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中璧
摘 要: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出现了“颓废化”的显著趋势。这种颓废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选择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在将来造成整个社会进取心的沉沦。因此,大学思政教育,尤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代表的思政理论课有责任对这一不良倾向进行积极引导。具体而言,应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构建思政理论课的网络微课堂,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势话语权。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网络颓废文化;积极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007-03
一、从“屌丝”到“葛优躺”:网络颓废文化的变迁
关于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在2011年就颇有洞察力的总结道:“恶搞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娱乐化也是网络作品的一个重要基调。”当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的网络文化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显著趋势——颓废化。
2012年初,一个被称为象征“庶民文化的胜利”的热词——“屌丝”开始在网络中广泛流行。这个称号通常指称“矮锉穷”的男生(当然,“土肥圆”的女生也可以称为“女屌丝”),与“高富帅”相对。据说该词首先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会员的恶搞,没想到被对方笑纳。其后,越来越多的人以该词恶搞别人或调侃自己,韩寒,五月天甚至王思聪都曾以“屌丝”自居;还诞生了网络剧《屌丝男士》等艺术作品;同时,该词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屌丝”遂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词条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该词至少有以下三个消极之处:首先,词源上的粗俗污秽。其次,以该词为核心的语境和心态将女性解构为“女神”“绿茶”等物化标签,明显具有侮辱女性的倾向。最后,带有严重的颓废化色彩,正如吴晓波所说:“在今天,‘屌丝的叙事主流化,已经与年轻无关,与财富无关,甚至与阶层无关,反讽的意味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当它以极端显赫的姿态凸显于公共言论空间的时候,整个语境的协调性便彻底下坠,感性和暴烈的气息统治一切,中国的舆论世界很可能将丧失复杂思考和理性辩论的能力。”
时间来到2016年,一张名为“葛优躺”的老剧照在网络上爆红。“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不加掩饰地表达了新一代青年的无力和无奈。以“葛优躺”为标志,一场表现为悲观、颓废、绝望、负能量的被称为“丧文化”的网络文化运动席卷而来。除“葛优躺”外,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表情包“有四肢的咸(闲)鱼”;动画片《马男波杰克》;网络热词“蓝瘦香菇”“吃土”“世界充满恶意”;网红饮品店“丧茶”等也成为“丧文化”运动的标签。主流社会对于“丧文化”的态度总体比较宽容,有观点认为,“丧是青年人对这个世界的诚实表达和温和反抗”。河海大学的张杰教授还认为:“我们能看到年轻人慢慢愿意展现自己无力、脆弱、失败的一面,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说明年轻人开始慢慢摆脱了过去老一辈人‘好面子的集体心理,内心自我的一面开始彰显。”但也有观点认为:“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
网络文化虽然萌发于网络的枝头,但它的根基却来自现实社会的土壤。为什么2011年后我国网络文化会带上颓废的色彩?首先,从经济社会大环境上看,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后“新常態”的平稳期,90后青年通过个体努力就可以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已经不像70后、80后那样多了;另一方面,货币泛滥导致的高房价有利于资产持有者、先富者、中年人,却不利于劳动力持有者、未富者、年轻人。对于大部分刚进入大城市打拼的90后们,“要实现买房的梦想就必须放弃其他一切梦想”。而我国特有的各种“二代”拼爹、炫富的“景观”更加重了90后青年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其次,从文化本身来说,我国主流文化对社会中下层青年一向不太友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主角一般都是“高大全(高富帅)”,以致一位男生看完电影《致青春》后留下“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感慨。在现实的压力下,部分青年至少在潜意识里放弃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观。他们更认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心态。他们选择让自己颓废、卑微下去,将自己矮化为一个“屌丝”,让“丧”成为日常,似乎这样就能给自己的不努力减轻一些负罪感,找回一些正当性。
二、思政理论课对网络颓废文化的基本立场:积极引导
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屌丝”“丧文化”等网络颓废文化在大学生中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是在网络社交媒体中还是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这些颓废的文化符号都高频率地被他们所使用。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固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共享性、平民性等特征使颓废文化传播很快;另一方面,95后大学生正处于逆反、越轨心理较重的年纪,同时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上反主流的新鲜事物也善于模仿,乐于接受。因而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中网络颓废文化就像当年的“朋克、嬉皮士、杀马特”或者“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温室的花朵”,都是时代给予青年的烙印,是无伤大雅的正常现象,教育工作者无须过于关注,保持“无为而治”即可。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颓废网络文化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实质性的不良影响。
颓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直接不良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影响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部分学生对学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沉迷于“王者荣耀”“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并且有从个人向小团体(比如,一个宿舍)发展的趋势。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从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角度,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应当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而沉溺于网络颓废文化中的部分大学生状态是萎靡的,精神是空虚的,人际关系是冷漠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在网络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更容易被腐朽的价值观所俘获,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三,最终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网络颓废文化使部分学生自我矮化,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自信,抵触竞争,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的工作学习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成为造成心理不健康和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另外,如果教育界对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放任自流,当95后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这种颓废的“气质”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反作用?或许日本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昭和繁荣”中,日本有九成人口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号称“一亿总中流”;然而,近年来许多敏锐的日本学者都发现了中产阶级整体的向下沉沦。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指出“日本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到日本总人口的八成……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近年来,日本年轻人中流行一种被称为“宅文化”的颓废文化,“御宅族”们没有欲望、害怕风险、缺少理想,甚至不愿意出门与人交往。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一书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低,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这正与我国目前的网络颓废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日本不景气的经济是“宅文化”的根本原因,但“宅文化”造成的社会士气低落、消费低迷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活力与复苏。“当整个社会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时,即使个人缺少上升意识,也可以在不知不觉间随大气流一同上升,而当整个社会不再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只有上升意欲极其强烈,并且拥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上升,不具备上述动力的人便只有跌落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就我国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阶段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某些瓶颈,但总体上仍处于中高速发展之中。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保持积极进取之心,关注社会之心,发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避免社会进取心整体向下沉沦。
综上,教育界没有理由对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无动于衷,对其积极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大学生只是把偶尔颓废当成他们负面情绪的宣泄,甚至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抗,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但如果网络颓废文化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精气神产生上述实质的不良影响,教育界,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有责任予以坚决反对。正如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所说:“每个国家都是伦理的,因为它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把广大居民群众提高到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和道德水平。”而学校正是执行这一职能的典型机构。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经受各种网络文化的洗礼后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保持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初心?这无疑对大学思政教育,尤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代表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对应之策:发挥“基础课”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作用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理论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进行合理的积极引导,“基础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而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能够引导人们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想信念的缺失是部分大学生迷失于网络颓废文化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就个人理想而言,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没有理想和信念,他们的口号是“活在当下”,而“当下”又极易蜕变为“躺着玩手机”;二是自我定位不准,想法过于理想化,而信念和行动力又不够,遇到挫折往往心灰意冷,陷入网络颓废文化中寻求安慰。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将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相结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不负大学生的使命,也才能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其次,鼓励学生树立理想不妨远大一些,可以不精确,但要有一个方向,比如,做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古语云“求其上者得其中”。这样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和拼搏的信念。最后,坚定的信念和执行力是关键,可以鼓励学生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将长远理想具体化为近期理想,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并脚踏实地去努力完成。
第二,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华民族有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大学生发扬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而网络颓废文化的传播却可能成为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隐患。对此,首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们强调,之所以现在大家能够不愁吃穿的舒舒服服上网,似乎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前辈在党的领导下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实干出来的。如果青年一代放弃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沉沦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必然会遭受挫折。其次,虽然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减速,但总的来说,国家的中高速发展仍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80后也曾经自嘲是“倒霉的一代”,他们曾经感慨:“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但事实上,现在的80后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还涌现出青年作家郝景芳、企业家汪滔、教授博导余倩等杰出人物。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过程中,95后大学生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但如果被颓废的网络文化占据太多的精力,丢弃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大好机会必然会从身边溜走。
第三,构建“基础课”网络课堂,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势话语权。网络时代虽然给当今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境,但又为思政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可能性。颓废文化发端于网络,因而思政理论课的教师也有责任利用网络传道授业解惑,传递“正能量”。首先,思政课尤其是“基础课”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BBS、电子邮件、微信等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互动中,教师可以真正面对和了解学生的困惑,探讨他们人生中的困难与喜悦,与他们共同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其次,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上传于网络,利用多媒体资源,围绕“基础课”中的某个知识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等)开展轻松、简短、生动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可以创立以“基础课”及其周边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记录和分享教师在课堂内外的阅读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基础课”教师可以通过打造网络文化媒介,占领思想文化新阵地,弘扬和传播“正能量”,减轻或消除网络颓废文化對大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7).
[2]栗建.丧,是一种态度和武器[J].数字营销,2017,(3).
[3]顾星欣,冯圆芳.“丧文化”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N].新华日报,2017-07-18.
[4]夏之焱.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N].光明日报,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