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德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程式化语言(简称程式语)是语法、语义、语境的集合体,有着较为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稳定的语义内涵和特定的语用表达功能。英语中70%的自然话语是通过程式化语言组合来实现的,它们是语言能力中主要的组成部分(Howarth,1998),是二语学习的中心(Larsen-Freemen,2008),也是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Wray,2002)。因此,近些年来程式语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特别是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方兴未艾(Jiang, N. et al., 2007; White, B, 2012; Wray, 2013; Staples S. et al., 2013; 刁琳琳, 2004;原萍 等, 2010;邓耀臣,2013;伍萍,2014;王小蒙,2014;楼捷,2015)。国内外学界迄今展开的程式语习得和教学的研究对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启示意义和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其研究大多是从单一视角开展的,对影响程式语习得的诸多因素及相互关系探讨还不够。程式语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反复波动的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Larsen-Freemen, 2008)。鉴于此,本研究拟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以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程式化语言习得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学习者英语程式语的习得。
动态系统理论源于一个纯数学范式,用来表示时间流逝中动态系统内主要性能的改变(de Bot et al,2008),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第一是系统的全面联结性。该概念表示的是系统中所有的变量彼此联结,相互交互。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所有的变量,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即“蝴蝶效应”。第二是系统的非线性发展,即系统的行为和发展路径由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复杂互动,变得不可预测,结果和原因是不成比例的(Larsen-Freemen,1997)。第三是系统的自组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引起自组,同时外部因素也通过内部各系统的交互作用引起系统的重组(李兰霞,2011),以此推动系统的变化和发展。第四是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与差异性。系统的敏感性指的是开始时各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可能对系统的长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系统的个体差异意为虽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在多个层面相互联结,复杂互动,但遵循的是各自自身的轨道,自组发展,其系统行为最终产生差异不可避免。联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Larsen-Freeman(1997) 认为动态系统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诸多类似的方面。首先两者都是动态状态,呈非线性发展;其次,二语习得这个复杂的总系统是由多个分系统组成,诸如学习者系统、语言系统、环境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结,复杂互动,促进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戴运财,2012)。如二语学习者系统主要由个体认知差异、个体情感差异、学习策略三类组成。它们不但独立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进程,还在习得过程中与环境因素、学习任务等交互作用影响二语习得的成效。语言因素子系统诸如母语与目标语的距离、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因素等也作用于二语学习者系统。二语习得终归是语言习得。环境因素系统包括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学习环境等,诸如接触和学习二语的机会,是单语还是双语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是课堂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输入输出的量、二语习得的成效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二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动态交互,而非某一个因素所致。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程式语能力,二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运作和发展同样受学习者外部的社会因素、内部的心理认知因素以及语言和程式语本体因素等交互的影响。研究程式语习得过程只有包含所有这些重要因素的动态交互才能反映其习得的真正面目,才能真正解释该系统的复杂性。鉴于此,课题组以动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戴运财(2012)二语习得动态模式为基础,对2016级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程式语语言学习展开了调研和分析,以期了解影响学生程式语习得的原因所在。
(1)问卷调查: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为2016级英语专业大一新生,来自全国10所高校,覆盖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5个区域,包括“985”“211”和普通高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为93.5%。
(2)半结构式访谈:参加本次半结构式访谈是湖南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一随机抽取的12名新生(男生2人,女生10人)。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为两种:
(1)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学生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以及英语学习年限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英语程式语习得状况调查问卷。问卷依据戴运财“二语习得动态模式”编制,从学习者因素、语言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设计影响学习者英语程式语习得因素的题项,共 18个陈述问卷除第1、8题项外,采用Likert1-5级量表计分。课题组根据受试所选的具体数字作为该题所得分数,数字越大,该题项得分越高。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分别在湖南四所高校的128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预测,问卷预测的整体信度(Cronbach’s a)系数为0.895。
2016年12月初展开调查,12月底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
(2)半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于2016年12月底进行。在湖南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一新生随机抽取12位新生。他们的英语单科成绩从141到108不等,来自于中国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这12位学生分别用学生A、学生B——学生L对她们进行了编码。访谈内容覆盖问卷主要内容。
课题组利用SPSS 19.0软件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对访谈结果进行反复的阅读、核实并归纳。在进行分析时,课题组将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访谈结果进行比较,以便能从定量、定性等角度来探讨影响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程式语习得因素。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和戴运财二语习得动态模式,程式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因素、语言和程式语本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本研究将从以上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探析。
根据Rod Ellis (2001)的观点,学习者因素子系统可进一步分为可变量因素和非变量因素。可变量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学习策略等,非变量因素包括语言学能、智力、学习风格等。可变量因素是学习者因素的核心变量。下面的分析就主要从学习动机、态度、学习策略这三个可变量展开。
表1 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从表一可以得出,大多数受试者对英语学习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不管是融入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所占比率达到了82%。这一点与课题组预测一致。但我们从问卷数据和随后访谈中也了解到近几年一个新的现象。有少数学生(18%)选择英语专业学习并非出自自己的意愿,其原因有没有达到自己所选专业的分数被调剂到英语专业,或由于听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英语作为研修专业等等。这一现象值得老师们关注。
表2 学生英语程式语学习态度和策略
表二显示,受试的学生基本认同程式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M=3.97),并对学习英语程式语抱有积极的态度(M=3.85),大多数受试者赞同“记忆程式语能提高英语表达水平”(M=4.10)。这说明学生还是有程式语的学习观念。但进一步分析却发现受试者对程式语学习策略的掌握却很欠缺。例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常用的程式语会记录下来供以后使用”(M=3.32)和“把程式语放到句子或语篇中记忆”(M=3.10)均值只达到有时使用。“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时会有意识地运用程式语” 均值就更低(M=2.47)。从调查问卷的题项8还获悉到有 41%的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和使用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单词,29.1%的学生是语法,只有20.9%的学生关注程式语。
这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参与访谈的12位学生有10位学生明确提出他们很少对常用的程式语进行摘录,有2位同学虽记录,但她们只是单纯的记忆,没有结合语境去学习。学生B指出“在中学学习关注更多的是语法知识和词汇的记忆,也认为掌握了语法知识,记忆了大量的词汇英语就应该没问题”。学生F说道:“虽然我还是记忆了一些程式语,但在英语口笔头表达时就忘记用,感觉输入输出不是对等的”。
摘录常用程式语和在语境中记忆程式语,有意识地运用程式语这些策略的使用被很多专家认为能够加速程式语的习得,输入输出时注意程式语越多,越有助于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郭娴娉,2011;蔡凤梅,2012)。而这些策略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程式语的习得和发展的进程。
表3从英汉语言差异、母语干扰以及程式语本体因素三个角度报告了其对学生程式语习得的影响。
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受试者比较认同中西思维方式和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对外语学习有重要影响(M=4.01),但他们在真正的英语学习和表达中实施率却偏低(M=3.19),而且认为母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较大干扰(M=3.75)。我们发现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当被问及“你如何看待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干扰”“影响”“障碍”等。他们普遍认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对他们英语学习进程有影响。例如学生C提到“在学习中遇到像‘take’和‘make’这些一词多义的词汇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搞不明白为什么“接受挑战”不能用“accept”,而要用“take”。学生I认为“复杂的英文句式和框架是英语学习一大难题,不但影响着文章的理解,而且阻碍着语言表达的地道”。的确,二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牢固的母语模式学习根深蒂固,这些模式的神经基础必然导致他们跨语言的影响(戴运财,2012)。
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均显示学生的程式语知识和能力都较弱。题项12,有关程式语知识方面,受试者普遍认知较少(M=2.71),识别能力就更低(M=2.25)。访谈时8位学生明确提到自己对“程式语”不太了解,一般他们都统称为“习惯用法”。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他们发现(Staples Set et al.,2013)大部分二语学习者程式语语言知识欠缺,程式语语言能力总体不乐观(刁琳琳)。因此他们倡导在语言教学中,应对日常用语占70%(Aterberg et al.,2001)的程式语进行直接的教学和重点的学习,因目标语中的程式语标记性更强,更难习得。
表4显示了环境因素系统对学生英语学习和程式语学习 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因中国的外语学习不言而喻是单语而非双语环境。
表4
数据显示,受试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已大有改善(M=3.68),课外也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强化语言学习(M=3.75),但受试者普遍认为课堂以外他们缺乏练习和运用英语表达的环境和机会,均值只有3.04。这三项意见都存在一定的分歧,14:SD=1.028,15:SD=1.031,SD=1.007 )。访谈中,当谈及中国现有的外语学习环境时(主要是大学前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A认为“很好!每周有外教上口语课,课后老师还会组织各种有外教老师参与的活动练习英语表达能力,还有寒暑假英语夏令营活动”。学生E说道:“虽没有外教上课,但老师会用QQ或微信发给他们一些好的视听说资料,并介绍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如大耳朵英语听力网,英语帮帮网等。”但学生C却说:“不很理想。学校没有所有要求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老师是用汉语上课,感觉自己的语音和口语和其他同学差距很大。”
究其原因可能受试和访谈的学生均来自于中国不同地域,有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还有来自乡村的学生。英语在其地域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外语信息交流途径(如英语报刊,听说机会,英语影视等)的差异,致使学生有不同的认识。
有关教师在课堂上程式语教学以及练习方式,问卷数据和访谈时基本一致的。从题项17、18可以看出,尽管受试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老师还是比较注意程式语的教学(M=3.59),但他们认为在强化程式语语言学习方面还做得不够(M=3.28)。在访谈中,学生G反映道:“老师虽然有时会告知某个短语或句型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对其如何学习和运用提及得很少。”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影响学生英语程式语习得因素主要包括:
(1)学习者因素: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程式语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处于比较理想状态,均值为3.97,但程式语语言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欠缺,均值为2.96。学生普遍赞同程式语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程度整体偏低。
(2)语言因素:中西思维方式和英汉语言结构差异对英语学习有影响。学生对两种语言差异的认识聚集于“干扰”和“障碍”两个主题词,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被认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在程式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学生都比较薄弱,均值只有2.48。
(3)环境因素:中国英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改观,但普遍还是认为课外还是缺乏练习和运用英语的机会。课堂环境下的程式语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学生在如何学习、强化到即时输出程式语方面希望得到老师的引导。
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学习者因素方面:一是深刻认识程式语的应用潜力,强化其意识,使其成为英语学习中自发的行为。虽然研究数据中学生对程式语持有积极的态度,但还只是一种潜意识。老师可以基于所学教材或精选的资料让学生发现程式语的语言魅力,在语言运用中的普遍性和语言表达中的有效性。二是对学习者程式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和训练。刚进校的大一新生,由于中学“应试的压力”,其学习策略方面是需要补课的。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程式语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训练,如在课文教学中进行选择性注意程式语,如划记、摘录、造句等,运用情景对话,辩论练习内化程式语等方式,不一而足。三是充分发挥学习者各自的个体优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老师可因势利导,对那些听觉型的学习者可以利用视听等途径学习,强化程式语;视觉型的学习者还需建立动觉形象,加深记忆等。
语言因素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理性对待语言迁移的影响。由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具有本质的差异,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结构根本的不同,因此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母语和目标语进行适当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发现其表达方式的不同。如:kick the bucket(翘辫子), Don’t cry over the spoilt milk(不要徒劳的后悔),“吃药”是take the medicine而不是eat the medicine等。二是老师需用典型例子呈现程式语,匹配合适的语境练习程式语,创造类似自然接触的机会运用程式语。由于程式语本身具有的复杂特征,加上其形式的多样性,有两词、三词、四词、五词等的惯用表达式,谚语格言套语、短语构架、句型框架等,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把程式语的教学和训练贯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程式语知识,提高其程式语的运用能力。三是教师应注意进校新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母语水平。语言学习者的这一“初始状态”常常被忽略。有研究表明母语能力的强弱,现有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其中介语的发展,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作用(Dufva & Coetan,1999)。
环境因素方面:一是课堂内,精心设计,由真正目标驱动的任务,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条件。有研究表明真正要习得一门语言是必须具有充分或大量的目的语交际活动的环境下,在意义的交换中学会语言(Krashen,1988)。而中国这种单语课堂条件下的语言学习需要授课者为其创造。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课《Silent Spring》讲的是环境保护的话题,有一些表示自我观点和建议的程式语,老师可以要学生找出,并结合以前所学的如“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For my part, As to me ,Personally speaking, I do contend that——”等,要求学生谈论对当前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学生是有话可说,也能说的。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语言互动,衍生大量协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程式语形式的注意,同时,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促进作用。二是课堂外,多模态形式接触目的语,加快程式语的吸收内化以及运用的能力。方法其一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广泛阅读,使学生畅游在英语精美文学的海洋中。正如 Nuttal(2002)所说:“改善一个人外语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那个人身处在目的语的环境中,而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泛地阅读。”其次就是利用网络多媒体,视听说相结合,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优势。如英语电影、英语纪录片、名人演讲、时事新闻等,都有一些固化的程式语。当这些活生生的语言呈现,让学生不知不觉在自然接触中习得语言,加快程式语的习得速度。
总之,程式语的习得和程式语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学习者因素、语言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动态互动,并贯穿于程式语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程式语的输入、加工、吸收、内化等,并最终决定了程式语的发展水平。
本研究对当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程式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次研究虽然面广,但受试学生和学校样本还应进一步扩大,问卷设计还需优化,调查研究还只是一届学生情况,方式还比较粗浅,内容也不够翔实,后续研究将延长研究周期,加密研究频数,结合不同的研究手段以期有新发现,有所突破。
Altenberg B. & Grangers. 2001.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AppliedLinguistics, 22 (2): 173-194.
De Bot,K. 2008.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92):166-178.
Dufva,M. & M. Voeten. 1999.Native Language Literacy and Phonological Memory as Prerequisites for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 20 (3): 329-348.
Ellis, R. 2001.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Howarth, P. 1998. Phrase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AppliedLinguistics, 19(1):24-44.
Jiang, N. & T. Nekrasova. 2007.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 by Second Language Speaker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3):433-445.
Larsen-Freeman,D.1997.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Linguistics, 91(3):141-165..
Larsen-Freeman,D. & L. Cameron. 2008. Research Method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92): 200-213.
Larsen-Freeman,D. 2012. Complexity theory [G]∥ S. Gass & A. Mackey.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ingdon, Oxon:Routledge, 73-88.
Nuttall,C 200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Staples S. et al. 2013. Formulaic sequences and EAP writing development: Lexical bundles in the TOEFL IBT writing section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12):214-225.
White, B. 2012.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the Instruction of Phrasal Verb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3):419-438.
Wray, A. 2013. Formulaic Language[J].LanguageTeaching(3):419-438.
李兰霞. 2011. 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 [J]. 外语教学与研究(3):409-421.
戴运财,王同顺. 2012.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5):36-42.
原萍,郭粉绒.2010. 语块与二语流利口语流利性的相关研究[J]. 外语界(1):54-62.
刁琳琳. 2004. 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35-38.
邓耀臣.2013.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产出中程式化序列使用型式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3):62-66.
王小蒙.2014. 程式语对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影响及启示[J]. 语文学刊(11): 153-155.
蔡凤梅.2012. 程式化序列教学研究综述及教学模式初探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3):78-82.
郭娴娉. 2011.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44-49.
楼捷 2015.认知视角下外语语块教学策略探讨-整存整取与逐词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