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兵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介绍科学教师在此教学模式下需要的教师素质、教师的角色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做中学”;角色转换;概念更新;专业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下学习,从教学方法看,主要是以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为主。“做中学”与传统教育中广泛使用的“教中学”截然不同。“做中學”不是意味着不教,不是学生由不做变为做,教师由教变为不教的简单逆转。在“做中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情境变了,不再是直接教知识,而是在学生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适时而恰当的指导,指导学生操作、思考、假设、存疑、归纳、整理等。教师在“做中学”中应具有多重角色,课下是“做中学”题目设计师,课上是“做中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即使学生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会简单地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者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享成功[1]。所以,科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的转变[2]。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人们心中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智者,而教师本身也以传授知识作为职责。“做中学”教学模式要求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师要转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做中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转变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放弃权威形象,将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因此“做中学”要求教师必须先洗脑,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和较丰富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活动中没有创造精神,思想僵化、观念传统、教法陈旧,不认为科学活动就是一门课,总以教材为本,死扣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只需顺着老师的思路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老师课上完了就等于知识已传授,学生也了解掌握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这种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决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方式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科学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做中学”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教学活动内容的开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让教师介入“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就会面临新的教学方法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课程的“传授者”变为了课程的“开发者”。让教师把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教学方法整和起来,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教学等模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教学地位的改变
“做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此时教师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独奏者”,应该是学生“伴奏者”。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要鼓励学生“失败”,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有收获就是成功,从失败中获得的知识同样是宝贵的。如果一学生只知唯师是从,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敢向教师质疑问难,那么就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张扬,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一名“做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地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倾听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主题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教学过程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会自由思考,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做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其体验成功,从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机器”,进而利于自己学习方式,强化学习意识,从而提升自己特有的“科学实践性知识”,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研究型学习”。教师与学生参与在整个实践、反思、研究探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使整个项目活动开展得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学生即能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也能轻松地掌握科学知识。
五、总结
教育造就一个民族的素质,教育造就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这种素质和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活动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科学基础知识,加强了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终身探索科学的意识。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各方面提高自己,时刻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跟上“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的发展步伐。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时刻牢记并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让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成为“做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的“做中学”、教师的“教中学”创造共同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师生融合的教学情感,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不长,“做中学”教学模式更是处在发展时期,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做中学:教师的角色特征[EB/OL] . http://baby.sina.com.cn/news/2005-08-30/115717996.s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彭剑飞.科学课程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田慧生.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科学教学出版社,2005
[5] 陈鸿桥.干中学 学中干[J].中国科技奖励.2009,9(9):57-58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小学校40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