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探索

2018-01-11 06:38汤国辉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篷车教科特色产业

汤国辉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新发展理念下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探索

汤国辉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模式创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中国的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演进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其具备共生发展、多主体协同、立体网络化、精准扶贫等特征,剖析其面临的高新技术采纳、社会力量整合、内涵应用和金融政策支持等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既拓展了科技扶贫理论,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多主体协同;教科推扶一体;创新驱动

0 引言

“三农”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扶贫开发是实现“三农”梦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多次强调农村区域扶贫开发与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用好革命老区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然而在现实中,就构建社会化扶贫体系及其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关键是缺乏长效共赢的扶贫模式。

众多学者对扶贫模式及其内涵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将扶贫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发展极”模式,应鼓励扶贫目标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针对重点扶贫目标进行政府扶持[1-4];二是斯特雷坦提出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政府应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教育设施[5-6];三是“社会保障方案”模式,以补助的形式进行直接扶贫[7-8]。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精准扶贫的概念以及农民合作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社会市场化扶贫等扶贫模式进行了研究。莫光辉将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体系的构建要素[9]。刘宇翔认为要利用乘数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进入贫困地区,构建政府主动、社会联动合作扶贫模式[10]。尤努斯提出的社会企业扶贫模式,通过企业收益分红帮助贫困人口减贫甚至脱贫致富[11]。宫留记认为市场化扶贫有利于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12]。刘冬梅指出应该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实力较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情况良好、人口较多的地区作为逐步推行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的“扶贫中心”[13]。李金祥认为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创新科技扶贫手段、激发精准扶贫的动力、加强精准扶贫的保障,强化科教兴农战略[14]。牛国元指出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夺取反贫困决战的最后胜利[15]。张峭依据其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将区域支柱产业带动开发、科技网络推广、易地科技开发等归为科技供给主导模式,专业技术协会服务、小额信贷和龙头企业扶持等归为科技需求主导模式[16]。邢成举认为当前科技扶贫存在“门槛效应”和“规模偏好”等问题,导致扶贫资源分配的非均衡配置[17]。赵慧峰指出科技扶贫中专家是源头,“科技专家+农民技术员”是主线,“公司+基地+农户”是长效保障机制[18]。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扶贫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更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尤其没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总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扶贫模式,并通过从教育(人才培养)、科研(科技创新)、推广(成果转化)和扶贫开发(扶持贫困户及其特色产业)相结合(简称教科推扶一体)的视角,对模式的对象、目标、内容、策略、方式、方法、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上升到理论层次作较深入探究。这有利于充分整合多主体资源优势,实现扶贫开发特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主要以科技大篷车-专家工作站(简称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等相融合的扶贫模式展开探讨。该模式起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其先后得到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进行推广,如农业部开展农业科研院校科技入户试点,中国科协推出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江苏开展万名专家兴农富民工程、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创建高水平农科教基地和大篷车专家站联盟等。选择其作为案例,既可以为该模式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也可以为站在全国层面,思考科技扶贫,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 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演进

美国赠地大学体系是世界广泛认可的农业教科推一体化的典范,通过《莫里尔法案》等三大法案体系保证了创新驱动机制、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运行,设立赠地大学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农业试验站等做法,从布局、制度、人员、财政上保证了实验站相对独立运行,建立服务时间、成效与职称晋升相关联制度,明确学院教师在从事研发和推广的工作时间和职责上有要求,实现了美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农村区域的高速发展。美国教科推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能为中国建立创新与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体系提供借鉴,更能为以用户需求与战略目标为导向,创新驱动与教科推一体扶持贫困户及其特色产业、中国特色的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模式演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1.1 创建驻户蹲点的科技入户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贫困区域的农民缺乏科技意识与素质低下,传统农业与农村落后的贫困现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就开始借用吉卜赛民族“大篷车”接地气的理念,组织有爱心、能吃苦的师生、专家以大篷车的形式进村驻户蹲点,选择贫困农户培训新技术,赠送适合新品种、新产品,示范新模式,建立农民学得会的“样板点”和生产、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为精准扶贫的科技入户积累了经验。最早运用“大篷车”开展科技扶贫的南京农业大学和当时的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等类似,这种运作的方式与特点最贴近贫困农民,投入成本低,而且实效高。

1.2 整合软硬条件资源送科技下乡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提出科教兴农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科研教学与农业生产脱节、科技供求失衡、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等问题的背景下,农业部正式批准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项目。主要为推广大篷车科技精准入户的扶贫做法与经验,进一步整合学校人才、科技、信息、品牌等软硬条件资源,组织更多的师生直接送科技下乡到村头、到农户,直接向更大范围贫困区的农民倡导科学思想、宣传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示范推广科学技术。在形式上主要以多功能流动车为平台,以专家教授为班底,载上物化和非物化科技,行走在乡镇村及农户之间,直接为贫困区农民开展科技扶贫与精准服务。首创的科技大篷车,走出了农技推广与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由于科技大篷车拥有老中青队伍、物化与非物化成果信息及简便的现代化推广与研究设备;具备简便易行、产投比高的优势、活动灵活方便、流动性强,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地组织人、财、物及时到扶贫乡站、企店、村户等现场服务。由于拥有自然、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多层面专家,形成专业面宽与覆盖面广团队,更具有针对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制定扶贫方案、高效率破解疑难问题能力的特点,也为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而实现价值链增值提供支撑。这种形式在国内外多行业、多单位被越来越广泛地模仿或应用,其内涵也被不断拓展和深化。模式朝着创新科技扶持贫困户及其特色产业与培养相配套人才和推广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方向演进。其成效如农民称“科技大篷车一开,知识财富滚滚来”。

1.3 探索扶贫帮富到扶强促优的科教兴村

在2002年,为解决脱贫致富后的农民增收及其特色产业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满足多元农(用)户对科技大篷车扶贫开发的技术、人才与服务方式等多样化需求,中共十六大也提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就南京农业大学而言,与众多科教单位一样,为把目标落到实处,决定把校级领导担任的科教兴农办公室主任调整为科教兴农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出台教师科技下乡与工作量挂钩的政策,让对三农有爱心、善奉献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办公室主任,并组建老中青专家与学生相结合的大篷车队伍,让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的专家,能够常来乡(镇)村(站、店)活动并扶持贫困农户,在更大范围深入推进专家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同时,又面对影响科技大篷车活动站店的政府、产业、教育、科研、金融、用户、中介(以下简称“政产学研金用介”)等主体的扶贫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等原因分析,经过研究得出,有必要对“输血”脱贫后和综合实力较强、科技扶贫有一定基础的村,开展“扶强促优”的科教兴村(企、园、社、户)与科技大篷车活动相结合的扶贫思路。由南京农业大学(共选派97位专家)等为科教主体,主要通过报名择优107个村与107位专家按供求对接,由科技大篷车专家组团挂村(户、企、园、社、站、店),后来又发展到挂镇、挂县、挂市担任科技扶贫与经济发展顾问等。于2003年率先在江苏连云港市试点,并正式启动“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模式先后被江苏省内各市、国家多部门要求大力推广或应用,后称“百名教授兴百村”(简称“双百工程”)。模式演进为科技大篷车扶强促优的科技精准入户的扶贫思路提供了经验与做法,如农业部称赞“双百工程”“为小康村建设勾画蓝图,留下不走的科技大篷车。”

1.4 共建帮扶县域特色产业的专家站店

到了2006年,在江苏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科技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大学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湖州模式”、西北农林大学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科教兴村”扶持的贫困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就南京农业大学又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多元农(用)户对科技大篷车的扶贫方式要求越来越高、一期双百工程等科教兴农基地的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的现状,研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金用介等多主体协同创新,开展了扶贫农户与成果研发、人才培养、推广服务相融合的科技大篷车帮扶贫困县域农村特色产业的二期双百工程。首先在二期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基地的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新农村建设专家工作站,探索其做法与经验。到了2008年得到部省多位主要领导肯定并批示总结推广,首先与江苏省农村科技超市等省内外多领域、多层面项目工程、活动及站店有机结合,成为科技大篷车脱贫农户活动重要驿站。近五年,就南京农业大学又在江苏乃至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23个省份开动12辆科技大篷车,与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共建各类专家站店378个,先后使30多万农户脱贫致户,引领百万农民走上致富路。模式演进主要为多主体协同创新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县域特色产业与精准脱贫农户提供了思路与经验做法。

1.5 协同创新科技精准扶贫的网络体系

近年来,在深入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态势下,科技大篷车专家站又针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程目标,与分布式的多类站、店、企、园、社、场、户等相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区域特色产业与脱贫农户的实践与研究,有必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的队伍、创台、成果、店面、网络、品牌等相关要素建设与内涵的丰富,并将“线上线下”等多种创新与服务方式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多主体要素融合、教科推扶一体的协同创新扶贫模式。由当初单向服务农户,到如今多方向、多层次、立体网络式的各主体要素间互动交流,更利于在市场导向下,精准扶贫农户特色产业发展,巩固、提升科技扶贫开发成效。目前,这种多主体要素协同创新的大篷车专家站模式,从内涵到形式正在被国内外多行业、产业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南京农业大学对外交流中,就得到500多位外国学员和100多位台湾师生的关注好评。如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原副校长、中国问题研究专家Norman Scott教授专程前来江苏连云港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基地,参观科技大篷车活动并实地考察中药材专家站,在现场给予了充分肯定与好评。

30多年来,实践并初探的中国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演进的脉络精准,思路清晰,始终以用户需求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针对贫困区域和不同时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出现的瓶颈问题,注重创新驱动与教科推扶一体的扶贫思路与做法,主要从接地气的理念、建立农民学得会的“样板点”、“试验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创建驻户蹲点的“科技入户”,到整合资源并大范围送“科技下乡”扶贫帮户,又开展扶强促优的“科教兴村 ”挂户,再到共建专家工作站扶持县域特色产业的帮户,最后形成协同创新科技精准扶贫农户网络体系,做到了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赚。起到了不断增强扶贫区域的科技与人才竞争力作用。演进的路径准确、路由切合实际,做法符合扶贫各个阶段的对象与目标、内容与策略、方式与方法、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等重点要求,遵循产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历史发展规律。由于科学的演进,丰富了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内涵,形成了多方面的特征。

2 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主要特征

多年来,师生们运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相生相克等原理,对扶贫区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开展策划与规划。与同类模式相比,主要在探索与实践大篷车专家站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出了成效。将教育、科研、推广和扶贫开发工作相互结合,体现了多方面特征与作用。

2.1 共生发展

早期的科技大篷车专家站建立在无私奉献的社会服务基础上,特别在扶贫帮富的过程中,得到的回报多为精神奖励,物质性奖励较少。这种单向推广服务对于科研教育的帮助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上,使多主体服务贫困区资源开发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下,这种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大篷车专家站架起了多部门、多单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桥梁,形成教科推扶一体扶贫开发机制,有机地将贫困区资源开发与学校等主体的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推广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层面专家协同创新与服务的优势;在多元用户需求下,不断调整大篷车专家站扶贫靶向,促使专家走出实验室,与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针对贫困区域的特色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的劣势与优势和潜力,合作研发成果及培养配套的人才与推广方式,提升科技与人才对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贡献率,从合作中获得科研与培养人才的多种资源,这种教科推扶一体化扶贫开发模式,为多主体优势互补、多赢共享、共生发展提供好经验与好做法。

2.2 多主体协同

由于吸纳了美国的赠地学院、荷兰的联络办公室、泰国农民田间学校、以色列公益性推广、日本农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丹麦的证书培训与农民咨询的持续教育、法国的行业协会、加拿大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推广等模式的一些特点;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的扶贫革命老区精神、中国农大的科技小院的零距离服务、浙江大学的产业技术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站、华中农大的双百计划、华南农大的科技绿舟与四一工程、沈阳农大的新农民学校、东北农大的农业专家在线、湖南农大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四川农大的研发服务平台等中国众多的科教兴农模式的一些优点,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模式始终以用户需求与战略目标为导向,多次多层面组织结构的体制创新与协调,形成政产学研金用介等多主体要素间深度合作的开放共赢扶贫机制,建立了多主体要素间资源融合创新的绿色通道,初探了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科技扶贫+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推广服务”一体化精准扶贫体系。多主体协同创新科技扶贫新平台,不断演进模式与丰富其内涵,以真情妙悟著文章,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使该模式综合优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推广区域最宽、应用范围最广、取得效果最佳、影响力最大。它还表现在服务成本的投产比低与灵活易行、方便组织与可流动性强、专业技能面宽与综合性强、覆盖学科领域广与针对性强等。推动了教科推扶一体服务扶贫开发,为精准扶贫的创新驱动机制打下了基础,也为多主体协同创新教科推扶一体的中国特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

2.3 立体网络化

在涉农部门支持下,通过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在贫困区的运作,逐渐形成“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网络化的教科推扶一体的新格局。可架起学校、政府、农户、企业等多元扶贫主体之间协作的桥梁,可开放并吸纳社会各界、多方人士并以多种方式参加,平等互利、开放共赢机制的建立,更加深了农民与专家等多方人士之间的情谊,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科教支撑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与体系打下基础(见图1)。

2.4 精准扶贫

在吸取国内外劝农指导、技术扩散、教育、咨询、人力资源开发、沟通干预、参与等模式做法基础上,经过30多年来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回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内涵与特征,为新发展理念下,健全精准扶贫模式的网络体系积累了经验、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多方面优势与特点,已发挥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精准扶贫农户目标上,从对单一贫困户精准识别、计划与实施,到初步的动态服务、管理和科技扶贫效果的考核;在服务对象上,从社区农民、学生群众、村、乡、县、市干部,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农(用)户成员;在培训方式上,从讲座与形势报告,到现场考察与实地指导、座谈交流与咨询规划、赠送产品与科技书籍等资料;从驻站店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到研发示范成果与实践教学育人相结合;在推广方法上,由向农户送去科学技术信息,到“点菜单”式上门服务;利用网络、通讯与驻站店研发、示范推广成果、流动辐射的线上线下互动等;在策略上,从问题与目标导向到精准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扶贫原则;在科技扶贫内容上,从单项技术到集成配套技术;从高新技术到宏观思路;从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到全方位服务农业现代化;在组织结构上,从单元主体到多主体要素协同创新的教科推扶一体的精准扶贫;在机制上,从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导向—策划方案—精准实施—总结经验—推广成果—长期合作—问题导向”循环发展的运作机制,到支撑特色产业链与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无缝对接,为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高效扶贫机制打下了基础。

图1 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网络化扶贫结构图

3 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政产学研金用等涉农主体和队伍、创台、成果、店面、网络、品牌等的相关要素调研发现,就针对影响多主体协同创新、教科推扶一体的大篷车专家站精准化与系统化扶贫开发模式的运作成效,在当前新发展理念和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仍然面临凸出的问题与挑战:

3.1 高新技术采纳不够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与保障制度等原因,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高新技术创新不足,一些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低下,教科单位重理论轻应用研究导向,表现出创新驱动与精准扶贫特色产业作用发挥不够;扶贫区域长期等、靠、要的惯性思想严重、基层干部对科技扶贫积极性不高;贫困户不接受科技扶贫原因不仅表现在产业发展上,还缺乏智力、经费、政策、道德、市场、管理等多方面扶持。

3.2 社会力量整合不够

众多扶贫区域还没有类似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教科推扶一体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在扶贫开发中效率不高,造成资源分散浪费;需求与相关主体要素创新的技术及培养其人才和推广模式的供求失衡。由于注重单一技术经济效益,而忽略绿色与保护生态等的技术链与产业链对接扶贫,导致环境与食品安全隐患等的不可持续发展。总之,由于对社会力量整合不够,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的高新技术、多类人才、推广服务相结合的长效高效模式短缺。

3.3 模式内涵应用不够

精准扶贫开发体系中的目标、组织结构、创业平台、人才队伍、运作机制等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就成立的众多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农业高新区、创新创业、产业联盟等平台还停留在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的形式化阶段,管理、教科人员对其内涵研究与应用不够,加之由于普遍缺乏服务三农志向和基层农村实践等原因,导致真心服务三农境界不高、认识与目标偏差、驾驭能力低下和技术经验的短缺;一些单位仅注重 “形式”争取经费多少论英雄,对真做出实绩的人员都没能给予充分肯定,在提职晋升等方面没有给予公正公平的待遇,在导向上变得深入基层真扶贫的科教人员越来越少,扶贫资源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等。

3.4 金融政策支持不足

由于精准扶贫的立体网络体系和财政扶贫法规政策不健全,在科技大篷车专家站项目工程实施中,由于项目的目标与问题不明确等可行性论证不足,加之落实错位或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基层已出现冷遇现象;仅借科技扶贫帽子,套取资金开展多种名不符实的项目,不重视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保障立体网络化精准扶贫模式实施,还缺乏共赢长效的金融机制与必要的财政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致使院校与多主体内外扶贫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利用等。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梳理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演进的精准脉络、切合实际的路由、准确路径与符合各发展阶段扶贫的内涵等,总结了模式具备共生发展、多主体协同、立体网络化与精准扶贫的特征,体现了创新驱动与教科推扶一体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做法的可行性。但要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科技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模式的运作成效及体系的健全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开展科技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按“找对‘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求,为此,还应从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入手,在创新上发力,仍要深化改革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以贫困户与国家战略为导向。实现终端用户及社会更加满意的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目标,针对不同区域与阶段的扶贫状况,开展策划规划,制定切实可行计划方案、技术路线及配套措施,制定精准扶贫的脱贫标准、精准识别的程序、方式与方法等,通过找准贫困户(人)的基本信息与致贫原因等进行分类并建立档案,采取针对性、有步骤的精准实施并对其效果精准考核,开展动态性精准管理与服务,消除脱贫并防治返贫的关键障碍,保证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组建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多学科、多功能人才队伍。加强学习与倡导李宝国和黄大年的献身与“大我”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与行业、产业联盟的大篷车专家站店的扶贫团队建设,出台保障制度,提升高新技术源头的创新动力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三是促进管理、教科等扶贫人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对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及其内涵深入研究并加以精准应用推广。如可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扶贫中心”等,合理布局方便用户的大篷车专家站店,为用户展示和自选技术成果、开展超市式的科技推广服务,集成一站式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实现人才链与高新技术链及特色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价值链升值等。

四是强化教科推扶一体的创新与创业基地建设。深化高新技术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特色产业体制与机制,打造“互联网+”创新与创业新高地,研发智能产业、精准农业和电子商务等。推进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新能源、材料、海洋、太空等技术的交叉研发与集成推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扶贫开发中应用。

五是让信息与网络在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精准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保护生态绿色为根本的立体网络化大篷车专家站精准扶贫模式的运作等;大力推行远程技术等新方式与方法在讲座与培训、诊断与指导、营销与服务、管理与督查中的应用;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到消除扶贫各环节隐患,不留死角,提升精准扶贫效率。

六是夯实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扶贫模式平台开发。加强精准扶贫与相关项目、工程、领域的融合,积极创建科技大篷车驿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多种组织结构的扶贫开发平台。必须从实效出发,健全第三方专家评估机制与财政金融等有利于扶贫的法规政策,实现充分调动国内外多主体要素的积极性,吸纳更多资源,形成融合扶贫的教科推扶一体的多赢共享体制与机制。还应积极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文明建设,探索健全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科技、法律、政策、道德、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一体精准扶贫体系,实现科技大篷车专家站模式“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品牌与可持续发展。

[1]PERROUX F.Note sur la notion de pole de croissance[J].Economie appliquée,1955(8):307-320.

[2]PARR JB.Growth-pol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a retrospective view part I.origins and advocacy[J].Urban studies,1999(36):1195-1215.

[3]DARWENT D.Growth poles and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planning:a review[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69(1):5-32.

[4]BAR-El R,SCHWARTZ D.Regional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for growth with equity-the state of Ceara(Brazil)as a model[J].Progress in planning,2006(65):125-200.

[5]STREETEN P,BURKI S J,HAQ M U,HICKS N,STEWART F.First things first:meeting basic human need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6]STREETEN P.Basic needs:some unsettled questions[J].World development,2006,12(9):973-978.

[7]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7[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SEN G.Empowerment as an approach to poverty[M]//ARRIAGADA I,TORRES C.Genero y pobreza:nuevas dimensiones.Santiago,Chile:Isis Internacional,1998:121-139.

[9]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2):73-77.

[10]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7):37-45.

[11]刘豪.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13]刘冬梅,刘伟.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4(8):29-37.

[14]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6):4-8.

[15]牛国元,俞鸿燕,赵功强.论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3(8):110-115.

[16]张峭,徐磊.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2):82-86.

[17]邢成举.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6-121.

[18]赵慧峰,李彤,高峰.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8-142.

TheExplo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ModelUndertheNewDevelopmentConceptin“ScienceCaravan”ExpertWorkstation

Tang Guohui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Model innov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Science Caravan expert workstation,it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ommon interests,multi-subject cooperation,three-dimensional network,an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Meanwhile,it analyzed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adop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integration of social powers,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as well as financial policy support.Accordingly,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m.These results not only expand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policies to crack the three rural issues,and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Science caravan” expert workstation;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Multi-subject cooperation;Combination of science,education,extension and service;Innovation driven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教科推一体的高校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skGL2016014),农业部科技大篷车项目——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专项(870004),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项目(CN2015064)。

2017-03-05

汤国辉(1960-),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文学院教授、科教兴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科技组织与服务。

F323.89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猜你喜欢
大篷车教科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混合运算大篷车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难民大篷车“进攻美国”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厘清思路巧统筹 专业行政两兼顾—以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