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8-01-26 12:2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4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重合对折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唐 洁

一、研究背景

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发挥“导学”的教学功能,叶圣陶总结我国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以“导学”为基础、以讨论为深化、以应用为发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依据

问题导学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为依据的。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还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知识,即经验背景”。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告诉我们知识的掌握最关键的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消化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因为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立和积累起来的。

2.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旨在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活动都源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创设“问题导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不断适应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就是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逐渐深入的学习、自由学习、协作学习,查询信息资料以获取新的知识。

三、实施策略

1.巧设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1)课时化原则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和课堂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掌握程度来灵活安排课时,不能呆板的一节或一框一课时,完全照着教参上的要求来。教学中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编写导学案,使学生明确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课时化导学案原则才是有效的。

(2)问题化原则

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要把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等能力。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参与化原则

要通过对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增加参与的机会,在人人参与中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有效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2.把握导学原则,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研究:以“问题导学”为载体,加强教学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和完善,更好地嫁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形成 “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教学模式,采用目标激励、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品质,在实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问题导学的激趣性原则

案例:《认识三角形》片段:

师:同学们,量一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陈老师展示下答案,看看你对应的三角形量对了没有。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下,他们的高一样长吗?底呢?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看到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

师:陈老师其实把这3个三角形都剪下来了。擦亮你们的双眼,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他们重合了,这说明什么?

师:你判断非常正确,他们是3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师:同样的三角形,为什么会有3条不一样的高呢?

在这一段教案中,老师通过多次的连续追问的问题导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表述,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数学课堂,体现出问题导学模式在空间几何领域中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生从3个三角形的高入手,剪下后发现是3个同样的三角形,但是产生的3个不同的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一个三角形有3个不同的高。作为问题的设计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对所学三角形高这一内容的理解。

(2)问题导学的引申性原则

案例:《轴对称图形》片段:

发现对折后的现象:完全重合。

问:你想好该如何对折了吗?

师:请组长打开一号信封,每人拿一个图形折折看,并说说你的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折好了,快来说说你的发现吧!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在电脑里也将这三个平面图形对折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三个对折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折起来了,重叠在一起了,叫作“重合”。

问:看一看,你手中的图形是不是都重合了呀?

生:茶杯的把没重合。

问:那就真的一点都没重合吗?

师:也就是说这个图形这个部分重合了,而那个部分没有重合。这样的重合我们就叫作不完全重合。

问: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奖杯,它呢?

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中间的印子,也就是折痕。看来折痕很重要。在数学上把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有了对称轴的图形就叫作轴对称图形!

在这一段教学案例中,体现了问题导学的“启发性原则”和“引申性原则”。首先通过两次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折后的图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了“重合”。接着,通过茶杯图形和奖杯图形的对比,进行提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了“完全重合”这一核心概念,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体现了“引申性原则”。

3.关注教学过程,反思促进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对以上几个要点的把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学习。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问题导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今后的过程中笔者还将继续探索,从教学过程入手,不断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重合对折
对折十次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浅析重合闸
表针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