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场景

2016-05-04 02:15张惠雯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先生故事性休斯敦

2013年5月,我去听台湾著名诗人非马先生在休斯敦的讲座。他在讲座开始首先朗诵了一首他翻译的美国现代诗人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短诗《场景》(The Act):

“玫瑰花,在雨里。/别剪它们,我祈求。/它们撑不了多久,她说/可是它们在那里/很美/哦,我们也都美过,她说,/剪下它们,还把它们交到/我手中。”

非马先生说,诗人的任务只是提供读者一个场景,一座舞台,让读者凭着各自的背景与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完成。这首诗无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对我来说,这首诗具有的深刻诗意来自它丰富的故事性,一种有待去想象、补充、完成的故事性。小说的读者和作者都喜欢谈“故事性”,而故事性究竟是什么,很难找到合适的定义。对我来说,故事性是某种东西所具有的那种不甘于被淡忘、不肯在意识里暗淡熄灭、总能引发你想象与回忆的性质。我们可以说,某个人有故事性,某件事有故事性,或者某个场景有故事性。如此的故事性不是一团火从燃起到高潮乃至熄灭的过程,不,它是火花,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能点燃起别的、不可思议的东西。相反,某种全然符合庸常故事标准的故事却未必有故事性,因为我们常常急躁地翻到它的结尾就把它遗忘了。

《场景》这首诗此后一直徘徊于我的记忆里。它的故事性吸引着我,它里面的“她”尤其吸引着我。当她说“它们撑不了多久”,她心里想到的究竟是什么?当她说“我们也都美过”,她心里是否充满慨叹和苦涩?她是一个爱伤感的、迟暮的女人抑或是一个怨妇?无论如何,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她心里有个秘密,有别人不知道的、她自己也不肯说的故事。于是,“她”在我的想象里就成了那么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是个沉默的影子,她不说话,但你却要聆听她,聆听沉默的声音。喧嚣带给我们的往往是贫乏,沉默里却蕴含着丰富。我甚至猜想,很多小说就是从这么一个模糊的影子开始的,你想象这影子的来历,赋予她内容,而首先,你得把她置于某个空间里,某个场景之中,譬如一个聚会上,一张晚餐桌前,一扇窗前,或是一辆因为暴风雨而停在路边的车里……置于这场景之中的她就有了生命,她活动起来,引领着你的关注。关于她自己,她什么都不说,而小说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聆听他人的沉默,从沉默中寻找被埋没的故事和语言。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告诉我一个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我常常没有多少感触,但有时人们只是不经意地提起某一事件的某个片段,我却很感兴趣,甚至把它记下来,让它日后在我的意识里发酵。这就像某个令你印象深刻的背影或是侧面,它们来历不明,也不知去向,但它们就是小说家最需要的那些记忆中的火花。

张惠雯2月9日于休斯敦

猜你喜欢
马先生故事性休斯敦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休斯敦迷局
休斯敦有我的朋友
休斯敦火箭 易燃易爆 HOUSTON ROCKETS
纪录 休斯敦火箭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