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8-01-25 00:42吴艳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学作品初中语文

吴艳辉

摘 要: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会对文学作品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要帮助、带领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在深入挖掘作品内容与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 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不同学生由于出发点和欣赏视角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一行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同时要制定出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原則

新课标明确表明,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倡导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掌握。第一,要领悟文章中具有特点的词语和语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中的美句进行掌握。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美、非常的形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运用了恰当的拟人手法。把太阳的升起比作小孩子的脸一样红起来了。学生通过赏析优美的句式,可以充分领悟作者所刻画的场景。第二,不能脱离文章的性质。一般来说文章可以划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文学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语文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作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阅读学习。有些文章文学性很强,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文章适合多元化分析。然而有些文章就不适合多元化分析,例如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表达出事物的一类文体,要传授给人以知识或者说明事物的特征等。这种类型的文本就不能多元化分析,它表达的是什么,在学生脑海中就应该是什么。

二、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

(一)多方位分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文本内容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构成部分,人物是事件发生与发展的根源,通过探究人物性格特点,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深意。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人物性格指的是人行为、思想、态度方面的特点,例如善良、狡猾、奸诈等。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固有的思维将人物特点进行了定性,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带着教师强加的思想去看待问题,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解读的方向也会十分单一。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人物特点的多角度分析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探究空间,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并辩证地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文章中,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与性格特点,我们自然地得出如下结论:他们势利、虚荣、冷酷、无情、自私等,其态度随着于勒不同境况而截然不同,这有力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但是若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文学作品的主题远不止上述所说。在小说中,也真实地体现了当时如菲利普夫妇般挣扎于社会底层的那些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因此,若辩证地研究,则会发现菲利普夫妇也有着值得同情之处,有着无以言说的辛酸、悲凉之境。尽管他们存在拜金主义,若细细研读小说,则可读出菲利普夫妇的无奈与辛酸。

(二)多角度探究主题意蕴,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在阅读与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抓住作品主题,以发掘作品的关键意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在文学作品中,其体现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其体现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同读者会因文学修养、生活体验不同而会由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主题,得到各种看法。通常而言,文学作品内容愈丰富,那么给读者带来的视角则愈广阔,那么其主题则愈开放而多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将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了统一定性,变成了“死”的内容,常会将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进行了扭曲,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教参上,其教学目标是利用对比手法来揭示文章主旨。也就是将三味书屋里中陈腐而枯燥的生活与百草园中快乐而自由的生活加以对比,反映孩子喜爱自然,向往自由与快乐的心理,体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的束缚。翻看其他资料,我们会发现,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是众说纷纭。如由批判说来看,主要是批判封建教育,反映了私塾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由儿童心理说来看,则是回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体现了孩子喜爱大自然,并追求新事物、新知识,快乐而天真的心理等。面对不同主题,教师可根据课本,结合学生个人体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辩证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主题。如将上述主题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解读与选择,并说明原因。这样,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活经验与知识,实现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

相对来说,古诗词理解起来和现代文学相比难度更高,但也更具探究意义,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多隐晦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即作者想象与构思的形象,反映出了作者对生活象的独特感受。当前,意象被赋予更多内涵:借助比喻、象征、想象等表现手法,作者有机融合多种单一物象,使其变为可感性内容,实现外在物象与创作者内在思想的统一,使作品更具多元性、模糊性,给人想象空间,为多元解读创造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如《天净沙·秋思》一文,作者巧妙地将几个独立地意象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阴冷、苍凉、萧瑟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多元化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析文学作品,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爱雪.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J].鲁东大学,2015.

[2]李慧琴,朱培军.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文学作品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