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乐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2370)
随着1859年法奥大战后意大利的胜利,捷克形势有所回暖,这时期的捷克民族音乐也有所发展。1861年,迫于形势出国的斯美塔那毅然决定回归故里,热情投身到拥有大量艺术家的“少捷党”队伍中,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谱有多部优秀的标题作品,比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波希米亚的勃兰登堡人》、标题交响曲《我的祖国》等。在钢琴作品上,创作了标题波尔卡和标题练习曲等。1861年从瑞典返回布拉格后不久,工作之余,斯美塔那携家人出游,在途中,看到祖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斯美塔那的写作灵感,创作了这首标题为海岸边的#g小调音乐会练习曲,作品表面描述的是祖国山河、自然风光,实则借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渴望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期望。
#g小调音乐会练习曲中,采用捷克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进行曲风格段落,作品用清新、安静、优美的旋律风格描写了捷克海滨风光,运用流动的旋律描写了流水之声,运用捷克民歌旋律来舒展情怀引起共鸣,这些都使得这首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特别是在旋律中加入了民间歌曲特色,使得全曲极具民族特色。
#g小调音乐会练习曲中,音乐前一秒还是描写一对泛舟海上的恋人随海浪上下起伏的画面,下一秒就变成巨浪翻滚好不惊险,这突来的巨浪暗示着战争到来,并在之后音乐中,运用了进行曲风格的元素,鼓舞大家参加战斗充满着热情,最后,音乐到又恢复了开始的平静,也暗示光明会到来,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1.音画旋律。这首作品运用持续的波浪式旋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浪上下起伏的形态,给人以流畅、连贯之感,采用左右手交替出现的形式,时而柔和时而活跃,使音乐充满迷人的诗意,并在之后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出大海宏大、壮观的特征。
2.模进旋律。作品之中运用向上进行的模进旋律来推动音乐情绪,发展旋律主题,A部分中,第一小节中第二个左手八度音程起,交替右手八度进行六个为旋律动机;二度模进旋律动机;最后再进行三度模进旋律动机,进而把音乐带入了紧张的高潮。
3.贯穿式旋律。斯美塔那结合西欧传统创作手法,创新发展了贯穿曲式、“连环”主题变奏,并且在常见二部三部曲式上创新融合回旋、混合、自由曲式。作品中不拘泥于传统曲式结构,通过变奏和主题的插入来发展乐曲。
作品从头至尾都运用快速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描写波浪的上下起伏,并不断变奏和发展,虽然在作品的第二段加入新旋律,但是作曲家在新旋律陈述完后插入这种波浪旋律作为过渡段,把新旋律中的双手八度大跳完美的和快速流畅的跑动旋律结合在一起。
4.主调旋律。作品是典型的主调音乐作品,其中一个声部陈述主题旋律,其他声部进行伴奏和陪衬,这几种不同音乐旋律声部相互纠缠,交织了一幅时而平如镜,时而荆棘丛生的精彩画面,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班地感受到作曲家所看到的海滨景象。
5.“连环”主题变奏。“连环”主题,就是指一个套着一个的主题,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主题。作品中,把主题旋律陈述后,经过模进和变化,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主题的变奏。
1.四拍子民歌节拍。捷克的民歌结构严谨对称,曲调常以2小节或4小节为一个单位,节奏较规则,和声的构成以大三和弦为主。这首作品带有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风格,旋律优美,节奏规则无过多变化,左手采用分解和弦为右手主旋律伴奏,四拍子的音乐,极具捷克民歌风格。
2.三拍子舞曲特性。这首#g小调音乐会练习曲,全曲是四拍子,虽没有过多的节奏变化,旋律却具有有三拍子舞曲特征,三个为一组的快速八度交替进行,在四拍子规范下巧妙的跳跃着,极具舞曲意味。
3.切分。切分节奏配合八度使用(主要为右手演奏的主旋律部分),使得切分重音效果明显,这种节奏也是捷克当地一种打击鼓的节奏特征。
此曲调性不太复杂,第一部分主要调式为#g小调,中间段落调式主要为bA大调,再现段也是bA大调后回归到#g小调。
1.波浪之歌。乐曲开头便以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音型配合高声部主旋律进行陈述,上下递进的旋律演绎大海从平如镜到波涛汹涌的全过程,表现了一幅“日照天临,海涵地负”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曲家向往美好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2.号角之歌。B部分的旋律音型没有改变,伴奏型从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带有舞曲风格的三拍子八度音程,营造出紧张的行进风格。其中,右手主旋律的八度快速演奏,就像民族革命胜利后,吹起的那胜利的号角声。
这首#g小调音乐会练习曲总体给人以连绵不断之感,风格秀丽优美音乐进行层次鲜明,边写景边抒情,体现了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代表音乐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玉榛,雷达.欧洲民间音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史继美.钢琴演奏中情感因素的技巧化.
[3] 李蕾.论斯美塔那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体现与影响[J].科教文汇,2009,05.
[4] Enrico Fub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