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摘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开放小学科学教室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 开放策略 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室的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教室只是师生“教”与“学”的活动场所,对学生开放的时间有限,经常处于封闭的状态。这样,科学教室的实际运用价值与《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空间、物质和时间三个层面开放科学教室。
一、空间上的开放
1.开放课前准备空间
小学科学课需要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电池、废旧瓶罐等。但是,学生将这些材料放入书包,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在科学教室中,教师应该留有学生一个存放准备材料的空间,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材料准备的问题,又让学生渐渐有了科学教室随时为学生服务的认识。
2.开放阅览书籍空间
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的探究活动,学生都需要搜集大量资料。因此,在科学教室里,教师可以开辟一个专门摆放科学书籍的空间,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这样,不仅丰富了科学教室的功能,还向學生渗透了科学思想。
3.开放科普教育空间
学生对科学教室内的动植物标本、矿石标本、科技作品、仪器设备等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在科学教室、走廊,开辟科学园地,通过宣传的形式向学生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园地的内容不仅要做到信息面广,紧贴时代发展,还应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卡通图案和儿童化语言。在科学教室内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达到拓展教育空间、熏陶感染的目的。
4.开放展示成果空间
学生的小发明和小制作是学生探究的成果和汗水的结晶,教师应该为这些宝贵的资源开放一个独立展示交流的空间。如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学生制作的小生物标本、沙盘模型等。这样,不仅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还能激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物质上的开放
1.为学科整合提供素材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这就使其与其他学科产生了联系。将科学教室中的器具、材料、音像制品对外开放,可以从物质上将不同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教师可以为语文学科中的科普类知识小品文提供音像材料,为数学学科中的抽象概念教学提供演示器具等。这种物质上的开放,不单纯是学科的整合,更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多扇通向知识的窗口。
2.为发明制作提供器具
有些学生喜欢搞小制作、小发明,科学教室内的仪器、材料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如显微镜,大多数时间都封存在仪器柜中,教师完全可以借给学生用于观察微小物品。有些小制作需要用到锯子、钳子等工具,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请求,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
3.为激发兴趣提供场地
学生对航模、车模、船模感兴趣,科学教室就应该成为他们兴趣活动的场地。在科学教室内,学生利用车道、水池等开展车模、船模的小型比赛,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并从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三、时间上的开放
1.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开放
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十分钟的时间,在不干扰教师准备下节课所需材料的前提下,安静地查阅图书资料,轻轻地摆放自己的作品,或有组织地借用相关器具等。课间开放科学教室是学生最喜欢的,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
2.安排午休时间开放
教师可以每周利用2~3个午休时间,按年级有组织地开放科学教室。学生在这个时间里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不仅可以方便地使用器具材料,还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3.放假期间限时开放
每年的寒暑假,学生离开了探究的环境,参与小制作、小发明的兴趣就会随之降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限时开放科学教室,为学生提供场地、时间和物质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魏玉凯.自制创新教具让科学课堂更靓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