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宗
当下,通过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是解决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职业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有效引入社会资源,将高效的社会资源应用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不仅可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还可以带动我国相关行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以培育研究型人才为最终教学目标,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为最终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目标的对比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应该以教育实践为教学的中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通过有效引入社会资源,将社会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学校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形成合作办学的新道路,有助于创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新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既定目标。
通过建立企业大学,不仅可以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二次深造的机会,还可以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场所[2]。如1981年,摩托罗拉创立企业大学,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深造、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内容,营造企业学习氛围,激励企业员工终身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多数还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基本模式,学校实践设备陈旧,学校的体制和机制也存在问题,很难满足更多需要职业培训实践人员的个性化需求[3]。在具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设立企业大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生产有益结合,企业员工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企业技术,成长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大学还拥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并设定与企业发展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课程,将大大提升专业人员在企业大学培训实践的效果。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集团已经结合自身技术优势与当地政府合作设立了一些高等专业学校,如依托中国一汽而成立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依托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成立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
一是缓解我国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每年都有专项财政拨款,现阶段需要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还比较多,政府每年的财政压力较大[4]。一旦财政拨款不能有效到位,会影响职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则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职业学校政策性资金不足等多种问题。二是通过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会引起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更多关注,从而扩大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实现企业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可以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生产效率。在职业教育办学方面,公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需要有更多的职业培训学校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细化的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四是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企业技术、企业经验参与到办学活动中,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一,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时投入较小,如资金投入、设备投入、技术投入等。第二,受到学校体制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培训不能和学校开展培训有效结合,参与程度较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劳动,对于“高精尖”技术接触的较少,达不到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第二,职业学校的公益性质与企业的盈利性质存在矛盾。我国政府主导的职业学校教育往往具有公益性质,招生人数、教学内容都会受到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的影响。而企业的本质属性就是盈利。只有通过盈利才能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赢利点还不明确,这也是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放宽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投资模式和形式。社会力量不仅可以通过资金投入、人员投入、设备投入、技术投入等多种模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并明确社会力量投资后产权和收益占比等多种难解问题。通过“权益”的进一步明确,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政府制定对企业办学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职业教育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企办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监管,确保政府补贴可以专款专用。通过政策制定执行与有效监管相结合,确保能够培训出能力突出、技术全面的专业人才。
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就是“订单”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成立联合体进行教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企业和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让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和社会资源,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赢[5]。
1.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制度建设
确保职业培训质量,要从学校自身基础硬件和软件建设上进行改革和提升,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课程学习在企业中进行应用。同时,企业和学校要紧密联系,通过校企互访等多种模式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通过企业需求的分析,调整学校学生的培养方案,通过多种制度方法的有效实施,最终培训出高质量的学生,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2.打破体制束缚,实现校企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
聘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与此同时,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产品和技术的专项公关课题等经营活动[6]。学校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有效应用,真正实现企业的“产、学、研”良性发展,并最终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局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政府制定的政策保障,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合力完成。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倾听参与职业教育各方的意见,提升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在健全职业教育协调机制的过程中,要从设计初衷、过程评价、效果考核等多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把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反思,通过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社会力量的引入,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公办学校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垄断局面。通过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办学,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职业学校学习与实践分离的局面,有效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的一线工作的适应能力。通过运用社会中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将优势资源整合后应用于职业教育培训中,确保职业教育培训的良性循环。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急需转型和升级发展,企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单纯依靠政府和公办职业培训学校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就要有效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多种要素的有效引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改变一直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的局面,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以及市场主体监管等多种方式,将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主体经营和发展权利下放到学校,进一步激发企业办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