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面对“90后”高职生的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信息和接受知识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更严峻的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动摇;另一方面,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水平和接受教育经历的复杂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普遍淡漠,进一步增加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怎样才能更好地立足“90后”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更好地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10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在校的“90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取样2000名,其中有效样本1956名,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他们主要具有以下思想及心理特点。
由于多元化文化、“个性化”思潮的影响,“90后”更愿意成为他们“自己”,关注自己个性的需求;更强调对自身感受的重视与尊重,对于“社会人”需求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成长动力要低于父母的诉求。调查发现,34%的“90后”高职生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高,他们也很想去满足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但是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父母的焦虑;27%的“90后”高职生会担心将来,但在行动方面却表现不足,易于受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31%的“90后”高职生表示自己对做事无耐性,对于困难的承受力准备不够,容易放弃既定目标;22%的“90后”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认为做与不做结果差不多。
35%的“90后”高职生表示他们的思想往往不能集中于正在做的某件事,会经常想到别的方面;32%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小事破坏,影响工作学习能力和进度,同样在情绪的相互传递中导致冲突性行为增多,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偏差,自我评判与人际关系满意度都会降低;1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情绪起伏过大,而且过于拘泥于一些不良情绪中,会反复地想那些让自己郁闷的事,无法利用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缓解情绪,觉得别人帮不了自己,不敢轻易向他人倾诉;还有12%的学生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不满。
“90后”学生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甚至溺爱下成长的,伴随着父母细致的指导与要求,容易导致心理的两极化发展态势。有32%的学生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其中13%的学生认为自己自卑,10%的学生觉得自己被别人轻视;50%的学生对事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26%的学生摆脱不了无意义的想法;有27%的学生缺乏决断力,14%的学生过于依赖别人、办事畏首畏尾。
调查发现,只有4%的学生表示厌恶交往,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渴望同学之间的交往;有43%的学生会总是注意周围的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20%的学生一旦独处时会觉得有些不安,渴望能有人陪伴。但在“90 后”学生渴望与他们交往的同时,也因为一些学生(占90%)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导致自己容易被他人误解,10%的学生因为不良的沟通体验,导致不相信别人、过于猜疑。
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分析,“朋辈互助”的方式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体验式教育需求和教育内化行为的自觉性需求。“朋辈互助”起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学习活动[1]。也是在互动活动中,促进个性成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与途径[2]。“朋辈互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使每个学生既能得到自我成长,又能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推动学生集体共同成长[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后天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并通过个体的内在调节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强化,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学生,最重要的模仿与学习对象就是与其共同生活学习的群体,这也能够解释学校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宿舍学习氛围好,整个宿舍同学会自我要求严格,积极要求上进,同样如果一个宿舍有几位同学喜欢打“网游”,其他同学也容易“沦陷”,呈现整体学风差、自律差的局面。因此,兼具互助与自助功能的朋辈互助,选择有影响力的典范来影响同学或被辅导者,这样的示范和模仿学习效果要优于传统式的管教式学习,让被辅导者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学习哪些重要的品质,如何优化自身的不足,而且由于是同龄人的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困惑易于沟通与反馈,更利于帮助被辅导者形成自主独立性人格。
如何有效利用“90后”学生自身的成长资源,发展他们更多的优势,而非给“90后”贴上病理性的标签,不让他们的成长卡在自己的问题上,这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他们,发现他们。应该说,“90后”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易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敢于自我表达、敢于质疑权威等,这些能力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基于此,“朋辈互助”模式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师的职责,而是让更多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不论是被辅导者、助人者还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对被辅导者而言,“朋辈互助”有利于实现平等的双向沟通,探讨、协商的互助模式更加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势的有效沟通与利用;对助人者而言,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巧学以致用,帮助他人,这无形中推动助人者自己也要不断完善,提高个人的助人能力,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不同的难题,这些挑战有利用于全面提高助人者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朋辈互助”模式有效利用学生这个最大的优秀资源库,使学生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体,且助人者和被辅导者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即助人者和被辅导者可能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其核心是互助,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4]。也就是说,开展朋辈互助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学会自助,同时也会使自己的自助能力得到提高,充分体现出“他助—互助—自助”的互动机制。
由于传统的学历偏见,有不少人对专科学历、专业技能性人才认可度不高,造成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信心降低、学习动力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因此,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朋辈在相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达到的成就,可以有效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提升对个人的发展预期。
“朋辈互助”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有计划、分专题地进行朋辈互助,安排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具有较好思想素质和沟通能力的高年级同学作为成长阶段的陪伴,通过同伴之间积极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可以通过每年在“五四”评优和年度表彰中评选出的道德先锋、学习标兵、技能能手、科技创新获奖者、自强不息典范、社会活动先进等各类优秀榜样中选拔一批同学作为朋辈互助小组的“朋辈帮扶员”。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通过事迹报告会、学生交流会、展板宣传、支部学习等形式,不断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被选中的同学则可以通过“精英人才学校”等培训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引导能力,优化他们的辅导能力和水平。
“90后”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着更加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团员青年。然而从朋辈之间的关系而言,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将超过其他群体。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年龄相近,而且受教育的内容、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学习生活的环境、兴趣爱好等都非常相似,因而他们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5]。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品质过硬的优秀学生担任团体小组的主持人,就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青少年“门”事件频发、大学生涉足传销等各类社会热点事件自由阐述自己的看法,在激烈的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探讨社会事件的原因,发掘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认识。在“一帮一”活动中,通过结对形式,将分类筛选的一批特殊学生群体,如学习困难学生、网络沉迷同学、贫困生等安排与其有相似经历的高年级同学进行结对帮扶,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相似的经历、类似的情感体验,使得双方能够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建立起一种信任、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思想引导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经调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就业和技能培训,但高职教育较低层次的准入制度和社会高期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倍感压力的基础性原因。针对学生最关注的需求问题,开设校内“朋辈学堂”,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开小灶”,传授学习经验,解读学习要点,吸引很多同学自发的加入。互助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竞争型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启发了学生对合作共赢意识的思考,促进了学生间互爱互助的人际合作关系。互助成功体验,互助成果共享,由此产生的群体凝聚力,会促进学生助人品格的发育。
作为同龄人,“朋辈帮扶员”往往与同学们有同样的话语、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成长烦恼。相比起教师,他们不仅成为大学生在发现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后的第一个倾诉人,而且还会因为有着相近的阅历和体验,以及更多的接触、相处、交流、沟通的机会,而更容易发现彼此身上发生的问题并能够找到适合青年人的方式来合理解决和引导。
“朋辈互助”活动为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培养提供了新路径,经选拔和培训的“朋辈帮扶员”成为学生喜爱和认可的示范榜样。此外,随着“朋辈互助”工作在各班级、团支部的深入推进,除各类年度人物、五四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之外,将“班主任助理”也纳入了“朋辈帮扶员”的培训对象,结合分类帮扶的“向阳学堂”,实现“朋辈互助”活动对全校学生的“全员覆盖、多重覆盖”。同时,“朋辈帮扶员”采取自荐和竞选制,大大提高了互助对象的双向受益,增强了引领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互助活动的心理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朋辈互助”使众多有着类似心理需要或目标的成员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问题的共同性和紧迫性,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运用朋辈互助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归属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由于“朋辈帮扶员”生活在同学之中,当身边的同学出现问题时,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发挥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可以将学生中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等信息及时传递给老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来源,起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朋辈帮扶员”作为学校优秀学生群体当中的各类杰出代表,由于他们与普通同学的年龄、生活经历、成长条件比较接近,联系和共鸣点比较多,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已经取得的优秀成绩和成才经验,更能激励广大同学的上进心,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形成团结互助、比学赶超的良好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