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1-16 12:30王瑶吴秋生黄贤环
会计之友 2018年24期
关键词:会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模式

王瑶 吴秋生 黄贤环

【摘 要】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搭建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会计人才培养实现人本化、价值化、管理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诚信化和法制化的“十化”培养模式是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会计人才培养“十化”的模式创新能够为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增值、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组织制度创造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国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关键词】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 十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24-0149-05

一、引言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需求侧主要是从“投资、出口、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重点放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創造和创新等方面。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投入,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培养。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对其研究主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理论渊源、内涵、必要性、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计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展开[1-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计教育的关系方面,张惠忠[3]认为,管理会计为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刘云生[4]提出教育应围绕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教育规模调节机制、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教育转型升级机制、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激活机制。苗娟[5]探讨了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会计职能,并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财务工作,应注意改变核算思维、创新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控制、提高人才素质。

虽然现有文献涉及到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与会计教育的关系研究,但尚未有文献考察人才培养尤其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会计作为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正常运行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作为支撑。既然如此,那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通过哪些路径,如何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会计人才培养“十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人才培养“十化”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并兼具美学思想,而会计人才教育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备财务知识的人才[6]。对于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阎达五等[7]提出“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肖华等[8]提出“教育和培养学生有助于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以及教授会计职业终身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中依然遵循: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理念,专科和高职重点培养实务操作型专才;本科以务实为基础,兼顾科研;硕士以实务和科研为主,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以科研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9]。尽管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始终围绕“人才”展开,但存在一定的误区:重会计轻管理、重操作轻原理、重规则轻质疑、重簿记轻报告、重现在轻历史、重西方轻本土、重个体轻系统、重本体轻环境、重技巧轻育人等内容[10]。在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目标以及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会计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培育高级会计人才的目标,充分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本化、价值化、管理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诚信化和法制化。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消费动力不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投资乏力,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得到广泛重视的背景下提出。它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主要是将原来单纯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的动力源泉转移到供给侧,例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制度创造等要素市场的供给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以及创新机制等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重点在于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本质属性和根本途径是改革,基础动力是创新。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需落脚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资本、劳动力、创新以及制度改造等要素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重要措施,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知识的完备性、道德品质等直接关系到供给侧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人力资本的增值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高低,尤其会影响到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改革目标。

(三)会计人才培养“十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

会计在组织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人才培养大有作为。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教育应该围绕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会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企业等组织投融资活动的效率,关系到企业合理的经营与财务决策。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本化、价值化、管理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诚信化和法制化的创新培养模式是会计人才培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如图1所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以及制度改造等方面优化要素市场的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源的无效供给和结构性失衡。然而,高素质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值、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创造都需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本化、价值化、管理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诚信化和法制化有利于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为当前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提供动力和源泉。

三、会计人才培养“十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会计人才培养“人本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计人才培养“人本化”是指各个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该紧紧围绕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特殊性,既要考虑会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特征,选择合理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挥知识、技术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社会需求,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受教育者获取会计的一般知识和掌握基础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依据受教育者个人特征,选择适合的方向。尊重个体特征差异,有侧重点地培养不同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会计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会计人才,提升组织财务、业务决策能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

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创新,是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表现,也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从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不断培养出既能熟练掌握会计一般规律和业务实践的会计人员,又能掌握特殊技能適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知识、创新和技术有着特殊的需求,在人才的供给方面就需要有异质性,而非追求数量上的要求,应更加注重质的要求。

(二)会计人才培养“价值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计人才培养“价值化”是指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既要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需要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达到一定境界的自我意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教会个体关于会计的系统知识和实务经验,更需要教会个人运用会计的理论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的价值。栾甫贵[11]认为大学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独立”“自由”“批判”等大学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以“人生价值”为宗旨,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服务于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会计人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强调知识、人才和创新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要求个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以自身的优势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强调要素供给的优化,减少低效和无效的资源配置。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塑造会计人员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门会计人才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最终需要将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投放于市场,发挥市场的试金石作用。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灌输“价值化”的意识,树立追求自我价值的理念,摒弃只是灌输教材知识,而缺少对个体的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做法。通过会计人才培养“价值化”创新,充分调动个体实现自我的能动性,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为技术、创新以及制度改造等要素的供给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三)会计人才培养“管理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会计的职能始终存在“信息系统论”“管理控制论”等观点。会计的产生是因为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方需要通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考察管理层受托经营情况。信息系统论更加注重会计在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方面的作用。然而,伴随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会计在组织中的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财务报告,而是更加注重会计在参与组织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尤其近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会计的信息属性难以完全体现会计的职能,而管理属性越来越代表着会计的发展趋势。因此,会计人才培养还需朝着“管理化”的方向创新。

会计人才培养的“管理化”模式创新能够改变原有的“会计即做账、报账”的固有思维,树立会计的管理意识,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既具备会计专业理论和知识又具有管理意识和参与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培养的“管理化”模式创新就是要求适应组织管理的新需求和面临的新环境,提升会计人才的时代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高素质的符合新形势下需求的财会人才。管理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精通财会业务,能够掌握金融、法律、内控以及信息技术,能够参与战略经营与管理决策,解决复杂经济问题[12]。

(四)会计人才培养“专业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西方会计人才培养历经了“通才”“实用人才(专才)”到全面发展人才(全才)的演变过程。不可否认,在会计教育普遍化、大众化的背景下,积极培养具备会计一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具备某一方面特殊技能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朝着“专业化”模式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化”不是否定原有的会计人才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反对教授会计的通识和一般操作理念,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依据需求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会计人才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求从知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加强有效供给,提升经济增长和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始终是广大学生填报志愿的热门专业,而高校普遍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加之我国逐年扩招,导致会计方面人才供过于求。尤其,当前广大财务、会计培训机构的繁荣,又为非会计专业出生的人员取得会计工作资格提供了便利,这从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会计人员的无效供给。尽管每一个组织都需要配备具备会计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但由于会计人员无效供给,必须考虑转变会计“通才”的培养模式,遵循市场需求,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知识、技术只有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更好地提升会计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模式创新,就是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输出既具备会计一般知识又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结构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五)会计人才培养“社会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个体应该参与社会活动,包括与人交往、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等等。会计人才培养“社会化”的模式创新,就是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摆脱纯粹的“黑板教学”模式,深入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会计工作和对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

会计人员知识的习得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阅读书本和参考资料获取,还可通过深入到企业一线,观察和参与会计工作获取实践经验和业务知识。不可否认,高等学府的课堂教育为我国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财会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社会供需矛盾显现,应该反思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是否真正遵循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产能结构性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创新动力不足、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反映出教育模式可能存在弊端。会计人才培养不应仅要求受教育者获取书本上的会计理论与知识,更应引导受教育者走出课堂,走进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工作,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等。脱离社会的教育,只是闭门造车,所习得的只是“陈年旧事”,缺少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元素。因此,会计人才培养应该把握人的“社会属性”,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知识和技术供给的特殊需求,积极引导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使得会计人才真正能够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六)会计人才培养“国际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承接大量海外业务,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开放式的经济。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使得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时至今日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化”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会计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创新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创新就是要积极实现会计教育与国际接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财务理念,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输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低效供给和无效供给,其关键在于人才的有效供给,在于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供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创新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先进会计理念与实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助推我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七)会计人才培养“信息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计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降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信息需求。在有效市场环境下,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越高;越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高。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实时性、动态性、详细性、二元性与供给单一性、滞后性、静态性、总括性、财务性相矛盾。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对技术、知识与创新的供给,高新技术的推出和使用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升。会计人才培养“信息化”模式创新就是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引导会计人员掌握先进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充分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只是告知受教育者,会计应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内容,但却并没有对会计人员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做出特别要求。在我国当前大力倡导“互联网+”“财务共享”等理念下,对会计人员信息技术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才培养“信息化”就是要顺应我国当前信息化环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会计信息的及时、动态、详细化的供给,提升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需。

(八)会计人才培养“市场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经得起市场考验,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同质化的会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会计、财务、审计是时下热门专业,但仍存在很多会计人员找不着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知识、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供给有着更高要求,需提升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掌握特殊技能的人才供给。会计人才培养“市场化”模式创新就是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会计人才供给侧实现更加严格的把控,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会计人才,降低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基本是“闭门授课”,未能很好地将会计教育与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相对接。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会计人才教育需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使受教育者获取必要的基础理论,更需走出课堂、融入市场,充分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积极发挥市场需求导向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九)会计人才培养“诚信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内外会计人才教育存在“专业观与通才观”“技能观与品德观”“能力观与素质观”“职业观与创新观”“人才观与人生观”[11]。毫无疑问,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内容,但技能的培养仅仅只能代表技术操作能力,而作为会计人员由于业务性质需要,没有良好的品德伴随或约束,即便技能再好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对于市场主体的诚信教育越来越重要。朱镕基曾说过“不做假账”,会计人员需要有自律精神,坚守自身信仰,诚信做人。会计教育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在会计人员心中树立诚信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效供给,其基础前提是人的道德品质良好。作为会计人员若是只懂业务技能,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很容易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误,甚至违法犯罪。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人员舞弊、违法犯罪必然会影响到组织决策和企业发展,而存在道德品质缺陷的会计人才即便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也会阻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人才培养“诚信化”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应既注重受教育者会计业务素质培养,同时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支撑。

(十)会计人才培养“法制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任何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需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会计人员作为组织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法规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组织职能的发挥。会计人才培养“法制化”模式创新就是要求高校、社会机构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教授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法制观念的高素质会计人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的需求,要求加强对人才的教育投入,而这种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围绕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应该积极培养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理念。会计人员由于直接涉及到企业资金的运作,包括资金筹集、运营、投资以及分配,任何一个环节超出了法律法规的要求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会计人才培养只有实现“法制化”,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在教授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会计法》《审计法》等。

四、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依赖,从知识、技术、资本、创新以及制度改造等要素供给方面寻找突破口,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有效供给,而这就需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认为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本化、价值化、管理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诚信化和法制化的“十化”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会计人才培养的“十化”模式创新从改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实现会计人力资本增值、强化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削减低效供给和无效供给。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6(6):14-21.

[2] 金碚.总需求调控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有效实施[J].经济管理,2016(5):1-9.

[3] 张惠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两题[J].商业会计,2016(24):4-6.

[4] 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 苗娟.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发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40-42.

[6] 倪筱楠,黄贤环.会计美学研究之我见[J].会计之友,2014(24):110-112.

[7] 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5-9.

[8] 肖华,李建发.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创新[J].财会通讯,1999(10):16-18.

[9] 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1-6.

[10]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20-25.

[11] 栾甫贵.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4.

[12] 王文華,王卫星.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22):41-42.

猜你喜欢
会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模式
关于铁路会计人才培养的探讨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