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明
摘 要: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是对学生再学习并运用运动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中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实施建构和评价策略等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在目标定位上以会做、会学、会创形成会用良性循环;在实施建构中,以发展性原则划分学段,以差异性原则增设必选和自选,以实用性原则结合体质健康;在评价策略上用多维度的宣传推广即家校平台、家长会、体育节,用多元化的评价反馈即“星级式”“评语式”“达标式”“综合式”四个阶梯式评价与反馈。
关键词: 会用;课外体育活动;实施建构;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2-0015-03
践行课外体育活动,让“健康第一”的思想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1]。会用是金字塔顶端,如何运用自己的运动技能于实践,一直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笔者经常口头布置一些课外的体育练习,但是课堂反馈发现,能去完成的学生少之又少。经过调查后发现,学生心里自然地认为没有记录的练习,是不需要完成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反馈,笔者在家校联系本中设计并实施了《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的练习,让孩子能够从点滴做起,做到有练习、有记录、有提高、有奖励,真正做到把身体练习与人文精神渗透进每一天,把“会用”成为兴趣的保障与动力。
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定位
课外体育活动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补充、延伸与拓展,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与运动能力,促进形成深层次运动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体能阶段,应是运用的一种表现,所以把课外体育活动的总目标定位于会用,以会做、会学、会创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会做练习、会再次学习、会创造应用,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一)会做
《纲要》中指出“运动技能学习得越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就会越浓厚,实现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就越大[1]”,所以会做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第一步。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层次兴趣,把练习分为必选和自选,让每一个参与练习的孩子都可以选到自己会做的练习,从一个会做的练习开始散发并参与到更多的练习中去,把学科性、循序性、趣味性放在第一位。
(二)会学
在做中学,是再学习的一次过程。宋代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如在低段必测项目有1分钟跳绳,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总会思考如何在1分钟内跳得更多,这个思考过程就是自主再学习的过程。
(三)会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动机水平[2]。创造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学习阶段,也是学生最喜爱的阶段。如在篮球项目练习中,运球、传球、投篮都是单一的运动技能,把这些单一的运动技能串联成不同的组合技能,并在比赛中发挥自己运用技术的能力,其间获得成功的喜悦,将是以后创造发展的重要潜在动力。
二、“会用”导向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建构
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有效衔接课内和课外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会用”即会做、会学、会创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个体运动技能的差异性、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以及充分考虑学生课后在家庭中锻炼的可操作模式,为学生设计了《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
(一)以发展性原则划分学段
为了更好地区分每个年龄段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笔者把记录表分成了水平一(图2)、水平二(图3)、水平三(图4)三个不同阶段。水平一主要关注学生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水平二主要关注身体力量练习和球类运动;水平三主要关注爆发力和多种球类练习。
(二)以差异性原则增设必选和自选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差异,为了考虑学生所处阶段运动兴趣的特点与规律,笔者把课外体育活动练习分成了必选和自选,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个水平阶段学习的内容,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运动项目的余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合理定位每個项目,体现学生的目标性。
1.必选项目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笔者分三个阶段设计了必选项目(图5),水平一为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水平二为仰卧起坐和篮球运球;水平三为立定跳远和足球颠球,每周一个项目,两周进行一次轮换。
2.自选项目
根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出发,笔者设计了自选内容。水平一为投纸球、团身跳、原地高抬腿等;水平二为跪跳起、仰卧推起成桥、深蹲起立等;水平三为收腹跳、平板支撑、燕式平衡等项目。自选项目即自主选择项目,主要和家长、同伴相互练习并有效监督,并完成记录项目的内容、次数或时间等。必选和自选的练习项目配置,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家庭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练习中受益。
3.以实用性原则结合体质健康
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标准相结合,做到课后可操作、可评分。往往很多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的体育成绩,但是没有一个监测的标准。所以学校把体质健康标准部分内容如一分钟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结合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孩子与父母实时监测自己的练习水平。
三、“会用”导向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策略
《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1]在试行《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锻炼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家长是否参与活动或者监督,我们都不得而知。听一些班主任反映,学生的不重视,家长的草率签字,让我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评价措施(图6)促进学生积极锻炼,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一)多维度的宣传与推广
为了更好的宣传,我们充分发动学校、学生、家长三者的资源,笔者通过体育组、班主任的配合在家校联系、家长会、体育节等平台,推广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对于认真完成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还与教务处合作对于一学期认真完成的学生在评优评先上予以加分,提升孩子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1.家校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家校平台越来越多,短信(图7)、QQ、微信等技术的发达也为《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的实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记录了一些掌握运动技巧的方法,通过班主任向班级群里沟通,让孩子在家也能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练习方式。通过家校平台对记录认真、练习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还不够努力的学生进行鼓励,争取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同时家校平台也是沟通的有效途径。
2.家长会
家长会就是教师与家长直接接触的有效平台,通过家长会主要讲解如何选择正确的项目,如何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如何保护与自我保护运动安全,如何让孩子把学到的运动技能融入体育运动中去,等等,从家长的角度思考遇到的问题,改进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
3.体育节
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一次运动会,在开幕式中进行篮球、足球、花样跳绳的展演,在比赛项目设置中以必选项目为主的校园吉尼斯纪录进行设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二)多元化的评价与反馈
1.日学生、家长、教师“星级式”评价与反馈
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课外体育活动的难度在于学生年龄小,体育运动需要团队配合,所以父母是一个监督者,又是一个合作者。鉴于父母多种角色的配合,学生的课外活动需要家长陪伴和监督,所以在设计课外体育活动时,孩子自主填写每日的练习项目、练习次数、练习成绩等后,需要家长陪同协助完成并签字。
教师将对于练习表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搪塞练习的学生将进行批评,劝其改正练习的态度,从学生本身找原因;对于记录详尽并真实的学生加以表扬并进行星级评价(优秀☆☆☆,良好☆☆,及格☆)。
2.周晨会课“评语式”评价与反馈
在设计并实行《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中,有些爱好锻炼并有心的家长,会把学生的锻炼视频发于网上。受到了家长的喜爱,这不仅是对孩子本身的一种激励,也是对班级中别的同学的一种激励。
每周体育教师都会进行一次检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实时锻炼的情况,利用体育课,一方面反馈本周练习的情况,另一方面解释和改进学生的练习项目。
3.月展示日“达标式”评价与反馈
每月將进行一次课外活动达标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达标小能手”大比拼以及自选项目展示。通过展示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锻炼的氛围在班级中散发,也让后进生近距离观察,寻找自己的问题,并改进自己的问题。
4.学期末“综合式”评价与反馈
学期末,学校把每个孩子的《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进行一次综合性等级的评定。综合式评价由班主任每日的星级评定,体育教师每周评语反馈,每月的达标竞赛与展示三个方面整合,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并反馈到成长手册上,达到三项全优的学生,学校颁发“阳光体育之星”的奖状,鼓励孩子继续进行健康锻炼。
《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的实行让学校达标运动会成绩以及国家体质健康成绩每年稳固上升,值得让人惊喜的是孩子坚持每天体育锻炼,减少了使用电脑电视的时间,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的近视率在下降。当然在实行过程中,也有练习内容的相对单一、练习方法的不科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缺陷,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继续完善《课外体育活动记录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