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漪
教学资源库建设既是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优质发展的现实需要。自2006年11月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教学资源库建设便成为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均提出了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目标要求。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基于互联网思维,架构高效、便捷和智能的教学资源库,引领教学实践创新,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价值的重要内容。
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截至2017年底,形成由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和8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构成的资源库建设体系,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初衷。但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新矛盾逐渐凸显。
教学资源库是服务于学习者需求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它具有容量大、类型多、更新快、价值高等优势,并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从现状观测,大多教学资源库在开发层面均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资源结构较为分散。尽管国家明确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但很多资源库的架构依然缺少整体性和贯通性的思考,资源的呈现方式依然是静态的单个排序,也并未打破原有线性课程体系,很多教学资源库无形中也被建设成了“课程库”,其结果无疑削弱了资源库内容模块的粘连性。二是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不高是众多教学资源库面临的普遍难题,不少资源库素材的使用率为零,这与资源内容的品质直接相关。虽然,各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在资源总量上初具规模,呈现样态也丰富多样,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数据化和数字化的本质区别,以至于实际建设中相对忽视资源质量,甚至出现偏向海量资源数字化的倾向。因而,建设主体必须明确衡量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并不取决于多少,也不在于追求完成率,真正的意义在于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持和满足学习者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普适化需要。
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是“能学辅教”。“能学”是指能够为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员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支撑,“辅教”是指为教师提供丰富、灵活、优质的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能够满足资源的快速提取、学习的自主监测和教学的交互评估等,但当前平台应用功能尚未深度挖掘。一是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没有实现。资源库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管理,也无法充分挖掘教学和学习行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性问题。二是教学互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库建设更多的是站在教师教学需要的立场,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习者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如目前通过验收的资源库大约85%都以智慧职教为载体,该平台基本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但在促进教与学互动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增强。
教学资源库建设无论从周期、标准,还是内容来看,都是一个持续更新、长期建设、动态变化的漫长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良好更新机制的支撑才能保持资源内容持续更新、运行管理不断完善、辐射范围日益拓展。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也意识到资源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教学资源库的更新率做了明确的要求,即每年更新率不低于10%。但无论是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库,还是正处于边建边用的教学资源库,我们无法避免教育的长周期性特点与资源库项目管理的即时性矛盾[1]。经费、激励制度等可持续机制的缺失使得资源库很难再汇聚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众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的方式保持资源库的持续更新,往往一旦通过国家级验收,便陷入难更新的尴尬处境。
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向指南。教学资源库是基于“互联网+”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师和社会人员共建共享的生态系统,应然状态下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系统友好是教学资源库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一是大规模在线访问顺畅。教育部指定使用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是数字校园学习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但往往会出现系统卡顿现象,不足以支撑国家级资源库大规模应用要求。二是系统兼容性较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体的访问模式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年轻的学生群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网站访问形式,不免对系统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在客户访问层面能够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快捷访问,如完成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调查等。三是用户体验优化。现有多数教学资源库检索方式和相应导航都普遍单一,但站在用户使用资源便捷性和满意度的立场,教学资源库必须具备完善的搜索和交互功能,一方面开发多用户界面不同导航功能,另一方面完善资源库检索功能,提供按课程、类型、主题词等多种检索方式,引导用户快捷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源。
教学资源库本身是专业建设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渐朝着一站式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发展。预计不久的将来,资源库很有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教学和社会人员教育培训的一体化学习中心,也将进一步强化和挖掘数据分析功能。一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测评。以在校学生为例,以往的测评主要通过以毕业证书为代表的学业成绩测评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认证来开展,既缺少对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性数据积累,也无法预测和跟踪学生未来发展[2]。而基于教学资源库的职业技能测评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能够呈现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全部数据样本,为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发展和企业人才选拔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二是普遍实现智能学习行为分析。虽然数字校园学习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均在后台配置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等个性化学习工具,但距离挖掘和利用智能化进行学习行为分析,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依然任重道远。事实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通过用数据说话、数据管理、数据决策,是对传统经验式、封闭式和粗放式教育评价的修正,有助于建立一个真正精细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三是智能推送学习内容。一个成熟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测评,定期推送适合学习者学习水平的资源内容,并基于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以帮助其构建其专属的教育资源库。
持续更新是保持教学资源库生命力的根本举措,具体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库内容素材的更新,这主要针对已经建立的教学资源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行业企业瞬息万变的动态对从业人员素质结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库必须紧跟行业企业变化,基于需求导向及时更新资源内容,服务优质人才培养。这也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2016)》提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逻辑必须从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向“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转化的内在原因。颗粒化的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开放式重组,还体现了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对单一资源的深加工实现资源库内容模块的升级换代。二是资源库专业类型的丰富。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服务于专业布点多和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领域,但与布点多、较成熟的专业相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的新兴专业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更为渴求,这一类专业发展形势迅猛、市场需求量大、更迭速度快,如互联网金融专业,虽然该专业2016年才被纳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但全国已有110所高职院校设置该专业,且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正积极筹备开设该专业。因而,从广义范围来说,扩大专业覆盖范围也是教学资源库持续更新的重要方面,对于新专业避免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资源库是职业院校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信息存储容量大、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便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公共管理平台[3]。为适应“互联网+”新趋势,发挥互联网集成优势,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还应不断调整优化建设路径。
教学资源库开发层面影响用户使用最为关键的两大因素便是内容和速度。第一,采用内容分发网络模式。利用云储存思路和多点服务的方法在技术层面兼顾大规模访问需求,大大提高资源库平台的下载速度和承载能力,同时开发App或Web等多种便捷访问形式,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第二,建立资源准入标准。优质是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导向,教学资源库应融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素材于一体[4],依据优质优先的原则,严格加强资源上传前的管理和审核。第三,完善资源编排架构。在搭建资源库内部架构时应做好资源规划,协同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依据颗粒化要求,围绕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相关性形成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等层次清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努力避免课程资源的简单叠加和静态排序。另外,在实际建设中,还要注意各类型教学素材的均衡性,尤其需要增加提升专业技能的实操平台、视频课件的丰富度。第四,采用敏捷开发模式。敏捷开发模式采用迭代、循序渐进、模块化的方式推进,具备可集成、可运行、可更新的特点,恰好契合教学资源库建设理念由“先建再用”向“边建边用”的转变,特别适用于全国布点迅速和资源教学资源继承性弱的新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是研究职业教育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5],为更好适应移动、开放、共享、协作的学习趋势,应进一步优化平台的教育服务功能。首先,开发资源自动推送功能。设计基于内容关联的推送、基于身份识别的推送、基于行为分析的推送和基于学习诊断的推送,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转变[6],为学习者搭建个性化学习情境和共享型学习社区。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依托资源库优质资源和平台,通过“颗粒+重构”的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新生态,形成了互动式学习和分享式反思等多元教学模式,推动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逻辑转变[7]。其次,深化数据挖掘功能。一是针对初学者,提供精准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依据先前学习行为评定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平台能够自动生成可行性学习计划,同时,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动态的自我管理。二是针对在学者,增强教学互动功能。通过语音识别、眼球识别、手势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为教师掌握学生即时学习动态并进行教学反馈与评价提供数据来源。三是针对资源本身,建立教学资源库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基于平台自身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对资源库内容素材的使用效益进行系统评估,为后续学习成效评估、资源应用效益分析和资源更新方向提供量化参考。最后,增设平台收费功能。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职业教育普惠意义,但同时也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而,可以借鉴互联网教育公司“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差异化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教学资源库更新、保值和增值的发展问题。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8]。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既是资源建设的主体,也是资源更新的主体。首先,落实参建院校建设权益。为充分发挥建设院校的主观能动性,须将资源库使用权限、资源库创收等切实利益与资源持续更新挂钩。换言之,持续监测资源更新情况,对于在资源更新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参与院校给予收益份额或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权限,促使更多的参建院校承担资源后期更新的主体责任。其次,保障教师资源更新权益。资源库项目的推动力主要源自行政力量,教师是教学资源库建设、使用和维护的直接负责人,其主动性直接关乎资源库资源的质量和更新的速度。因而,对于那些负责教学资源库持续更新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应根据资源更新水平给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奖励或项目课题专项经费支持。最后,完善企业共建共享机制。事实上,行业企业是行业标准和技术支持的主要提供方,一方面参与院校应密切联系行业企业,使资源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岗位满足在校学生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将之打造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积累的重要平台,并根据企业参与程度确定资源共享权限以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资源更新。如为参建企业员工设立终身学习账户,为其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和企业人力资源升级提供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帮助企业节约教育培训成本。此外,在校学生、社会人员等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建设者,理应担负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更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