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鹏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如何突破传统上简单地把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网络的出现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用好网络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整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看,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发挥着主要作用。现在,高校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停留在配合课堂教授或作为课堂延伸。网络上也出现了众多教育软件或平台,例如“云班课”“雨课堂”“OOC”“网络直播课”等,在探索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不难发现,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一直游离于大众教育之外,很多高校也模仿进行了试点,但总体来说取得效果的高校偏少。换句话说,互联网相关产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在形式上的结合;这种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4G网络的应用,5G时代又即将来临,在一定程度助推了信息化高校的建设。但是,无论是4G还是5G时代,网络平台都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本质还在于教师,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还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是转变一下知识的呈现形式而已。所以,网络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合神离”现象是眼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思政网站的内容、形式等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质量。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是网络直播课程,亦或是现在的MOOC等,都是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最终还是要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师本身上,偏离了二者的教育都将是舍本逐末,最终也达不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同样,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网络平台仅仅是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应用而生的一种新式学习平台,但其本质是不变的,仍然是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反观现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虽然也在积极地打造网络思政的平台,但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做法其最终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只是途径,关键还要进行内容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创新力。这三项能力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对于大部分思政教师来说,专业素养往往毋庸置疑,因为这一点在入职环节已经得到了验证。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网络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中青年教师由于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其网络素养相对较好,但对年纪偏大的教师,网络素养就有待商榷,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都不能胜任,更不用说创新。特别是民办高校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其往往会聘请大量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这一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但在网络教学中往往寸步难行。就拿笔者所在的高校,就有近一半的教师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所以,这样必然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与发展。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限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教育,其最大的缺点是受上课时空的限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下降。“云班课”正是基于这一点,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把思政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云班课”网络平台,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时空的限制,从而延伸课堂教育。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都是以大班教学为主,这也直接反应了高校思政教师资源缺乏的现状。按照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而这个规定是对于所有高校和所有专业的平均水平,具体到思政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往往会更大。再加上民办高校还要估计经济效益,这也是推动民办高校师生比偏高的主要原因。而过高的师生比往往对教育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亟待解决过高师生比问题。而“云班课”平台的诞生,对于解决民办高校思政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因为通过“云班课”以互联网为依托,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传播模式,其在节省教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不断与信息技术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融合仅仅是表面的,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教学,其本质仅仅是把传统在黑板上呈现的内容提前放到多媒体课件里,所以改变的仅仅表现形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作用有限。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遵守教育规律。因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新奇的教学形式仅仅只能吸引学生一段时间,如果在这一段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热情之后学生又将复归原样。这主要是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要想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寻找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人是实践的动物,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来,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云班课”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云班课”平台不仅仅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互动,还可以实现课外的互动。这种参与感是由人类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通过“云班课”平台,打破了思政教学的枯燥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有很大帮助。
高校思政教育由于其特殊的输出性和影响性,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为“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才是源头。无论有多么的吸引学生的教学载体,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容作为填充,再优秀的载体也将被淘汰。所以必须抓好源头建设,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而这两点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要看到,无论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模式仅仅是表面的东西,关键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手机和电脑平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从传播学角度说,思政教育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传播信息然后反馈的过程。虽然教师处于信息源的位置上,对思政教育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如果没有信息的接受者的反馈,思政教育也将沦为知识的传播器而不是思想的影响者。所以,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但是由于网络思政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就出现了投入很大、产出很小的尴尬境地。所以在做好教师思想转变工作的同时,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是重点。首先,教师要积极地重新定位自己的课程,因为基于网络平台的授课在互动交流等环节异于传统的上课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出设计,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适应互联网和实体教育的混合教育模式,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中来。思政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通过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不断建立。所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还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社会活动进行引导,最终达到影响学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民办高校由于其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办高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优势,但要想很好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必须同时对思政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民办高校由于具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性,所以在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具有公办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
1.利用好“云班课”等网络平台,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往往重知识性评价而轻德育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所以,为适应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积极借助“云班课”等网络平台推动评价机制的改革。例如,可以把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在线时间、发言次数、学生互评等指标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2.利用“云班课”等网络平台,丰富评价的内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囿于书本的范围学习。而通过“云班课”等网络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本作为思政课教学唯一依据的现状,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思政教育和时代的联系。与此对应,基于“云班课”平台的评价内容也丰富了,由传统的单一对知识点的掌握、平时作业等的考察,丰富为包括知识点、平时作业、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与理解等,甚至包括了学科发展的动态等,都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范围之内。所以,通过丰富评价的内容,适应了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对推动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总之,“云班课”等网络平台,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例如,网络思政对民办高校的教学硬件投入等要求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J].新闻战线,2016(3x).
[2]王建红,高鹏飞.本科院校思政课师生比计算模型的几种变形及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4]徐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