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聋生在诗词鉴赏学习方面的困难,一直存在,许多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一直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难点。本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方法,能部分地解决这个难点,算是一点小尝试。
关键词:诗歌鉴赏;聋生;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高中聋生来说,诗词赏析有其特殊的难度,因为:
1. “古典诗词的节奏、韵律美和词人的听觉形象、听觉效果的表现,是聋生很难感受和体验到的”。
2. 聋生因为听力的缺损,平时获取知识的速度比健听人慢,范围比健听人窄,对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比健听人要生疏。
3.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聋生普遍阅读水平低于健听人,文史知识的功底薄弱,积累少,内化就更少。
因此,诗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平时的教学检查中,绝大多数的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存在很大困难,甚至减少背诵范围,只单独背诵诗中的名句也仍不可行。更遑论对诗词内容、情感、艺术表现手法的感知和理解了。聋生没有健全学生的接触面广,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比较困难,信息接受的渠道比较单一,存在不连贯、片断性,“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里面的语义信息,对短时记忆里面的语音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加工,来促进短时记忆保持的效果,因而遗忘率特别高”。
本学期本人带的是高二美术班,一开学就是古典诗词单元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基本无诗词方面的积累,就算是曾经学过的,也只剩下大概的印象,记不清具体的诗句。在讲授新的诗词内容时也发觉学生能借助学习资料理解字词,但是却很难理解诗词所表现出的意境,更难感受诗词中那些特殊的意象了。如果没有这些美的感受,学生基本上无法做到意义识记,只靠机械记忆,这样的记忆是短暂的,更不要说内化为自己的鉴赏能力了。为了帮助学生背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人将本班的专业特长——美术运用到诗词的鉴赏中,反而得到了意外之喜。
具体做法如下:既可在预习环节让学生画出自己理解出来的诗词,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对诗词的“裸解”;又可在教师讲授完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感受到的诗词,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诗词理解的程度;也可一首诗词在两个环节中都进行绘画,便于学生自己对比发现诗词中的意境。在引入这个环节之后,本人发现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立刻提升,不但开始积极的研读诗词,能画之有物,而且能从别人的画作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理解偏差的地方,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诗词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也能通过画作表现出来。进一步练习了专业技巧,提高了专业水平,一举三得啊。
课后总结反思,发现在聋校美术班讲授诗词鉴赏课时,利用绘画这一技术平台是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一) 鉴赏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诗词与绘画皆艺术,有共同的意境基础。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本来就是“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境界的评价就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如此,杜牧、苏东坡、李清照亦如此。诗词绘画皆艺术,那必有共通之处——意境。所谓“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要体味到诗词的意境之美,必须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思亲;杜鹃佳人志士;东篱隐居脱俗……聋生通过对诗词的研读,抓住意象入画,这是他们画中的内容。通过色彩表现出诗词的意境,这是诗词的基调。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艺术素养的高低不同,绘出的图卷自然有参差,相同的是都在用心体验,是个性化的阅读审美,这就是鉴赏。
(二) 聋生强于形象思维,文史积累薄弱,绘画是一种很好的鉴赏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聋生因为听力的缺损,很难像健听人一样去理解感受鉴赏诗词。一是局限于声韵,一是局限于思维。听力缺损所带来的不止是声音上的缺失,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单向和肤浅。大部分的聋生从小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比不上健听人十分之一,阅读的习惯和基础很差,他们成长的只是年龄,不是文字表达水平。很多聋人穷其一生,在文字理解和表达方面的水平只停留在健聽人的小学三四年级。所以,对聋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抱过高的期望也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感受那种情感,高中聋生在情感方面还是比较成熟的,尤其是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一定的美术基础进行绘画表达是比较切合他们实际的。一些朦胧的很难诉诸于文字的内容都可以在绘画中表现出来。
(三) 语文课堂的感受性决定了以画解诗是一种很好的意境解读手法。
语文教育除了注重理解和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出了“感受性阅读”的口号。“感受性”在聋生的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独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诗词对于聋生来说尤其难,难的不是情感的想通而是文字的鸿沟,绘画正是这样一个切合的桥梁。利用这个桥梁学生首先提高了学习诗词的兴趣,其次有了学习的成功感,围绕文字去想象去绘画,又有了自己的个性创作,在课堂上的讲评鉴赏又让他们得到了更深的理解,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项元乐.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2]易红辉.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环节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06(3).
[3]何文明.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1).
作者简介:佘慧敏,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启聪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