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探究中建构科学核心概念

2018-01-11 10:26姚亮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核心概念小学科学

姚亮

摘 要:科学核心概念的构建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小学生有效探究,升华对科学核心概念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促进正确科学概念的形成,用生活实践来检验科学概念,从而建构正确的科学核心概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探究;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102-02

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生活经验是构建科学核心概念的必要基础,只有引导其在探究中不断积累、整合与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正确的科学核心概念。因此,教师应以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为教学重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歪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一、以感性材料不断升华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感性认知

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程度是大多数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必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即只有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各小学科学课教师可以以此为着手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感性教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新奇体验,使其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探索与发展。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部分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自主学习能力,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有效整合探究所得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在知识表象中游走,难以深入感知知识的内涵,从而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正式上课前在讲台上摆放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当学生一走进教室便瞬间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激发了其探究兴趣;而后,笔者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巧妙鼓励其自主尝试演奏乐器,学生纷纷参与,并奏出了一曲美妙的课前交响曲;课前引导活动结束后,笔者便引导学生思考乐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期间有部分学生认为,乐器都能发出声音,但它们的发声部位和所发出的声音却各有不同,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而后抓住时机顺势向学生抛出了一个实践性的问题:“那大家能不能准确找到这些乐器的发声部位呢?”随后学生便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反复实踐探索,并与周围的同学互相探讨总结心得。在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乐器发声部位的同时,在无形中了解到声音的传播要素与方式,从而对该章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为基础的感性认识。

二、以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生不断积累感性认知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所以,各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大和加深对感性认知的探究力度,以便有效推动其树立科学概念的进程。比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验材料,并开展团队教学模式,引导其在初步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树立起科学的核心概念。

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笔者在进行实验教学前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了音叉、小鼓、钢尺和橡皮筋等实验材料,要求学生在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待实验完成后选出一名小组代表就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解说。在此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就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解说:“通过敲打、拨弹等方式能够让乐器发出声音,它们的发声部位也比较明显,另外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乐器发出声音的时候都会出现轻重不一的振动”。还有学生补充道:“我们小组还发现有的乐器发声时会交替振动,但也有一些乐器是无规则振动”。

最后笔者进行总结,首先口头表扬了进行有序实验的各小组,并对个别杂乱无章的小组予以指导,而后引出该章节的教学重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其高低是用音量来衡量和描述的,音量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成正比。此外,在各小组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讨论时,笔者不停地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密切关注各学习小组的动向,及时纠正指导,从而在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同时,于无形中提升学生对感性认知的积累,最终使其能够快速树立正确的科学核心概念。

三、整合感性材料以促进正确科学概念的形成

所谓整合感性材料,即让学生以小组探讨和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综合探讨出实验探究过程中感性材料的信息。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地发挥出整合感性材料信息的作用,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不断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形成综合结论。当然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较为显著,因此其在总结汇报时难免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差异,此时教师应秉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而不是急于对学生的总结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同时还可通过微笑或疑问的眼神示意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同样以上述教材内容为例,笔者让学生带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疑问进行探索,并为其进行实验演示。在此过程中,笔者用音叉轻轻敲击水面,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表述。期间有学生表述:“音叉敲击的时候水面的波纹会一圈一圈向周围散开。”笔者便顺势引出声音的传播状态这一知识点;而后,为了有效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给各学习小组提供了纸杯、细线、直尺等材料要求其将声音传播时的不明显振动转化成为明显振动。期间有一小组制作了一个简约的“电话”,笔者便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在细线两端传播的?”这一问题,并逐渐找出真相。期间笔者在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纸杯与细线之间的变化,使其能够切实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最后各学习小组均提出了各有特点的实验方案,并且达成了共识,得出了较为统一的方案,从而加快了学生正确科学核心概念的形成速度。

四、利用生活实践来检验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所谓“学以致用”,即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这刚好也是学习科学概念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各小学科学课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置相应的生活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有效检验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度,并且还可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

同样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笔者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生活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了反复的验证与反证。

笔者引导道:“现在大家感受下用手按住喉部然后说话的感觉,并思考如何让铜锣立即停止发声。”在引导学生感知喉部发声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惊叹:“好神奇呀,说话的时候喉部会动,振动停了之后声音也停了,紧紧按住锣面它的声音也会停止。”而后笔者还分别列举了几个正向与反向的生活实例论证,除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声音的认知,同时亦验证了前阶段科学核心概念的准确性。至此,学生对该章节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便提出了一个课外探究疑问:“检修铁路轨道时,为什么检修人员常常会伏地听声呢?”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去搜寻相关的资料,或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类似探究实验,以此为其后期更有深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准备基础,并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小学生在有效探究中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需要各科学课教师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为着手点,并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探究中不断积累感性认知,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韩淑梅.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几点策略[J].中华少年,2016,(2).

[2]叶宝生.小学生习得科学概念的六种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

[3]杨晓鹏,梁芳.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4]胡玉华.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5,(3).

[5]韦钰,朱艳梅.围绕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开展工作[J].中国科技教育,2015,(5).

[6]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核心概念小学科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向“美丽课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