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指审美教育,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形体礼仪教育和艺术类社团课程和活动,形容对单独个体的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以及审美情操的培育和熏陶,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美育教育则成了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和众多学科之间沟通协调的通道,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践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小学艺术课程的宗旨是立德树人,理应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现如今的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呈现出新形势、新思维、新举措的面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育教育最好的时期,是党和政府最重视的时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小学教育;艺术课程
小学艺术课程中主体性的艺术教育,目的是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帮助小学生的艺术情操培育和个性的发展,在小学艺术课程中实践美育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专门培养某位艺术家,而是教育中国全体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后期发展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美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工作的始终;第二,重视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践,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第三,实现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实践的主要途径,详情如下。
一、 美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工作的始终
现如今小学艺术教育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所以就需要学生吸收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只有当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一起同步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才能增强;反言之,增强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也表现出对美育的端正态度,对美育不断完善发展的不懈追求。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践能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熏陶小学生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头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观察、动脑和动手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对比逻辑思维,手脑协调配合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长时间坚持下去产生创造能力。美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发育,培养小学生的耐心、仔细认真的性格习惯。总结得出美育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秀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心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帮助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无疑对智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
二、
重视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践,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美育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阶段很重要,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个人气质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产生深远而长效的益处。学校也应该更多而合理科学安排音乐课程、形体礼仪课程以及艺术类社团课程和活动,重视学生美育教育的发展和艺术课程实践,培养具有高雅艺术品位、高尚情操和正直乐观的人才。例如开设形体礼仪课程,教导学生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学生时期,渗透待人接物的思想,培养学生行为举止优雅,识大体的高尚的艺术修养。
三、
实现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实践的主要途径
实现美育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实践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在构图、色彩、形体、语言艺术等融入美育;二是重视并利用小学生课余活动和艺术类社团课程和活动,将美育教育科学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美育教育;三是小学教师的示范,也是美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践的重要途径。例如美术课上,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了解并运用绘画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绘画基本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绘画对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闪光点,创新绘画技法的新手段,能够丰富学生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四、 总结
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是小学教育培养的目标。然而艺术教育是美育主要的一部分,艺术教育运用精彩丰富的教育内容,趣味十足、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对于美的创造能力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世界可以由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自古至今,人类的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教育,成才的前提是要成为人,成人的关键点和重要标准是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人如果缺少艺术素养,他会变得粗俗、鄙陋;缺少人文素养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冷漠。因此,美育教育渗透在整体小学艺术课程工作的始终,渗透到小学课程中的教学来培养中国学生底蕴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卫华.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教学中环境艺术鉴赏课程现状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71-73.
[2]周淑英.浅谈美育在小學数学教育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173-173.
[3]代艳.浅谈美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的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3):81-81.
[4]李娜.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6(7):234-234.
作者简介:
周子涵,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