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超飞,袁健红
(1.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十九大报告的科技创新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届智库论坛综述
都超飞1,袁健红2
(1.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会专家就如何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要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基础研究;要建设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要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十九大;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创新型国家;会议综述
2017年11月19日,由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承办、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协办的“十九大报告的科技创新思想”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届智库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是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厦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亨通集团、徐工集团、光明日报社、新华日报社、江苏卫视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媒体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时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春宁、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李春林到会致辞。本次论坛以“十九大报告的科技创新思想”为主题,与会学者就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新时代创新和创业政策设计、深化体制改革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与会代表高度认同这一论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加强基础研究提出了明确任务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政府要有耐心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而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虽然在2016年占研发经费比例达5.2%,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法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还是存在问题:一是投入规模不足,跟世界前三个国家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二是投入强度不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重普遍处于15%~30%;三是来源结构单一,多数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企业、大学和非营利部门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而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就是靠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投入。因此,中国在基础研究经费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强化对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第二,构建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体系,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稳定支持的力度;第三,构建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在加强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开展基础研究的基地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仲伟俊认为,强调在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理和路径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重大科学研究往往是社会需求拉动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其中发表论文数量、质量与基础研究水平的关联、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研究人员的耐心。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即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任务是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在科技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健红认为,在创新发展新理念指导下,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中国实现从跟踪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在创新战略导向方面,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在全球创新竞争格局方面,中国实现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挺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性转变[2]。
徐工集团总经理杨东升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为企业创新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徐工集团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根本保证,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必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快速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
厦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曾尔曼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的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他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生产力),而不是为了发高水平论文。他通过运用马克思生产函数、新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函数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三高一低”特征,即高交易成本、高投入、高剩余价值率、低产出的特征。因此,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当前经济主要矛盾是不均衡的发展。他最后指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并给出建议,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增长率,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去扁平化,加强促进科学研究的自由。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认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必然道路,也是落实十九大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举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注意的是科技创新不只是科技的创新,而是科技与实际的结合,涉及科技界、政府、市场的整体系统,这就要完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围绕整个科技创新主体周围的一系列要素都要发挥作用,它涉及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等整个体制的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应该是普惠型和需求型的,让各种创新主体在此生态中获得机会优势,克服商务成本;创新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创新力。其次,创新是需要浓度的,需要各种创新资源的聚集。以上海为例,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度较好,但是生态环境还需完善;发展了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有更多的基石人物和机构;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节点的城市群规模化的生态创新体系。最后,创新生态在于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中国孵化器发展经历了物业服务、创业服务和价值孵化的历程,而下一轮创业的趋势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财富创业为目的,具有理性的性质。此外,还要创建众创空间,培养创业服务生态,建立创业社区。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廉水做了题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成功要素》的报告。十九大报告对于企业创新,总书记明确讲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人才,因此,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李廉水概括总结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世界级(规模大)、创新型(研发强度高)、自主性(主业清晰),并根据这三个标准给出了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四类典范: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创造引领市场型、以三星公司为代表的学徒成长整合超越型、以华为为代表的低端累积能量崛起型、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时代聚沙成塔型。他认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成功秘诀包括三大要素:第一,企业层面,包括传奇式领导人、高水平创新团队、自主性经营策略三个要素;第二,国内环境层面,包括市场容量大、政府政策好、发展阶段匹配三个因素;第三,国际环境层面,自由贸易是前提、全球能力是关键、品牌优势是核心[2]。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顺龙肯定了李廉水的观点,提出要考虑到要素对国家、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的适用性,特别是考虑中国企业受国家战略影响大的特征,同时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评价要与国际接轨。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成功要素可以从人力、科技、政策等方面概括。其中,动态能力理论更关注人力资源;技术环境关注颠覆性技术与参与研发和应用;创新生态关注政策工具应用,不同的国家对在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也不完全一样。
袁健红以江苏企业为例,认为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很多行业已经出现国内领先的领军企业,要支持这些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应当支持徐工集团、亨通集团这些国内领军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同时,在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江苏省已经创立了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掌握了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但相对缺乏市场营销渠道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应通过完善科技服务业,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它们可能成为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的独角兽企业,进而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
亨通集团副总裁吴如其和徐工集团总经理杨东升都从微观层面,站在企业角度,从自己企业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介绍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做法。
吴如其以亨通集团为例,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国际化下的产业创新和新时代下的创新思考。他指出,全球产业的五次转移成就了许多国家的强盛,跨国公司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主战场,是富民之本、强国之路。亨通集团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敢于承担创新风险,拿别人拿不到的订单。实施了四大创新战略:一是自主性创新战略,包括技术自主创新、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二是系统性创新,企业层面,以人才创新为依托、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资本创新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战略创新为前提,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制造层面,所有的制造技术、制造水平要通过智能制造来保障;应用层面就是技术集成创新。三是发展模式创新,包括向产品+工程+服务创新、向平台型经济创新、向产融互动模式创新、向合作共享模式创新。四是国际化战略,提出“看着世界地图做产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在国际化产业创新中强势崛起。他认为,在新时代下亨通集团要继续坚持创新发展之路,构建颠覆式创新和挤压式发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剧变;促进跨界创新、开放融合,坚持全员创新和社会创新。
杨东升根据徐工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发挥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徐工集团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八大经验:一是以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技术研究为分工的三层技术创新体系和以创新、创造、奉献和敬业为核心的强大的技术创新文化;二是拥有以徐州为中心、布局全球四大研发中心的世界级全球研发布局和载体;三是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研发平台;四是率先在行业内向全球发布“技术领先、用不毁”产品发展理念;五是高水平地建设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六是破解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的前瞻部署和强大投入;七是拥有完善的研发投入保障与激励机制;八是拥有一支强大的科技研发队伍。另外,他还对未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展望:一是持续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互联产品大步迈向产业中高端;二是持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企业;三是在世界高端工程机械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加快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成长之路;四是为省级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做好积极准备。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以美国为例,从聚集力、原创力、驱动力、辐射力和主导力共5方面24个指标分析了中国科技实力情况,指出中美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人员、前沿研究、创新成果转化、高技术制造业占GDP比重、企业能力等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科技基础,科技研发和投入中研究人口占比低,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低、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强度低。第二,产业质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低。第三,创新环境,入选Think Know全球创造城市数量少。进而,他给出了科技强国建设路径的建议:第一,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下工夫,特别是要加大力度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第二,重点关注基础与前沿研究,要特别关注政府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引导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加大高校培养基础人才力度三个方面;第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产业质量,培养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第四,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大创新主体的互动、交流,促进不同产业链之间、不同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度和沟通合作。
袁健红认为江苏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独角兽企业凤毛麟角,与北京、上海和深圳差距巨大。江苏是全国的知识产权大省但并不是强省,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未来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应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同时,要激发企业创新的动机和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盈利动机向创新动机的转换是创新链条上的关键一跃,盈利动机是通过资源垄断、要素优势、优惠政策、扩大产能等方式,带来资产价值的实现;创新动机则是通过新产品新服务的创造带来创新价值的实现。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降低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提高创新预期收益、提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活率,逐步实现这一关键转变。创新型企业的成功是高精尖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完美融合。要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给予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空间,到一定阶段再进行规范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认为,数字技术及创新正成为改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动力,有利于实现更有力的政府、更有效的市场。特别是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来说,中国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应该说是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当中一直长期关注的。他强调,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及其创新向生产生活领域快速渗透、向公共服务领域迅速延伸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及创新正成为改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动力:一方面,数字技术及其创新可以提高政府内部的效率、促进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采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效能、积极开展公共服务领域PPP,促进角色和职能转变,同时放松经济性监管,加强社会性监管等做法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的深入。同时,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马名杰指出,公共服务的真正市场化取决于它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进而盈利,同时,政府应沿着既定的改革方向去利用数字技术以及创新,防止技术误用和滥用[3]。
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黄健认为,要实现更有力的政府、更有效的市场。同时,他还指出,在科技创新成为当今中国的最重要战略背景下,中国应该努力培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文化氛围,提倡个性,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支撑。
袁健红认为要立足江苏实际,提出在新时代江苏深化制度改革的举措建议。首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目标是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为具有知识一体化治理能力的产业领导者,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其次,要区分不同的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由于创新与竞争之间是一个倒U型关系,因此产业政策应该鼓励竞争、减少产业管制。金融市场制度和税收制度对于创新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应充分发挥风险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撬动作用,通过减税来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道门槛,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使得企业真正能从创新和知识产权中获利。最后,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树立更加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在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构建政府、市场共同发力的创新格局,通过“强政府”的顶层设计弥补市场失灵,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弥补系统失灵。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政府在有效干预与适度放任之间要取得动态平衡,同时高度重视利用江苏本地化特点和条件。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认为中国把新技术转为产品的能力已经形成,但是缺少一个从科学到技术的环节,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变为技术产品原型这方面我们的能力比较欠缺。从科学到技术就需要基础研究形成一些重大的突破。针对江苏的情况,他认为除了经费投入外,江苏高校基础研究的成果与江苏产业发展关联契合度不高,这需要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等相关措施进行破解。
最后,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广银教授为会议做了精彩总结。她再次强调了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创新思想的六个方面,并着重对第六个方面创新文化做了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第一,创新文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其核心应该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建立创新型国家,倡导创新型文化,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和求真的精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激起全社会创新的热情。第二,创新文化可以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由探索的精神,这是创新文化的内在要求。倡导创新文化也是在构建一种容忍失败、包容创新的社会机制,这就为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第三,创新文化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科技的确也是双刃剑,在特殊情况也可能会带来坏的一种可能性,良好的创新文化崇尚理性,基本的价值导向是向善、向上,应该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第四,培养造就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好人才,要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强校还包括培养人才的人才队伍自身要建设好。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新征程中,创新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对此,与会专家形成高度共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从国家宏观布局上,重点把北京和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江苏省等其他创新基础好、创新优势明显的省份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从微观企业层面,要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重点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为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构建有浓度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把创新作为最重要因素之一纳入到顶层设计之中,纳入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当中去,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另一方面,主动引导广大人民进行创新和创业,将创新文化真正融入到中国民族的血液之中,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产生自下而上的动力。唯有如此,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才能形成起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以系统化思维加强科技创新步伐[N].新华日报,2017-11-29(17).
[3]马名杰.从追赶到前沿: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7-12-01(01).
TheInnovationThoughtoftheReportat19thCPCNationalCongress——SummaryoftheFirst“The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orANewEra”ThinkTankForum
Du Chaofei1,Yuan Jianhong2
(1.School of Marx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2.Institut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njing 210096,China)
The report of 19th CPC proposed that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behind development.It is the strategy underpinning for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y.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during the decisive stage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continue efforts to th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must pursu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work faster to make China a country of innovation.The participating experts discussed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on how to make China a country of innovation.We should consist on that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behind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We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further reform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We should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oriented enterprises and inspire their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We should cultivate a better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e a better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New Era;The thought of S&T innovation;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Summary of forum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研究”(17WTB008),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研究”(2242017S30003),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创新的存在论路向”(KYCX17_0214)。
2017-12-22
都超飞(1989-),男,河北邯郸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的存在论。
F204
A
(责任编辑 沈蓉)