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苑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
我国第一部儿歌书是明代《演小儿语》,其中包含各地民间童谣四十六首。还有著于清朝康熙初年的《天籁集》,书中收录吴国及越国流传的童谣共四十八首。儿歌原本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类,然后跟随时代发展,它不断提升发展,最终成为儿童文学的主要形式。二十世纪初,我国第一个歌谣收集处诞生,并将童谣称作“儿歌”发表于“歌谣”周刊。
对于其他性质儿歌来说,故事性儿歌更加偏于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从主题思想上来说故事性儿歌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平时生活。这种歌在歌曲中还伴有故事性成分,在听歌曲的同时,拓宽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故事中的很多道理也会在儿歌中表现出来,这样在给孩子增添音律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学龄前儿童对儿歌的感受一般是从儿歌的音调、节拍和音律,并没有清晰儿歌词义。故事性儿歌在简明易知、情节性、着重音律节拍等多重特性中最为重视音律的追求。它以动听的旋律、风趣的内容,使儿童永志不忘。故事性儿歌也着重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学龄前儿童在学唱故事性儿歌的同时,会想象所唱儿歌的故事情节并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同时可以伴随着游戏,让学龄前儿童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做一个情景重现,这样既不单调,又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
故事性儿歌不单是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主体,它也能够作为普遍被学龄前儿童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1-4 岁是学龄前儿童语言行为最关键的发展期,处在这一时期其对于语音词汇的刺激会极度敏感。我们可以挖掘故事性儿歌的深层含义,让故事性儿歌与学龄前儿童的语言教育相契合。这些能够帮助学龄前儿童形成自主语言学习的新路径,使之达到经由故事性儿歌来提高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从心理学研究报告中得知: 二周岁到五周岁是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主要时期,他们思维极具跳跃性、语言丰富活泼,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恰恰就应和了他们的需求。
现今,原创精神与思维革命正是舆论界所倡导的,他们提倡逆向性思维、立体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他们同样也期盼故事性儿歌有这样的办法来启发儿童的心智和思维。这样,它们不仅能为就知若渴的儿童文学界带来新的冲击, 一不留神同样也会为想象力日渐匮乏的成年人世界提供出乎意料的思想启发;当然这些不单单只是为了艺术,更是如今学龄前儿童的需要。经过对故事性儿歌的研究表明,我们能够得知故事性儿歌已产生了“断代”,我认为我们也能够对那些老的作品分析改编、模仿及创新。我们应当改写如今的故事性儿歌,让它们更加贴合当今社会需求,伴随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更加契合它们多姿多彩的童年。
学龄前儿童对语言的认识过程是从懵懂开始的,他们从最基本的模仿语音语调、词语再到一个短小的句子,从完全不理解到小部分理解再到全部理解,一步步进行。可以在很短的几年时间,从张嘴发声到模仿学习再到简短词句,他们会经历巨大的变化。单单只从故事性儿歌的悠久的历史上看,故事性儿歌从诞生时起,它们就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有着传播人类发展文明过程的作用。
从比较狭隘的儿童教育层面来看,故事性儿歌不单单只是培育与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它还附着了一些别的作用,如教学龄前儿童认字读书及言语词汇等。故事性儿歌所采取的是大众口语,在儿歌韵律的基础上更富有变化,这对学龄前儿童极具吸引。伴随着儿童们的歌唱,故事性儿歌里包含着词汇、感情、品德教育和社会发展会随着他们的唱就自然而然地驻扎进学龄前儿童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