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斯坦木·玛合木提
摘要:地毯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种基本生活用品,是将绘画、纺织、雕刻、针织、挑染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产物。地毯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它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手工技艺于一体。新疆的地毯质地精良,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技艺高超而驰名于世,是新疆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品。
关键词:新疆;地毯;图案;文化
地毯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古兰姆”。新疆地毯享誉中外,是新疆各民族绘画、印染、编织、雕刻、刺绣等技艺的综合艺术的产物,其整体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地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图案、花样、颜色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而实际上,它并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各种元素。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视角分析新疆传统地毯工艺的流传,对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疆传统地毯的文化价值。
关于新疆和田地毯,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于阗国王命令一个当地最有名的织工在一个月内织出一条大地毯。织工为了如期交差,夜以继日地不停赶织。十分懂事的小女儿古兰见父亲如此劳累,就在一旁帮助父亲,最终地毯如期交工。国王看到雍容华贵、美丽无比的地毯,十分高兴,决定重赏古兰父女两人。然而古兰父女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而是请求国王免除与他们一样贫苦的村民三年的赋税,国王被他们的爱心所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村民们对古兰父女俩充满感激之情,他们纷纷向这父女俩学习织毯的技艺,并将地毯以“古兰”命名。从那以后,和田地区的地毯就被称为“古兰姆”。
新疆手织地毯已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品,不只受我国国民的爱好,更遭到国际市场的迎接。至今在英国、美國、德国、阿拉伯等地的博物馆都珍藏着新疆地毯,作为珍品供人们观赏。新疆地毯在传统的基本上发明出更多的具有民族特点纹饰图案,它以激烈的民族作风和光鲜的处所特色耸立活着界手工地毯的花丛中,这是它标新立异和赢得赞誉的根据。
1 新疆地毯曾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历史上,新疆地毯在内容、纹样、色种、斑纹等方面已成为不同地域文明流传与交换的历史见证。从新疆地毯图案的考古发现,古代地毯图案的演化,即从现代到古代,新疆地毯图案花纹演变不少,并且有与多种文明亲密接触的证据。新疆的地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享受的同时,也弘扬了地毯文化艺术,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恰是构成它强大生命力的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它与传统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扬了传统悠长,吸收了外来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构成了独特的地毯文化。
新疆地毯图案不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并且也是一种文化记忆。地毯作为一种物态的传统文化形态,构成了各民族民间物质生活和民俗生活,又作为一种美术作品,丰富、革新着各民族社会生活,使现实生活环境更绚丽多彩、异彩纷呈。新疆地毯是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地毯中的色彩、图案以及它自身的制造技艺都很好的体现出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新疆是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新疆地毯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西方建立了长期友好的经贸关系建立基础,地毯正是直世界各国家与我国内地友好来往的象征。诸多考古发现也表现新疆地毯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诸如,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汉代精绝国古址的木棺内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地毯残片;1980年,新疆的楼兰古墓中挖掘到西汉晚期的地毯残片。在新疆的库车县(古龟兹),出土过汉代时期的地毯;在新疆巴楚县古遗址中,出土过北朝时期的地毯。
新疆地毯在中国地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新疆地毯常以贡品、商品的形式传入中原,此类事例古籍记载颇多。唐代旧都长安就设有专门经营西域毡毯的商店,南宋时,曾在高昌(今吐鲁番)设互市,专门与西北诸地交易丝毯。
新疆地毯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当时,和田、洛浦已经办起较大规模的织毯工场。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召集流落各地的织毯艺人,在和田办起了第一座地毯厂,迎来了新疆地毯业的新春。随后多家国营、合作经营的地毯厂,也在和田、洛浦、莎丰、叶城、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等地纷纷建立起来。
新疆地毯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新疆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往来其间的中西商旅,早就把新疆地毯卖到西方,同时也将古波斯地毯带到新疆,因而两者的地毯在织制工艺、纹饰图案上也互为影响。16至19世纪,输入欧美的新疆地毯已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珍藏。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丝毛混织地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2 新疆地毯图案及其基本特点
新疆是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以其精深的工艺和奇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新疆地毯图案纹饰丰硕多彩,色彩搭配协调,图案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情味横溢,具有奇特的风格。新疆传统的地毯图案和颜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八大主色调搭配和谐。早期新疆地毯的染色以核桃皮、红柳根、石榴皮等天然植物为染色原料,天然的染料和特殊的染色工艺不但使地毯色彩效果极佳,而且符合现代设计中低碳、环保的理念,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不易褪色图案千姿百态。新疆地毯采用立机织作法,利用“森纳”结扣法,用此法结扣的地毯,常年使用后,即使局部破损,也不会影响整块地毯的使用寿命。道数是地毯密度的表示方法,一道就是一对经线与绒纬拴结成的一个扣,道数越高,密度越密,品质也越高,民间常有270道、300道、360道的地毯,现在比较高档的已经有400道、540道、720道、900道的地毯了。染色工艺分为化学染色、植物染色和本色地毯。传统地毯的图案古朴典雅,独具风格,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东方民族艺术特色。
新疆地毯图案布局最大的特点是由大小边框组成的多层边框,边框面积平均约占地毯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一般地毯至少有3层,多的达5层以上。无论式样、图案和色彩均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向以原料上乘、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图案繁谨而著称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就用途而分,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地毯纹样很有规律,往往根据纹样的内容、来源、用途和民间寓意来分类命名。
主要有:开力肯(KalkunNus' ha四瓣花纺)、阿娜尔古(AnarguliNusha石榴图案)、拜西其切克古丽(BesCicekgul五枝花图案)、恰其曼(Cacma散花图案)、伊朗(IranNusha伊朗式)、艾地亚勒(AdyalNusha美术式)、着克努斯卡(LongaNusha博古式)、阿勒班(AlbanNusha)等。
(一)开力肯(KalkunNus' ha):维吾尔语为“洪水”之意。这种地毯图案是把满铺毯面的四瓣花纹,八边花纹巴旦姆纹样等限制在各种不同色彩的多层菱形格局内,它犹如洪水暴涨时形成的漩涡和溅起的层层浪花,被誉为“浪花四溅”图案。
(2)阿娜古丽(AnarguliNusha石榴花式):维吾尔以为“石榴花”。“采用石榴枝、叶、花、蕾、果实等做一组对折或对称排列。维吾尔语意为石榴花。石榴花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纹饰之一在各类工艺品中普遍使用该纹样是在地毯的中央部分将一组经过变化的石榴花枝叶,花蕾果实等以二方连续形式向中央延伸直到中心处,再对折回来作对称状布局。一般以中心为轴对称,但也有以十字为界,做四面对称状布局。石榴花地毯图案对称均衡色彩协调富有浓厚的装饰风味”。
(3)拜西其且克古丽(BesCicekgul五枝花):“拜西其且克古丽(五枝花)满铺布局是用一组五朵变形的四瓣花,以主体八瓣花为中心与蕾叶枝组成一个单独纹样进行四方连续布局一般在湖蓝、宝蓝深蓝底色上呈现淡黄花朵及花蕾枝叶则着以翠绿墨绿中绿色。这种纹样变化大色彩典雅富于春意亦称“五枝春花”。
(4)恰其曼(Cacma散花式):维吾尔语意为“散花”。它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纹样。一般是由一至三个圆行的适合纹样组成主体纹样,维吾尔艺匠称阿依古丽,既月亮花。然后,在其周围空间可添加大小不同的花朵枝叶并在毯面四角饰以几何图形角隅纹样。
(5)伊朗努斯卡(IranNusha伊朗式):“它来自东方地毯圣地古波斯伊朗。以一个主点和一个副点做四方连续排列系移植于伊朗图案故称伊朗式。维吾尔语意为伊朗式。实际上它从伊朗、土耳其、土库曼、阿富汗等地引进后经过维吾尔族艺匠加工改造,成为具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几何图形成纹样。它是用一组八角形纹样或一组菱形纹样按两个散点排列作四方连缀反复展开形成满铺毯面的规整纹饰。”
(6)艾地亚勒(AdyalNusha美术式):维吾尔语意为美术式。“它是以云集的玫瑰、芍药、牡丹、芙蓉、梅花、百合花等各种花卉和小枝小叶及卷曲的枝桠蔓藤等组成主体适合纹样以均衡和均齐骨式构成中心龙团花,周边无规律的边框角隅纹样构成,以明暗对比的方法力求层次清楚,立体感强。
(7)着克努斯卡( LongaNusha博古式):维吾尔语意为博古式。“这类图案是汉族、维吾尔族两个民族在长期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仿古图案的泛称。它一般都是在红色或蓝色的底色上布局炉、鼎、瓶、坛、琴、棋、书、画以及牡丹花、芍药、梅花、菊花等名贵花朵以及枝、叶、蔓、藤一般都是向上式布局。这些纹样大都以软花纹编织但由于东方式地毯井米田格律和几何图形的约束艺匠们大都将其几何图形化集抽象与具象为一体,富有浪漫和装饰趣味。另外尚有中原传统的吉祥图案如万字纹、福字纹、寿字纹、云纹、回纹、古钱纹、三叶纹、如意纹、卷草纹、佛手、宝胡芦、盘肠纹都广泛被运用在地毯图案中。”
(8)阿勒班尼努斯卡(AlbanNusha):“即阿塞拜疆式纹样由阿塞拜疆传来。其图案结构与阿依古丽(月亮花)相同只不过将圆形的月亮花变成方形像几个托盘形状,故也称派地努斯努斯卡(托盘纹样)。不过它较阿依古丽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几何回纹角花装饰。但是这个纹样因为是在70年代给阿尔巴尼亚出口而大量编织所以把它叫作“阿勒班尼努斯卡”。这个纹样在南疆的一些地区用的比较多。”
新疆的地毯十分注意將同类色或对比色并置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这些图案都充足显示了新疆各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它不仅接收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也展现了西域奇特的编织艺术。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冲要,来往其间的中西商旅,早就把新疆地毯运输到东方,也将古波斯地毯带回到新疆来纹饰图案上互为影响。手织地毯在新疆游牧民族的生涯中占领侧重要的地位,它最后是游牧民族制做用来抵抗严寒的生涯必须品,经由改良和成长。
“天上有多少片云彩,地上就有多少块和田地毯”,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1926-1998诗人)用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和田地毯颜色的美丽和使用的广泛,作为新疆地毯的典型代表,和田地毯从远古神话中走出,又从滚滚的黄沙中通过丝路的驼队走向世界,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地毯凝聚着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的和田地毯已经成为和田人们致富的重要手段,“家家有织机,户户会织毯”也许是对织毯祖师那克西万最好的回报。
3 当代地毯业在和田地区的发展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新疆800万各族人民(解放后的人口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生活在玉龙喀什河畔的和田织毯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1950年进驻和田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作为基金,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陆续收容了沿街乞讨、过着流浪生活的70多户织毯艺人,帮助他们因陋就简地兴办了一个小规模的织毯厂。4月15日,和田地毯厂成立了,这是新疆和田第一家地毯厂,这就是现在著名的和田地毯厂的前身。它标志着各族人们创建的织毯艺术不再是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和巴依们掠夺的对象和发财致富的手段,它回到了各族人民的手中。为了建设美丽祖国,织毯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劳动。不久,洛浦县又建立了地毯分厂,并且又在城镇和一些农村开办了副业加工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田驻军经常给这些企业和加工点贷款,扶植他们发展生产。到1954年,和田地区从事织毯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地毯产量也大幅增长,仅和田地毯厂工人就增加到200多人,年产工程地毯比1951年增长了80%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程地毯生产量的增加,织毯工人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新疆工程地毯的生产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1950年以后,新疆的地毯界被统称为美术式。以盛开的玫瑰、苞蕾卷叶、郁金香等组成的“花团锦簇”式的图案,色彩华丽,有层次感,尤以巴洛克艺术风格得到大量的借鉴与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设计不可拘泥于以上简单的图案。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势头,被广泛运用到地毯设计当中。改革开放后,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院)和鲁迅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染织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陆续走向地毯、壁毯设计领域。新颖、创新的设计不断涌现,在发扬民族传统纹样和民族色彩的基础上,各种素材和艺术语言被大胆地运用到图案设计中。大量的创新型设计的地毯销往世界各地,为中国地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现时,新疆又逐步的推广了地毯烫光新工艺,使地毯的质量又有提高。新疆发展的五百四十道和七百二十道以上的地毯,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加强地毯产业的重点培育和发展壮大,将地毯产业发展作为各县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来抓。借助北京、天津援疆支持,搭建产业研发和产品推荐平台,引进内地有实力的地毯企业和研发项目,形成以技术研发、地毯装备、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毯加工产业链。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营销水平。通过与内地企业及经销商签订订单、包销、促销等方式,拓展市场发展空间,规范市场管理,扩大产品销售量,实现产品增值增效。
参考文献
[1]王新宇,熊泽利.新疆维吾尔族地毯艺术风格研究.艺术品鉴,2015,(3).
[2]张广照.维吾尔族地毯.满族研究,1998,(3).
[3]陈淀国.东方地毯之乡——和田.城乡建设,1997.
[4]张亨德,韩莲芬.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毡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5]夏克尔·赛塔尔.浅谈维吾尔族民间地毯.中国科技信息,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