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静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浙江杭州 3112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特别是当下,我省正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学校为创建特色示范高中,正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以我校为例,学校全方位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校的功能,以箩婆河文化为载体,践行“至柔至刚、至洁至容、至静至远”的学校精神,正在大力构建课程体系,因而无论是学校管理层面,还是教师个体层面,都表现得劲头十足,非常积极地在从事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笔者参与了语文学科部分选修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选修课程的开发,原则上是鼓励教师们发挥各自特长,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设选修课,这些领域也许并不是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基于这一相对自由宽松的自主权,笔者发现,有很多语文老师开设了诸如《新闻时事谈》《我说“炒股”》《中国古代帝王趣事》等选修课程。笔者就在思量,这是不是有点舍近求远了呢?不管怎么说,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擅长的领域毕竟还是语文这一学科,我们能研究、或者说研究得比较好的、学有所长的应该还是语文学科,为什么不能在本学科领域里寻找一些突破口,开设一些有探究价值、有一定深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拓展空间的选修课呢?诸如上面提到的一些选修课程,也许地理老师、英语老师或者历史老师开设会更加适合吧?
在一次语文组内部组织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筹备会上,老师们热热闹闹、海阔天空地搞了一个下午,“开发”出来的选修课程名目写了整整4张A4纸,从内容上看真可谓是涉及到天文地理诸多领域,无所不包,大家脸上那个成就劲儿,似乎都能预见到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高度了。特别是有几门课程,如《新塘龙舟文化》(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龙舟协会,每年都举行赛龙舟,有一定的影响力)、《新二十四孝》(基于社区资源,有孝子贺知章和孝女曹娥的传说)等课程,语文组的老师交口称赞,还打算将其树立为学校的精品课程,着实让人兴奋。可结果呢?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几门课程,没有学生选或因选修人数不足根本开设不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不能是空中楼阁,脱离了学生真实的诉求,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选修课程大致可分为四类: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虽然说眼下选修课程的全面实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依然强势存在。学校层面也当然期望教育质量的再提高和高考成绩的再辉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完全放开搞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四类选修课程中与高考最能直接挂钩的应该就是知识拓展类,因为它是必修内容的知识延伸。如果能在选修课的开发过程中重视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开发,精益求精,开发出既能为高考夯基的务实课程,又能符合学生需求、时代潮流的课程,不是利益兼得了吗?
正是基于对上述几个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真思考了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如何开发与设计这一科研主题,以期在实践研究中有所发现,能突破常规,寻找到一条务实创新之路。
语文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开发,必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要充分考虑到本校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借用、整理、归纳学校或学科资源来进行编写。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课程开发时应考虑如下两条原则。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要能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厚实学生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内容往往比必修课程更深、更广、更细、更活。如果在选修教学中一味加深、拓宽,追求新、难知识,会使必要的基础得不到落实,同时在学习了大量“额外”知识又出现“夹生”现象,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对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极为不利,更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方面对必修课程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消化、巩固;另一方面选修教学要抓住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
把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教学的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师生之间的衔接,相互之间的完美配合。不管是走班式、还是组班式的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都来自不同班级,任课教师又不同,各人的学习基础、方法、潜能、兴趣也各不相同,这会对选修课程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通过水平测试,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谈心、座谈、交流来熟悉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好;通过课上表现、课后作业清楚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发展水平,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完善,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的学习境界,适应学科新起点发展的必要要求。
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到底应该围绕哪些内容来开发,是本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的重点。笔者在前期的思考中认为,我们搞选修课程开发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语文必修教材所缺少的,就应该是选修课程需要开发的。因而,笔者认为,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教材的体例,可以建立一个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群,对必修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加深。本课题在实践研究中从以下三个分类入手:限定选修类、教材延伸类、知识探究类,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搜集同行们的实践材料,形成了一套有自己观点和体系的语文知识拓展类课程体系。
目前我省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这部分课程必须开足开好。按高考知识点考查的要求,还涉及选修教材 《外国小说欣赏》《论语选读》《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课程。因此,这部分课程可作为限定选修,应该合理安排穿插进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去。
以我校近两年语文课程安排为例,见表1。
表1 我校近两年语文课程安排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在限定选修课程编排中出现极大的不同,这主要是根据各学年统考、学考、高考的考试方向进行了调整。
根据浙江省高考语文考查要求,2015年起《论语》(选读)移到自选模块中去考,这一调整必然会在高中的选修课程设置中有所改变;又如高考现代文阅读,2011年阅读材料选的《第9车厢》、2014年选的《走眼》、2015年选的《捡烂纸的老头》都是小说,2012年选的《母亲的中药铺》、2013年选的《牛铃叮当》均是当代散文。因而,在安排限定选修课程时要顾及阅读文本文体之间的平衡。正是基于高考考情的不同,我校对限定选修部分的课程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2014—2015年度《论语》不再作为全体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内容,而是改为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而《外国小说欣赏》则作为限定选修课程稳定下来。分析可见,限定选修的课程内容作为高考的必要知识点,应该以高考为导向,采取稳中有变,灵活设置的原则。
必修教材为我们构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对教材深入拓展的基础上,使教材向纵深进行延展,服务教学“实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我们学校所开设的 “先秦诸子散文”课程群为例。2015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最大的一个变化体现在:“古代诗文阅读”由去年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变为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虽然看似只少了括号里的内容,但却扩大了考生复习备考的范围。果不其然,201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选取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的一段材料。综合各方信息,我们认为接下来的选文范围可能还会集中到先秦诸子散文中,备考学生要做到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有必要的了解。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开设选修课时,不妨将“先秦诸子散文”作为教材的一个延伸点,构建一个课程体系,以儒家为主轴,带领学生品读百家思想。
通过上面这个实例,笔者认为,在开设选修课时,对教材进行知识延伸,服务教学“实需”,选择那些能给学生以实际帮助,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上的空白点、发展点的选修课程,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教材延伸类课程见表2。
表2 语文组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教材延伸类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查能力种类由5种变为6种: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6种。大纲中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并规定了探究能力的基本含义。“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如浙江卷近几年比较稳定的对《论语》等儒家经典思想的探究型题目考察;又如现代文阅读中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意义或主旨探究,已经连续考了5年。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似乎是浙江省的一个偏好。从高考试卷的导向中,不难总结出,我们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在三年的课堂常规教学内容中反复渗透强调,另一个可以通过开设知识探究类选修课程,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思维的运转,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探究,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探究的思维,学会一种探究的方法。我校语文组开设的知识探究类选修课程见表3。
表3 语文组开设的知识探究类选修课程
选修课的外延确实广泛,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面俱到,不如精益求精。《师说》中有一句话:术业有专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扎实研究,并带领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学习有深度的拓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成功。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能立足自身,立足语文学科,彰显语文的特色与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厚实学生的文化素养,让选修课程能真正助力语文学习。
时下可供学生上的选修课还不称成为真正意义是学生“选”出来的课程,本课题着眼点是立足学生发展,学生选了、花时间上了,这些课对他们本人有没有用呢?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能对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提供一种思路,要让课程能满足学生最切实的需要,并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选择性的需求。真正让课程去适应学生,让选修课不再只是名义上的形式变革。
知识体系是一个人关于社会,学科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要有知识管理的意识,要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总结,找寻内容之间的联系,并最终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样,作为课程的组织者,我们在开设选修课时,也需要从全局进行考虑,系统架构课程体系群,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搭建课程网络,避免出现“东一锤子西一棒子”的无序状况。供学生备选的课程,既要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稳定性,利于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形式的组织;又要与时俱进,紧跟学生的需求和教育教学发展的脚步。
语文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是否受学生欢迎,能否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提供帮助,能否服务于学校学生的高考需求,这是评价该类课程是否开设成功的重要标准。所以,笔者认为,在选修课实际开设后,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标准,对本类课程进行科学调研,以评估课程的开设效果,为下一步的课程修改和完善做好工作。
本文所述,是笔者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些许思考与实践探索。怎样构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合理结构,怎样开发出丰富多彩、学生喜欢且又能与必修教材配套的语文选修课程,怎样建设合理简便、容易操作的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标准,等等,还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笔者将与同行一起努力为之。
[1]徐桦君.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11):3-6.
[2]张印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教师),2009(5):22.
[3]白红兵.高中语文教学拓展的实施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9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