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谈话的艺术

2018-01-29 14:48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梁惠王寡人仁政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 刘 雷

在高中语文教学标准里面,屡次提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内容,指出高中生应当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逻辑清晰的表达能力,并掌握谈话、辩论、演讲等实施技巧,提升自身说明问题、说服别人的水平。而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恰恰可以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启示。

一、把握说理切入点

无论何种类型的谈话,均有其特定主题,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对说理主题如何切入,则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在孟子见梁惠王的这次说理过程中,孟子先对说理切入点进行把握,是难能可贵的谈话指导范本。在本文开头,梁惠王向孟子提出问题,也就是其心里久以有之的疑问,“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认为自己有管理国家的进取心,而且也付出了努力,但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梁惠王的问题,也是后世读者要问的。这篇文章把谈话对象梁惠王的问题置于最前面,其现实意义便显而易见了。也就是说,本来雄辩滔滔的孟子同梁惠王进行交流,却把梁惠王提出的问题置于文章首位,意即用这种及时准确的切入点把握办法,让自身说理从个体意义上升到普遍意义,更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力量。学生若能领会及此,相信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启发。

二、关注读者兴趣点

无论对于任何一个谈话主题,当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以后,便可以带动对方甚至其他听者进入到一个谈话的氛围之中,而若想保证听者始终在氛围之中,对讲话者持续关注,则讲话者还应当对读者的兴趣点加以关注,并随时调整讲话细节。比如在本文的说理过程中,孟子一方面关注到说理切入点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让说理更加通俗有趣。在文中,孟子并未对梁惠王的问题给予直接回答,反而讲了一个貌似和问题无关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让梁惠王先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进行思考。梁惠王顺势给出答案:“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这个答案,孟子是满意的,这正是关注兴趣点得来的结果,因为本文侧重于说理,所以未能具体描述梁惠王回答该问题时的表情,但晚们很容易想象:梁惠王当时一定是疑惑的:孟子讲这个故事,目的是什么呢?那个“五十步”的人是我吗?孟子则很快给出答案:五十步同一百步之间虽然有量的区别,可本质并无不同。依靠这个生动的故事,孟子让梁惠王了解到:他和其他诸侯的区别只是实施方法上的差异而已,本质上则均不是为百姓谋利,“民不加多”的后果便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了。教师需要使学生了解到,即便不谈理逻辑问题,孟子的谈话也非常成功,原因即在于他在谈话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对听者兴趣点的把握,谈话吸引力很强,让梁惠王得以始终随着孟子的思维走,最终认同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等观点。学生如果能够从本文汲取经验,在后来的谈话训练中,便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易于为听者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保证谈话的效果。

三、定格说理关键点

大多数谈话过程并非一句两句可以结束,而长篇大论的谈话往往陷于空洞,说者既无头绪,听者定感茫然,这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所谓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是具有语文修养者应当积极避免的问题。学生当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学习定格说理关键点的方法,积极改善这方面的弊病。在本文提供的说理过程中,孟子极为明确地表达出仁政观点,文章从头至尾,皆于仁政观点相统一,具体来说则体现于几方面,其一在于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述实施仁政方法,其二在于让仁政理论走向现实的措施,其三在于产生仁政目标蓝图。总而言之,在整篇文章里面,将推行仁政视作基本目标,并使之成为说理的关键点,从而中心明确、纲要清晰,并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实施策略,可以说每一步都拿捏得极为准确,这样的说理方法,使得梁惠王及后世统治者有了具体的实施可能性,说服力与感染力是极强的。而它给学生带来的启示则是以一个中心为出发点的可控谈话操作方法。

清代学者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里面曾经说过“诸子之书,理纯义正,气盛词达,奇纵变化,语不离宗,未有如孟子者”,事实上确是如此,孟子虽无老子的通达宇宙之深远,无孔子道德仁义之谆谆,可其胸中浩然正气外化成文,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之所以如此,是和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生动、缜密密切关联的,在此基础上对切入点、兴趣点、关键点的把握,又让孟子思想深层含义得以发泄。对这几点的把握,恰恰也是高中生学习谈话艺术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梁惠王寡人仁政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编辑部的故事
孟子说仁德
寡人之于学习也
开心校园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