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视角下翻译策略的分析

2018-01-26 10:22徐艳红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窦娥冤翻译策略

摘 要:从文化图式理论出发,分析杨宪益翻译该著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译者相关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图式理论;《窦娥冤》;杨宪益版本;翻译策略

1 图式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来源于希腊语,此概念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Kant提出。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将其带入心理学领域,并在1932年提出:图式是对过往认知与过往经验的积极组织,这种组织能够对任何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有机体反应产生影响(1932:201);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认为:图式就是积聚在一起的知识的单元、是认知的建筑积块(1977:56-82)。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的关于图式的理论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图式理论在不断的完善,扩展。但是不断出现的中心词却可以提炼为“知识”、“以往”、“人脑”、“结构”,将它们进行总结:图式是人脑中过往知识与经验的集合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网络系统在不断存储、扩充、更新。当人们接受新的知识时,图式会将新的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连接,使得新的知识可以被理解。如果没有旧的知识连接,这个新知识将不能被理解,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考虑译入语图式。

文化图式,顾名思义,强调与文化相关的一切背景知识,包括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理环境等等。朱厚敏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文化图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文化图式是文本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识,包括传统、风俗、民俗等内容的知识结构,这种背景文化知识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朱厚敏,2009,30)。根据文化图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所处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会对事物形成相对独特的文化图式。

2 文化图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三种情况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大致三种情况:文化图式重叠、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缺省。

文化图式重叠,即源语言中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在译入语中有对应的文化背景,或者相对应的语言。例如,“替罪羊”一词,《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不忍心见牛恐惧战栗,命以羊替换牛。而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旧约》)中记载,上帝要亚伯拉罕以羊来代替自己的儿子以撒。“替罪羊”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相同的悲剧色彩,可以看出文化在不同的文明中重合了。

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化时,在目标语和源语中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和现象,但其具体的文化内涵意义却是完全相反或部分相反。例如,“龙”这一形象在中国带有高贵神秘的特点,但是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现在为了区分两种文化现象,中国的“龙”一般直接翻译为“long”。

文化图式缺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进行转化时,目的语中没有与源语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图式,这是文化图式在翻译中的难点。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和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具有变态倾向的词是双方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3 文化图式视角下《窦娥冤》杨宪益译本分析

《窦娥冤》“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的残酷、人性的泯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窦娥凭借丰富的人物形象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本文选取杨宪益的译本《snow in midsummer》结合文化图式理论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为今后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提供借鉴。

3.1 文化图式重叠

称谓。中国讲究亲缘关系,称谓词汇十分具有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尊他自谦”的使用模式。文中“老夫”是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男子在对下一级时的自称,“老身”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妇人对下一级的自称。而“妾身”是年轻女子的自谦。而这三个词在杨译版中分别译为“i”“i””“my”,其中包含的阶层背景消失。再例如,“叔叔”既是父亲的弟弟这个亲属身份,也是侄子对“叔叔”的称呼。在英语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介绍时会说“这是我的叔叔”,但是在称呼时大多会直呼其名称“Tom或者 uncle Tom”,而不会直接说“uncle”。称谓文化图式是中国文化图式中的一个特色,译者在翻译时既要翻译的简洁,又要尽可能体现出这种文化特点。由于中文称呼的特定性,中英称谓文化图式在谦词和敬词等方面并不能很好的对应,这是所有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是都应关注的重点。文化图式的重叠就是译入语与源语言有对应的文化图式,但却并不能完全照应。所以,在面对文化图式重叠时,译者往往采用直译或补译的翻译策略。

3.2 文化图式缺省

“春榜动,选场开,the spring examination will soon be starting ”中国的考试体系成熟而严密,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没有的。“春榜”也叫“春闱”每年春季在京城,或者首都的由秀才可以参加的考试。所以译者的直译“spring examination”并不能翻译出其中的深意,也不能使读者明白为什么窦秀才千里迢迢要去“京师”考试。

文化图式缺失容易造成译入语读者不能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而许多中国文化图式常使用到比喻、借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能保持修辞手法的妙用,又能向读者传达其深意。

3.3 文化图式冲突

由于宗教理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图式在宗教方面总有许多冲突的部分。“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did i burn too little incense in my life”、“勸今人早将来世修 we should all do good betimes”,这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讲究修来世。而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是人生而有罪。所以“莫不是……来世修”这句话,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烧香”这个文化图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图式。译者将起其翻译为“burn too little incense”,到不如用替代法将其翻译成“pray”,或者在“burn too little incense”后加注释。因为两教宗旨都是推崇不作恶。而译者以替代翻译法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翻译为“we should all do good betimes”,翻译的十分巧妙。

文化图式冲突,表明相似的事物或意像在译入语和源语言中文化图式相冲突。这是译者翻译的难点,文化图式冲突的翻译容易出现偏误,导致读者的不理解甚至抗拒。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化图式冲突时,可以使用意译加注,或音译加注。尤其是在翻译相似事物,不同意义时。

4 总结

人们常常将图式理论和翻译研究相结合,因为图式理论清楚的、系统的划分模式有利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文化的对应。要用好文化图式理论,译者对于原语文化图式和目标语言文化图式就要要有足够的了解,帮助译入语读者构建图式。在汉英语言有文化图式重合时,直译和补译是常用的有效策略。而出现图式冲突或图式缺省时,则需要多样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更深刻的理解源语言文化的美妙之处,直译加附注或音译加附注的翻译策略更加值得选择。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朱厚敏.文化图式在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6):30.

作者简介

徐艳红(1992-),女,汉,湖北枣阳人,研究生,武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笔译翻译。

猜你喜欢
窦娥冤翻译策略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