形象,原本枯燥的科学内容变得生动了。
(2)第七自然段中“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太空”。
这段话其实也在讲述一个科学事实:“水蒸发成气体,气体脱离了火星。”但是,这些词语一加,水脱离火星的过程就变得有趣了。有趣在哪里?(用上这些词语,使所讲的科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要点三:设置悬念
(1)读整篇文章,你觉得哪里最吊你胃口,让你好奇,让你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一边讲,一边问,设置悬念。问的时候还会停顿一会儿,故意吊人胃口。原本无趣的科学内容变得有趣了。
要点四:情节曲折
(1)火星上的水有哪些独特的经历?
火星上曾经有水;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来了又是怎样跑掉的;火星地表上的水跑光了,地表下仍然可能有水……作者像在给我们讲述火星曲折的“人生故事”。
(2)原本单调的科学内容变得丰富了。
4.总结:什么叫科学小品文?(一般把科学内容简单、生动、形象、有趣地表达出来,就像讲故事一样,所以很多科学小品文具有故事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功能有二:其一,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其二,学习阅读科学小品文的阅读策略。这两个功能的达成有助于学生真实阅读的发生。】
科学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更新,但是课文往往没有随着科学研究的更新而更新,课文中的有些知识不但不新,而且不太准确了。
1.阅读2015年关于火星研究成果的资料。
2.比较:2015年的研究成果和课文结尾不同在哪里?
3.改写故事结尾,把两段话改成一段话,并把改写的文章寄给本书的编辑部。
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段话中的科学内容写得具有故事性?
【设计意图:教师立足于课堂,将言语问题引入教学,呈现生活化的完成某项任务的语境,让学生运用言语的策略与方法。如此,学生的言语能力与言语品质才能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