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2018-01-11 09:55靳婷婷
今传媒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

靳婷婷

摘要:本研究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出发,采用sPss软件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从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以及大学生对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看法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通过实证调研,研究主张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大众媒介和社区的作用,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2018)11 - 0070 - 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 7%,网民里学生群体占比最高[1]。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都受到了大众媒介的广泛影响,大学生是接触各种媒体信息的最大群体之一,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深入。但受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固有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素质的基础较弱。在新媒介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现实与虚拟世界不同价值的选择,如果各方不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对社会的认知就有可能走向偏颇。

江苏省地处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大省,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本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管窥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江苏省常州市部分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学生,既有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也有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涵盖工、理、文、经、艺等学科门类,调查内容包括媒介接触动机与行为、对媒介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问卷统一汇总后,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8份,回收率达到99.5%。样本的构成与总体情况如表l所示。

(一)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基本情况,问卷设计了“你平时接触哪些媒介”和“你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两个问题,看报纸和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用电脑和玩手机的比例分别为34.92%、18.84%、50%、81.41%、95.48%,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也接触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的调查中,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比率高达96.73%,可见大学生使用新兴媒介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如表2所示)。在对大学生进行上网时间的调查中,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少于1小时的占4.02%,1小时至3小时的占40.2%,3小时至6小时的占40.45%,6小时以上的占15.33%;关于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一天也不行的占16.33%,一天的占33.42%,十天以内的占27. 64%,二十天以内的占7.04%,一个月以内的占15.58%。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如果大学生一天不接触媒介,13.32%会焦虑不安,56.28%的人会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30.4%的人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关于“你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是什么?”的问题,问卷中47.49%的大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15.08%的大学生选择了解社会,11.81%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知识,11.06%的大学生选择了消磨时间,10.8%的大学生选择了习惯,3.77%的大学生选择了忘记烦恼。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使用媒介。

大学生参与媒介传播活动最多的方式是什么呢?上QQ、微信、微博聊天与分享的占64.57%,上新浪网和网易等网页浏览当天新闻的占10.55%,看电影电视的占8.29%,使用百度、谷歌查阅相关资料的占7.04%,玩魔兽等网络游戏的占4.77%,上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物品的占3.27%,收发查看邮件的占1.01%,其它占0.5%。(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媒介,为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问卷设计了对媒介运作方式的了解程度、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看法、对媒介信息转发的态度和参与媒介传播活动等问题。

关于“你了解媒介的運作方式吗?”的问题,从问卷统计数据来看,3.0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了解,20.35%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了解,63.32%的大学生选择了解一点,13.3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统计数据表示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生产运作方式了解比较有限。

大学生不仅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监督者和评价者。问卷设计了大学生对媒介提供信息的信任度的测试,3.77%的大学生对媒介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61.81%的大学生认为绝大多数可信,33.42%的大学生认为较不可信,1.01%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信。(如图2所示)“关于当你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打算转发时会核实吗”问题,结果显示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的大学生占23.62%;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的大学生占54.52%;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大学生占19.35%;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大学生占2.51%。由此可见,大学生有待进一步加强媒介信息的鉴别和批评能力。

(三)大学生对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看法

关于“媒体发布信息出现失误时,你持什么态度?”的问题,12.56%的大学生选择了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想法;32.91%的大学生认为错误在所难免,不会影响该媒介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50.75%的大学生不会主动联系媒介,但会影响该媒介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仅有3.77%的大学生会主动联系媒介,积极纠错。非常清楚“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占4.02%;清楚的占14.07%;只听过,不知道具体内容的占49.75%;表示不清楚的占32.16%。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媒介出现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较贫乏。

伴随着互联网的加快发展,大众媒介推陈出新,媒介素养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程度?”的问题,认为非常严重的占11.06%,认为比较严重的占60.8%,认为不是很严重的占24. 62%,认为不严重的占3.27%,认为不缺失的占0.25%。问卷还设计了“你认为在当今时代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必要吗?”的问题,25.8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1.51%的大学生认为必要,17.84%的大學生认为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4.77%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可见,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支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如图3所示)。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一)政府要监管大众媒介和培养媒介素养双管齐下

美国查普曼大学教授休·休伊特说:“当很多博客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开始跟踪一条新闻时,便可形成博客蜂群。”[2]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演变为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一方面,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公众感受到开放、自由;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也让公众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社会需要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因此,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政府部门来说,要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有效引导舆论。本次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你对净化网络环境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以此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监管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44.47%的大学生坚决支持并充满信心,38.94%的大学生支持但缺乏信心,11.81%的大学生能够理解但持保留意见,4.27%的大学生认为顺其自然更好,仅有0.5%的大学生表示反对。

政府在有效监管大众媒介的同时,还要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做到监管和培养双管齐下。英国政府成立了电讯局,承担起全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有力推进了媒介素养的发展。英国还组建了“媒介素养特别工作小组”,由英国电影协会、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英国电影研究院共同组成。在媒介教育研究方面,英国主要有五大有影响的媒体教育网站,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在英国蓬勃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成为现代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走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策略,从素质教育人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并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

(二)高校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识教育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中,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因此,应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辨识与使用能力。问卷中设计了“你有通过课堂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吗?”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02%的大学生有上过相关课程,11.31%的大学生参加过讲座或活动,38.44%的大学生听说过没有参与过,46.23%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可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高校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在推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英国是最早拥有政府及政策支持的国家。早在1983年,“英国教育科学部发表了一篇报告,极力呼吁高校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3]英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包括媒体机构、文本形态、媒体科技、媒体语言、阅读听众、媒体再现6个概念,在多年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转换、模拟、实践与创作等策略。借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我国要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对新闻学、传播学和广告学等相关文科专业的大学生,要增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专业系统的教学;对理工科类的大学生,要开设一门媒介基础知识类必修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技术、媒介选择能力和媒介批判意识等。

(三)大众媒介和社区要发挥公共空间的社会责任意识

除了学校教育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外,还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社区教育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学会欣赏、辨析媒介内容的能力,进而了解媒介信息的传播和制作过程。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应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大众媒介要给予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吸收大学生参与到媒体的运行中,让他们了解媒介的属性和特点,学会传播信息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真正具备媒介素养能力[4]。问卷中对大学生是否有意愿去媒介实习进行了摸底调查,设计了“如果给你机会去大众媒介实习,你会愿意去吗?”的问题,18.0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61.31%的大学生的表示愿意,14.82%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5.78%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可见,近八成的大学生愿意接近和了解媒介的运作方式。因此,要利用好大众媒介这个平台和载体,让学生成为大众媒介的参与者。

在当前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又一新载体。因此,要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通过社区这一平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列宁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高校与社区要共建媒介素养实践基地,一方面,让大学生利用社团活动、党日活动等深入社区,接触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进行合理的表达,提高他们的辨别与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让大学生通过社区宣传媒介素养,把媒介素养教育深入到社区中,培养公众对媒介的选择、分析、判断、质疑和转化能力,提升现代公民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颖.我国网民规模达8. 02亿,互联网理财使用率达21.0%[N].北京晚报,2018 - 08 - 20.

[2] (美)休·休伊特著.杨竹山、潘浩译.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6.

[3] 潘有志.英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2(6).

[4]孙夏卿.“双微”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5 (4).

[5]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