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婵
【摘要】问题是开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亦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而课堂提问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课堂始终。可见巧妙提問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既能激活学生思维,又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研究》(2015C023)的研究成果。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人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善于提问”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善教者则为善问者”。如果问题问得巧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农村小学生由于知识贫乏、接触面狭窄,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不敢举手,更不敢回答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习惯一问群答或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那么,怎样巧妙地提问才能激活农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思考中呢?以下是笔者在农村小学执教的几年中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做法,收效不错。
一、明确目标,巧设问题
巧妙提问的关键是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绝不能脱口而出。备课时,教师要思考提问的真正目的,凡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提,反之则应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提问的效率。
二、巧用插图,问领全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绘制了许多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及思想性的精美的插图,这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插图就像一块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运用插图,设置悬念,激发农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唤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情感,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探索知识的队伍中。
例如以前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喜欢秋天吗?你最喜欢秋天的哪些景物?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再出示课文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部分学生能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说出一些浅显的观点,但与文中的内容关系不大,而且雷同较多,没有新意,收效甚微。经过反思,这学期我换了另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引出课题之前,我先出示课文插图的课件,然后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松鼠在找松果。
生2:我发现青蛙在挖洞。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衔树枝准备造房子。
生4:我发现除松树之外,其他树的叶子都变黄了。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棒!谁来说说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巧妙运用丰富多彩的插图内容,创设情境,以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观察,慢慢引导,激发他们对全文的思考,可谓一问多得。
三、趣字入手,找准切入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可见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要性。而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兴趣的往往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别致,富于艺术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立足题眼,开端引趣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石,它往往能够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课题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全文内容,定下情感的基调。
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你知道哪些信息?我们平常都跟别人说是上山,或是‘登山,课题为什么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呢?”经过思考,学生争相回答:“读了课题,我知道了作者要去的地方是天都峰。”“我认为‘爬字用得比较好,描写出天都峰的险峻及攀登的艰难。”……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够精炼,略显稚嫩,但这些都是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是智慧火花的闪现。久而久之,这些农村学生就逐渐养成了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比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紧扣要点,唤起情感
俗话说:“击鼓就要击在鼓点上。”我觉得:“好问题应该问在要点处。”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巧妙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展开,时常鼓励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质疑,比如一些结构紧密又能体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句子、一些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句段。学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就等于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找遍了”“每次”“都要”“经常”等词句进行提问,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抓住列宁与男孩的三次对话,结合“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等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和男孩诚实的品质。根据这些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不断探究,挖掘文本,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情感。
(三)找准时机,适时提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找准时机适时提问,方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有疑-质疑-释疑的学习阶段,使课堂提问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铺路,创设情境,让不够自信的农村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不断探究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当读到“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我不能失信啊!”这句话时,我提出:“谁能用‘宋庆龄 地说这样的句式给这句话加上一个提示语?”经过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大声、为难、坚决……”我趁机设计这样的环节:endprint
师:“你认为宋庆龄做得对吗?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思,思中品,品中悟;找准时机,适时点拨,引发农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进而深入文本,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四)不断追问,促进生成
好的问题往往能够带动一节课,这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笔者认为,如果这些生成对推动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就要趁热打铁,不断追问。
例如在教學《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时,当读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这一句时,学生特意把语调抬高。我就趁机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突然读这么大声?你的自豪感从哪里来?”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问题的生成,提前预设,课中要有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四、着眼留白,拓展思维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课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故意把部分情节省去,不做细致的描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文章的空白。只要学生走进文章的“心灵”,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这个问题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一开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还停留在课文扔纸团的方法上。例如一生说道:“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还是那名少先队员。我还想给您照张相……”经过启发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觉得小男孩还会再来,但不会再用扔纸团这种没礼貌的方法了,而是一直在门口静静等待高尔基;有的采用绳子拴气球往上升的办法,以吸引高尔基的注意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那个男孩不会再来了,理由是上次他已经占用高尔基太多的时间,不好意思再来打扰等。这些农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课堂提问,“问”得巧妙,“问”出精彩,可以掌握学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好各种富于艺术技巧的课堂提问,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提问风格,让课堂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同时使农村学生的思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参考文献】
[1]蒋惠芳.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44880d6 195f312b3169a550.html,2010-09-06.
[2]方正.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EB/OL].http://www.doc88.com/p-2681091174354.html,2014-07-15.
[3]冯小红.课堂高效源于提问[J].小学教学参考,201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