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性与限度性

2018-01-29 05:07杨旭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习者职业

杨旭东

“互联网+”战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其推动了技术变革与行业替代的速度,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体制与机制的改变。在职业教育领域,“互联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但面对“互联网+”带来职业教育发展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会扭曲职业教育的本质,导致职业教育公益性、普惠性与互联网资本逐利性之间的冲突。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何以可能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中国语境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所谓的“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综合辅之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世纪之初的快速扩张,已经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现在已经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其发展质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特别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尽管其社会影响力及民众认可度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职业教育的普惠性教育理念已经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甚至有普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回炉重上职业学院的情况。从整体上观之,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20余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办学模式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校企合作出现了诸多成功的案例。当然,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双方主体的立场迥异,在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浅表层次的合作[1]。第二,在专业设置方面,虽能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灵活调整,确保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过快,专业设置的调整有时候也无法一一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依然是主流,受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专业技能教育特别是通用技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工作过程教学、项目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MOOC等已经被引入到职业院校的课堂,但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MOOC、翻转课堂的优势难以发挥[2]。第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尽管各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大量的来自于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被引入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教师也大量地走进企业,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技能,但“双师”的素养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六,在实习实训方面,各职业院校虽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但其需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且与市场需求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对接。

显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建立、发展、勃兴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工业、技术发展等紧密相连。在“互联网+”时代,工业生产正在逐步的智能化、数据化与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革命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主动去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化,并积极探索其与“互联网+”结合的可能性,进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之中,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互联网+”的适应性。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何以可能

1.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整体转型。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断融入,使得“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可能,为“互联网+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教育主体信息化素养在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信息化素养在不断提升,也推进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文化及综合素质,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如今“90后”“00后”的学生占据主流,这些学生从小就接受到信息产品及终端设备,对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及终端有着天然的好感,对各类信息技术的现代应用更是轻车熟路。

3.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范围的扩展,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个职业院校的共同追求。所谓的智慧校园就是对传统数字化校园的一种升级,是一种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融合校园学习、生活、工作一体化的环境。这种一体化的环境是以应用服务为载体的,最终将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学生管理等进行充分结合,由此提升校园的运转效率[3]。如今,在大部分的职业院校中,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的终端来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及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来进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来为广大师生、合作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并充分实现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协作与互联。

4.在线职业教育推动了职教资源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教育审批权的取消,我国在线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开放式公益职业教育学习平台建设等方案,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素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针对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建构了40个维度的职业素质模式以及10个素质核心体系,通过线上仿真教学以及线下实训教学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全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及职业测试云平台。这无疑是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举措,目前正在全国的职业院校进行全面推广。在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学习视频、题库、学习平台等工具不仅拓宽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为“互联网+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性

(一)教育模式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具体而言:第一,教学场域的改变。在职业教育传统模式中,项目教学是占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是处于同一场域来讨论问题。但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过程中,这种教学场域可能并不在同一个物理空间,教师不一定是在教室,也可能是在家里,甚至是在生产一线。“互联网+职业教育”提升了教育场域的跨时空性。第二,教学理念的改变。“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基于网络体系的教学平台、教学系统、教学软件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强化人机交互来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第三,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位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生产者与提供者,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主导者。知识、技能可能来源于多个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与资源也能够带来新的知识。同时,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在改变,课堂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载体。第四,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再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强化这种课堂教与学之间的分工[4]。

(二)教育决策的变革

教育决策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任何教育决策必须要考虑到国家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民众对教育的诉求,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会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职业教育决策而言,考量现实情况尤为重要,毕竟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教育类型。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过程除了需要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常识之外,还充分利用了职业教育的大数据体系。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信息能够给职业教育决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大数据的筛选及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进而可以提炼出诸多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而能够保证科学决策。

(三)教育评价的变革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依据个人经验或是机械性的考试而作出的,这种评价的结果有明确的等级与分数,最终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无疑,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教师通常很少进行自评,尽管职业院校也会组织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来评价教师,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但此种评价并不是对应的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论是学校评价还是学生评价,个人喜好的成分是浓厚的,甚至有时候出于人情关系而做出虚假的评价。因此,这种评价机制无法反映出教师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种评价机制中也无法获取更多的建设性建议。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也适时地按照互联网的开放性,推进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引入了第三方以及用人单位评价体系,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促进作用。在这种新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过程是双向的。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同样可以评价学生、教师;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用人单位。加上社会第三方组织站在独立立场的评价,进而使得新的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与有效。

(四)教育资源的变革

“互联网+职业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共享进程,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缩小校际、区际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公平。具体而言:第一,实现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在职业教育中,课堂、实习实训场所、工作岗位是学生主要学习的空间,这些场所在空间上是无法交叉的,相应的与这些场所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是各自独立的。这种各自独立的资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资源之间的整合力度。但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如远程视频传输等技术,可以将工作岗位资源、实习实训资源与课堂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及时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场地的技能知识通过仿真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工作岗位上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同步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第二,实现了不同主体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利用。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可以跨越时空,将不同国家、地域的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的相关教育资源可以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使得这些零星的教育资源发挥其合理,帮助学习者能够从不同地域、区域甚至是国家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够使得教师、学生看到中国职业教育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时将国外的相关教学方法、理念等引入到中国的职业院校教学中。这种整合是一种跨区域、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利用方式。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的限度性

(一)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局限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跨越时空的学习成为可能,在给学习者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碎片化。当下,很多学习者认为,利用自己各种零碎的时间来通过网络进行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有效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工学结合”的矛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与快捷性。但如果长期的碎片化学习可能会对知识的连贯性乃至人的思维连贯性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当前职业教育还是以学科教育为主,但是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还是有连贯性的。如果学习过程完全碎片化,就会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保持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连贯理解,必定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与连贯思维,甚至也会消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5]。同时,长期的碎片化学习,使得学习者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时间过短,会导致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不够全面,也不够顺畅。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系统性教育形式,对人的连贯思维、知识的体系性还是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人机交互的局限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除了需要较高的特殊技能、通用技能、综合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信息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职业教育”,过度依赖人机交互反而无益于这些能力的养成。具体看:第一,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人机交互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自觉意识要求较高。当学习者在单独面对网络资源的时候,如果对自己不敢兴趣或是不能理解的内容时,就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跳过,这就会导致学习过程的中断。尽管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停顿记录来进行跟踪辅导,但对于学习意识不强的学习者而言,教师的跟踪辅导肯定不及当时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解决产生的效果好。第二,教育过程中固有的师生互动关系是人机交互所不能解决的[6]。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中,在线学习主要是人机交互,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较少甚至是没有,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少。即使有网络空间上的互动,那也是一种陌生化的交流,具有强烈的虚拟性。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人机交互不利于学习者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社会化及再社会化进程是有较大负面影响的。

(三)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局限

在线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输入合适的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促进了多元性学习观点的形成,从积极的角度而言,这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研讨方式的开展。但是,互联网具备虚拟性,很多个性化的学习观点带有自身的个人色彩,甚至具有片面、非理性的特征。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接受与自身观点相同的声音,而忽视一些具有价值的反对性声音,这种思维的存在不利于学习研讨活动的健康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项目制教学是主要形式,在项目制度教学过程中,要求开展多种观点开展相互碰撞的交锋,进而激发相关的学习灵感。而且,在职业院校的项目制教学过程中,一个项目不可能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多数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旦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需要团队成员的合作,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可以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这些问题显然在网络个性化学习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

(四)虚拟实验实训模式的局限

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虚拟的网络平台有一定意义,但不能完全代替实际的硬件、机器操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建立实体化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保障。显然,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下,在线课程的大量开展可以为各种实验实训提供各种虚拟的空间与教学资源,特别是通过电脑虚拟教育,可以将实验实训环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度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生产一线的操作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细节之处通过仿真处理,特效化的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对生产一线的亲近感。但是,再精美的仿真环境,再特效化的示范过程均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生产实践[7]。在实际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细节并不是仿真环境可以模拟的,毕竟生产环境、操作人员的差异,使得相同的生产实践也可能会呈现不同的细节。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极为重要,也是提升其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基础。

(五)大数据分析运用的局限

当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模式,为很多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资源,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拓宽了新的领域。MOOC的发展尽管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其促进了教育大数据领域的形成。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大数据,对这些大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大数据分析运用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大数据是建立在大量学习者个人信息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个人信息进行分析与关联,这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但如果要保护个人隐私,大数据的作用就无从发挥,价值也就无法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大数据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要积极发挥大数据的正面作用,就必须要加强法律制度的规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技术,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中,大数据的产生以及应用是无法避免的。除了要防止大数据泄露学生个人隐私之外,还应该防止数据产生的定向思维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实际潜能。比如有些职业教育网络课程,仅凭点击率来判断课程质量好坏显然是不科学的;仅凭学生在网络上的不良记录就将学生归结于差生也是不科学的。此外,职业教育大数据中还存在一些数据造假问题,这些不真实数据的存在,作为大数据分析运用的基础,其价值必然会大大折扣。

四、结语

“互联网+职业教育”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其并没有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职业教育的本质依然是传递知识、信息与技能,互联网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种知识、技能以及信息的获得速度。不仅如此,“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也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生态,加速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推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速度。正是因为“互联网+”具有这样的扩充效应,伴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互联网+职业教育”容易成为一种资本的垄断。这种垄断不同于公权力的垄断,而是一种逐渐演化的过程。在自然演化中,垄断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不利于其他主体的进入,也无法发挥职业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基于资本而形成的寡头格局尽管能够拓宽职业教育的市场效应,但也会桎梏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国家在进行制度顶层设计过程中,对这些问题需要重视。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要促进“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现实变革;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局限进行规避,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的马太效应。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学习者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