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陈海勇
设计探究性作业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一道测试题(三视图)引发的思考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陈海勇
区质量监测中有这样一题:
一个由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下图。这个几何体最少有()个小正方体搭成。
A.8 B.9 C.10 D.11
正面
上面
左面
【反馈】
图 1
图 2
图 3
全班40名参试学生中,2人选择D。理解如上图1:小正方体的个数是3×2×2=12(个),右上角少1,12-1=11(个)。“上面”右上角是空白,学生直接在平面上数正方形的个数,并看作了正方体的个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混淆,没有从视图的角度去思考,“上面”看到是3×2的长方形,不符合题意。
5人选择了C,如图2,考虑到右上角缺一个角,6×2-1×2=10(个)。这里虽然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正确的,但没有从“少”的角度去考虑,思维尚处在浅层次。
15人选择了B,如图3,还不是由最少的小正方体搭成。18人正确,选择A,有这样三种答案:
【分析】
这道题涉及观察物体、想象、表象积累、直观性、综合训练等维度,主要考查学生逆向运用观察物体相关知识的能力,反映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水平。从中看出有学生缺乏这类空间想象的训练,对于已知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推理原几何体的形状有困难;有学生在空间想象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顺序性,运用观察物体相关知识的能力不强;有学生缺乏一些基础练习,例如从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都是,不明确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搭成。
空间观念是几何形体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弗赖登塔尔说过:“几何就是把握空间……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空间里生活、呼吸和运动,儿童必须学习了解、探究和征服空间。”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证明,很难找到与“空间”有关的知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知识包括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结合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把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对策】
对于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其途径是多样的,包括生活经验的再现、实物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象与表达活动等。我们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经历活动,感知和体验图形与几何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数与形的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一位老师执教《认识方向》一课。课后,我问学生:“哪里是北?用手指给我看。”指哪的都有,还有的指向天。
我笑着用手指朝上问:“这是北?”
“嗯!”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一名男生大声说:“我从书上知道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旁边一些分不清方向的同学纷纷附和。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资源。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地图上能正确说出方向,但在生活中分不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不在少数,可见会答题不表示方向感真正地建立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探究性作业,进行以“方向”为主题的研究。
趣味探究:
1.查找资料: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2.东南西北的英语单词简称是什么?
3.用今天学到的辨别“东南西北”的本领“勘察地形”,画“平面图纸”。可选内容:教室平面图、家庭房间平面图、校园平面图、小区平面图、上学路线图。
作业呈现:
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到操场,走上大街,多方位认识方向。学画路线图,把生活中的方向和平面图上的方向对应起来。经过多元的体验感知,大都能用方位词描述方向和位置,有了初步的方向感。
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时,已有的活动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刚入学,学生是先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再到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这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安排学习内容。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如缆车的行进、升降认识平移,风车、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一些美丽的图案是基本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这样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序、持久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四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摆一摆、看一看是主要的学习活动,一些教师以观察书本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凭空想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为了让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够将观察到的形状和位置转化为视图,形成认知表象,故设计如下作业:
请拿出4个小正方体,摆成如图的物体。
1.从正面观察,你看到什么?
2.如果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想怎样摆?
3.观察,比较: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4.从上面和侧面观察: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你发现什么?
在摆好一种形状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正方体所处的位置、整体连接的形状,然后画出看到的视图,进一步形成表象。活动中,学生在进行侧面观察时,会有将身子侧过来看,甚至只将头转过来看等错误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到物体侧面,正对着观察。这样,学生从拼摆到观察再到画图,不仅对各个角度观察形状有了清晰认识,而且获知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加深了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知。
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比如六年级在学完《圆柱的体积》一课后,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动手测量“矿泉水瓶子的容积”。
结合探究性作业,采用学生喜爱的“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亲自触摸、作图和实验,把视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意见冲突,自行讨论、比较、修正,对得到的现象、数据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最终找到答案,得出结论。这样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掌握图形特征,深化空间观念。这些探究性活动贯穿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始终,低年级需要,中高年级也一样不能忽视。
想象是观察实验的发展,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的物体或实物图形,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比如认识长方体的棱,设计作业:一个长方体框架,最少剩下几根,你还能还原它的样子?学生答案不一。
师: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可以还原长方体框架的样子吗?
生1:嗯,可以。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三根就够了。
师:大家想象一下,还原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三根就够了?这三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3:我知道,这三根分别是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
生4:我还能这样摆,看!
师:真爱动脑筋,那像下面这样可以吗?
……
想象往往和观察、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几何学习中的想象要有实际依据。例如,从不同角度观察一张桌子,先把看到的画下来,然后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再如这样的题目: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沿着其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它的另一个端点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学生闭着眼睛想,线段在平面上绕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经过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通过旋转,让静止的表象动起来,由此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当然,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探究性作业,从低年级抓起,激活生活经验,由观察、操作入手,通过想象,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