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过程中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1-29 05:59刘子贤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服务体系公共卫生

刘子贤

(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关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医疗应急救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晰了医疗应急救治的定位,为“院前急救”发展指明了方向。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随时发生的意外创伤或急性疾病,院前急救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好能有效降低突发伤病员的死亡率。院前急救作为政府的公益事业,其能力体现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及服务的综合能力。因此快速准确的院前急救工作,对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医院前期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应急救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院前急救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下对近几年院前急救体系现状进行剖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 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与院前救治能力建设之间的不平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要求不断提升,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救车出诊、院际之间转诊、跨区域救治等工作量不断攀升,这充分的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珍视、对健康的渴望。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相应的硬件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各地均存在急救车辆配备不足,急救装备落后、不完善等情况。究其根源则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院前急救的发展和协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主要原因。

1.2 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当发生灾害时,对伤病员的急救除了进行医疗急救外,还需要与现场的其它救治系统如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因此院前急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完成。但是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各部门之间配合还是不够,出现应急事件时各部门互相独立,指挥调度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只强调了医院在救治中的作用,忽略了其他部门的协同作用,给院前急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降低了救治的效率。

1.3 急救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院前急救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的医生和护士,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专业急救人员整体不足,一方面专职从事院前救治的人员不多,特别是除医护人员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员,如驾驶员、调度员、担架员等相关医学知识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院前急救人员待遇相比院内人员低,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干院前急救工作,导致整体院前急救人员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不高,对患者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严重影响急救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

1.4 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衔接有问题,导致医患矛盾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突发性、流动性、随机性等特点,涉及的病种病因非常复杂、学科交叉性很强,急救环境一般都比较差,如果救护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在急救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估病情,对病情的转归与可能出现的危险向家属交待不详或未与家属及时有效的沟通、影响抢救时间及效果,就会给院内治疗工作给来很大风险,导致医患矛盾加深。

1.5 对院前急救工作宣传不到位

尽管公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加强,但是却对急救知识了解的很少,特别是在发生危害时,自救能力非常薄弱,大部分人员都依靠院前急救,使得院前急救工作压力非常大,如遇到不可抗力,往往会延误救护时间,导致悲剧发生。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急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2 面对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医疗应急救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属于公益事业。由于它的性质就决定了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信息平台的建设,确保院前急救高效、及时、精准。同时还要切实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当中。

2.2 加强院前急救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好坏与急救人员专业技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条件和基础,定期对急救人员的急救医学知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特别是出医学知识外,心理疏导、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都要纳入岗位培训中,为医护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对驾驶员、调度员、担架员等人员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培训,从而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使其更好为公共卫生服务。

2.3 加大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公众增加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可有效缓解院前急救的压力,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情制定合适的急救知识宣传方案,通过科普讲座、健康教育宣传、印发急救知识手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增强自救及互救能力。可有效减少院前急救的工作量、增加急救成功率[3]。

2.4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优化医疗资源利用,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的医疗救治体系,统一指挥,避免涉及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单独作战的局面,形成上下贯通,指挥有序、调动有力、反应迅速的急救网络,提高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提高急救工作效能[4]。

总之,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和水平。特别是我国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改进完善,才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装备齐全、服务一流的急救队伍,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服务体系公共卫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