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导向下高校大学生翻译志愿者服务机制研究

2018-01-19 00:00张夏伊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张夏伊

摘要: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广西外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委员会、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号召,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活动的主体。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分析了基于创新创业思维导向下大学生翻译志愿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大学生翻译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机制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大学生;翻译志愿者服务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体验式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一方面,它改变了理论学习的单一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反映和自我满足,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也将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了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为大學生创造更多有效的锻炼机会的同时,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他们的道德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以教育思想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实践的锻炼,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实践,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能满足学生实践实习功能。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以创新创业为指导,结合高校实际,建立健全长效可行的大学生翻译志愿者机制,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翻译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高校社会责任、社会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主体,其志愿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国际博览会、重大体育赛事、三下乡、寒暑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支教等。而他们也以其高效、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但是,在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生对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递减

在志愿者团队在成立初期,呈现参加入数多、队员积极性高的良好状态。但是随着入校时间的增长,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等原因使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因此选择退出团队。而这些队员的退出也对还在团队的成员产生了一些影响,导致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下降,这对整个团队的长久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2 缺乏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翻译工作包括笔译和口译。在笔译工作中,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格式及术语。这就要求翻译志愿者除了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认知,还需要明确各国的用语习惯、行文格式,甚至要对原文进行重新组织来满足译文的语序。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则很难翻译出用语准确、风格相符、行文流畅的译文。更有甚者,如果因此出现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及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口译来说,除了要求扎实的语言能力,还需要注意礼仪、着装、习俗等一切细节,这些细节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翻译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等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整个翻译工作顺利、有效、圆满的完成,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应用。

2.3 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

由于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到2002年才有全国意义上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在这个基础上,颁布实施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2013年11月又对此进行了修订。但是总体来说,登记注册制度和管理制度并不是很成熟,这也使得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直到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来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不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而导致难以有效的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考虑到这些因素,作为组织管理层面的学校不得不取消和放弃参加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3 政策建议

3.1 构建合理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

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是想得到奉献后的社会成就感,是想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建立科学、公正、严谨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以定时定期的形式,采用合理的考核系统,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对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公开表彰,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荣誉感。同时,也可以将志愿服务与思想教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纳入教育培育方案,设置一定的学分。一方面可以体现学院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持久有效的参与志愿服务。

3.2 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作为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的良好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身素质与专业知识能力。对于翻译志愿者来说,常规的短期培训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对于翻译志愿者而言,我们可以进行长期的知识水平培训和短期的技能化培训,采取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模式。长期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多元化的发展为导向。而短期的培训可以是有目的性的为了某一次翻译志愿活动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更是可以细分口译笔译,甚至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划分,以保证他们能顺利的完成每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开展总结讨论会,通过相关事迹、实际案例等让学生们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深入到个体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

3.3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

要保证志愿活动顺利有效的完成,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虽然2017年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部分权益还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保障体系。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知识教育和防范风险能力,学会规避风险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4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举办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尝试创新创业。例如我院举办了多次创新创业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这不仅反映了我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志愿服务作为公益创业最原始的形态,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和融合度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志愿者以非盈利的心态和身份参与到公益创业中去,更有利于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个入职业发展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因此,要让他们在志愿活动中将创新创业意识转变为行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 结论

随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在不断深化。同时,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环境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集合。在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找寻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建立高校大学生翻译志愿者服务机制,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狄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理念创新与机制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33-35.

[2]薛志谦.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3):29-32.

[3]朱淋芳,罗公波,李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8):240-241.

[4]邵帅.志愿服务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