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经历是痛苦的,他们每天都要抄写、背诵繁多的生物知识概念,可尽管如此,他们的成绩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是由于这些学生还未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生物学习方法,所以才会产生低效的学习效率。对此,我从以下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学习经验。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一、 引言
许多高中生对繁多、复杂的生物学习感到迷茫、无助,他们时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上课时能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但因课下没有及时地巩固与练习,便逐渐淡忘这一知识概念,当再次面对相关问题时,虽然感到似曾相识,但是却无从下笔,造成了知识的混淆。还有一些学生平日里没少对生物下工夫,可到了考试时仍旧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知识概念,难以考出理想成绩,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知识点繁多、复杂、抽象,且各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再加上高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如果学生能掌握科学、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那么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此,我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来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 参透课本教材
教师提倡生物学习要回归教材,但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知识有限,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考试需要,所以,他们常常热衷于“做题”“押题”,最终陷入无尽的题海当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此,我们在生物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实验方法等,并结合课堂笔记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为日后的知识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我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每天会抽出20分钟来阅读生物教材,阅读教材中容易混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但不能仅限于在阅读、记忆相关概念,而是要深入地思考此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建立的基础。如,“J”型增长曲线的定义很长,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就要分析它的形成条件,那就是具有环境阻力,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了这一定义的精髓,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做题中灵活运用这一知识。除了专有名词概念以外,我们还要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 重视实验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对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学习。但高中学习节奏较快,而实验部分的知识又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务必要重点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分析等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点学习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力图形成自己的生物实验思维,掌握相关的实验答题技巧。
例如,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因为学校资源有限,所以不能保证每个实验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这时我们就要掌握正确的实验学习方法和实验答题技巧。首先在看到实验题目以后要进行认真地审题,分析出题目考察的知识内容,然后再深入地分析这一实验所遵循的实验原理,并找出相关的实验方法,根据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而一些实验题目要求我们来预测结果,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结果预测与分析能力。我们要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根据日常的知识积累进行合理的结果预测和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做题效率。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来学习相关的实验内容,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我们的实验能力。
四、 做好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概念繁多、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性,在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而日常的总结,阶段性的反思,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快速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总结归纳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时常总结生物的易考知识点和生物错题,我们还要总结相关的生物解题技巧和生物学习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做题效率。
例如,我在学习完每章节生物知识后,会主动反思该章节的学习过程,总结该章节的知识内容,并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点分条梳理清楚,以此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除此之外,我还总结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植物有丝分裂: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级,两消两现建新壁……)、理解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网络图像记忆法、衍射记忆法等。我还总结了一些生物答题技巧,如在做选择题时我们可以利用排除法、直选法、因果推导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来推选出正确答案;在做解答题时则要尽量缩小答题的范围,力图做到答对、答精细,而这一总结归纳过程也正是我們逐步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五、 结语
在学习高中生物时,有效地选择、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快速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提升我们的学习自信,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红.2012年新课程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3):47-52.
[2]张慧.学习方法不当型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案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3]程振兴.提高物理学习能力的几点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6):224-224.
作者简介:
陈依涵,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