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旭
摘 要:具有創新意识和高技能的人才不仅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较大,高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必须加快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开始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而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本文对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基于企业创新创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培养路径
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更需要高技能创造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复杂的机械设备较为了解,可以轻松驾驭设备,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依靠高技能人才[1]。可见,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高技能人才却一直供不应求,多数劳动者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
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较为落后,缺乏国际化教学的总体设计,也没有为教师提供出国访问、进修的机会,缺少专职负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部门与工作人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同时,在现有的教学团队中,具有国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多,高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基础设施不完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制度与机制落后
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主体单一性特征显著,办学自主权不大。同时,部分企业虽与国内高校积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合作深度不够,在与国外名校合作时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这进一步降低了高校、企业的参与热情[2],不利于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首先,高校与职业院校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要将课程与职业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参考,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书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思维,在教学改革中,将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开发集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实践于一体的各种教学模式。
其次,以发展项目为载体,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法。通过建立校园创新创业中心、技能实训中心,实施企业化管理,对项目开发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以能力为主要内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培养机制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还需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国际化教学的总体设计,深化合作,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访问、进修,从而为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从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与企业一起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从而推动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明确预算资金,加强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最新的实训资料、工作软件、样品,使实训中心能够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利用率与有效性。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当地政府还需要重视人才培训中心的运营与管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使培训人员可以在长时间、专业化的培训中提高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成为综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加强人才认同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将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首先,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企业职业培训部门或机构以及员工技能水平鉴定机制,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对于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必要要求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督促部分员工在职学习与培训。其次,企业可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奖学金,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加强对模范人物的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广纳贤才的氛围,对高技能人才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予丰厚奖励,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展现高技能人才魅力,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对旁人起到激励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高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面对企业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应该合力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人才认同机构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黎宾,周丽琴.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产业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7(03).
[2]陈宏雷.基于企业创新创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